5-35 方便轉轉勝

庚五: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

  解說般若波羅蜜多,順便略觀法海的波瀾,現在作一結束。

  從大乘三系看來,不得不讚歎如來的善巧「方便」,一「轉」一「轉」的,越來越殊「勝」!如來藏說,可說是不可思議的方便了!但考求內容──真實,始終是現證「法空性,無二」無別。如性空唯名系,以現觀法性空為主要目的,是不消說了。虛妄唯識系,雖廣說法相,而說到修證,先以識有遣境無,然後以境無而識也不起,這才到達心境的都無所得。因為說依他有自相,所[P393]以離執所顯空性,也非實在不可。但到底可破無邊煩惱,可息種種妄執。如能進步到五事具足,還不又歸入極無自性的現觀嗎?所以清辨闢實有空性為『似我真如』(109),大可不必!真常唯心系,雖立近似神我的如來藏說,但在修學過程中,佛早開示了『無我如來之藏』。修持次第,也還是先觀外境非實有性,名觀察義禪。進達二無我而不生妄想(識),名攀緣如禪。等到般若現前,就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的如來禪(110),這與虛妄唯識者的現觀次第一樣。所以三系是適應眾生的方便不同,而歸宗於法空性的現證,毫無差別。

  說到方便,第一、性空唯名系,能於畢竟空中立一切法;不能成立的,要以「依實立假」為方便,說依他自相有。這是最能適應小乘根性,依此而引導迴小向大的。但一般凡夫,外道,不信無常無我(空),不能於無常無我立一切法,佛就不能不別出方便,說一切眾生身中有如來藏了。這對於怖畏空無我,攝引執我的(凡夫)外道,是非常有效的。攝化眾生的根機,從五事具足,到五事不具的小乘等,再到一般凡夫外道,攝機越來越廣,所以說方便以如來[P394]藏說為最勝,也就是最能通俗流行的理由。近見外道的『景風』說,如來藏佛性,與上帝及靈性相近,應特為貫通。這當然是外道想以此誘化佛弟子,值得大家警覺;但還是由於形式上類似的緣故。第二、於一切法空性立一切法,真是擔草束過大火而不燒的大作略,原非一般所能。但事實上,離此並無第二可為一切法依的。所以為了攝化計我外道,就密說法空性為如來藏。這是好像有我為依,而其實還是無我的法空性。對於五事不具,近於小乘的根性,經上又說:『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111)。原來阿賴耶,還是如來藏。依如來藏而有無始虛妄熏習,名阿賴耶識,為雜染(清淨)法所依。不知其實是依法空性──如來藏;可惜有些學者,不能自覺吧了!如約有漏的阿賴耶識,這只能說是生死雜染法的中心。阿賴耶識也還是依轉識,要依轉識的熏習,與轉識有互為因果的關係。所以,阿賴耶識只是相對的依止。

  如賣藥一樣(楞伽經有醫師處方,陶家作器比喻),賣的是救命金丹。性空唯名系,是老店,不講究裝璜,老實賣藥,只有真識貨的人,才來買藥救命[P395]。可是,有人嫌他不美觀,氣味重,不願意買。這才新設門面,講求推銷術。裝上精美的瓶子,盒子,包上糖衣,膠囊。這樣,藥的銷路大了,救的命應該也多了。這如第三時教,虛妄唯識系一樣。可是,幼稚的孩子們,還是不要。這才另想方法,滲和大量的糖,做成飛機,洋娃娃──玩具形式,滿街兜售。這樣,買的更多,照理救的命也更多了!這如真常唯心系一樣。其實,吃到肚裏,一樣的救命。但能救命的,並非瓶子,盒子,糖衣,膠囊,更不是糖和洋娃娃,而還是那救命金丹。這叫做方便,以方便而至究竟。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方便為究竟』的謬譯,真是害盡眾生!假使盒子,瓶子精美,竟然買盒子,瓶子,而不要藥。不吃藥,那可錯了!假使買了飛機,洋娃娃,越看越好,真的當作玩具玩,那真該死了!而且,糖和得太多,有時會藥力不足,有時會藥性變質,吃了也救不到命。所以老實賣藥,也有他的好處。三系原是同歸一致的,「智者」應「善」巧地「貫攝」,使成為「一道一清淨」,一味一解脫的法門,免得多生爭執。最要緊的是:不能執著方便,忘記真實。讀[P396]者!到底什麼是如來出世說法的大意!

  
丁二:成熟眾生道,佛說以四攝: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在菩提道中,自成熟佛道的六波羅蜜多,已經說過。說到「成熟眾生」的利他「道,佛說」要「以四攝」來攝化眾生。四攝,是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在家或出家的,無論是家庭,社會,國家,或在僧團中,在信徒中,要集成群的關係,起著領導作用,得到大眾的信任,肯接受教化,見於實行,就決不能離開這四攝。四攝本為共世間的,世間的領導者,都不能離四攝的原則。菩薩是以利他為先的,自然更需要四攝。從大乘的四攝利他,可知大乘的利他,是要有『同願同行』,而菩薩處於領導的地位。

  四攝中,一、「布施」:給以物質的利益,是攝受眾生的要訣。無論怎樣兇猛的獸類,天天餵他吃,他也會聽從你。外道們以救濟物資,醫藥等來引誘,得到信徒增加的效果,也就是合於布施的原則。所以菩薩的六度,以布施為第一。二、「愛語」:和樂的容貌,誠懇的態度,這是談話所應有的態度。所[P397]說的話,或是世間善法,或是出世間的善法,總要使對方知道是為了他的利益。那就是呵責他,也會樂意接受的。這裡面,需要談話的技巧。三、「利行」:對他說的,要他做的,要能適合實情,使他得利益,於佛法中增長功德。所以凡是不合需要,不是他所希望,不是他所能作的,雖是善法善事,也常會使他離心。四、「同事」:要與他作同樣的事。長官與士兵同甘苦,就能得兵士的愛護與盡力,這就是同事攝的一例。從前叢林裏,住持與大眾,過一樣的生活:過堂(吃飯),上殿,坐香,出坡,一律平等,所以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們都以自己所行的法門教他修學。自己所行的,與教人的不一致,這怎能得人信任服從呢?總之,菩薩是依此四攝去行,所以為眾生導首,利益眾生。

  
註【5-109】《大乘掌珍論》卷下(「大正」卷三0.二七五頁上)。
註【5-11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四九二頁上)。
註【5-111】《大乘密嚴經》卷上(「大正」卷一六.七四七頁上)。 

導師:

Comments

《雜阿含667經》說:「何等為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六》說菩薩欲令無量眾生得樂,以今世、後世樂利益眾生,亦以世間樂、出世間樂利益眾生。「利益事者,所謂四攝法:

財施法施二種攝取眾生。

愛語有二種:一者隨意愛語,二者隨其所愛法為說。是菩薩未得道,憐愍眾生自破憍慢,隨意說法。若得道,隨所應度法為說。高心富人,為讚布施。是人能得他物利、名聲、福德故。若為讚持戒,毀呰破戒,則心不喜樂。如是等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利益亦有二種:一者今世利後世利為說法,以法治生勤修利事。二者未信教令信,破戒令持戒,寡識令多聞,不施者令布施,癡者教智慧。如是等以善法利益眾生。

同事者,菩薩教化眾生,令行善法,同其所行。菩薩善心,眾生惡心,能化其惡,令同己善。

是菩薩以四種攝眾生令住十善道。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