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为般若,依无漏习气而显发”的疑惑

姓名或匿稱: 
刘永恩

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大乘不共法章讲解“诸法真实义,及证真实慧,无变异差别,是故无别乘”处说到:  “无为般若,依无漏习气而显发,不是刹那生灭法。所以,这所证真如与能证的正智,都是「无变异」的。真如虽在缠而还是这样,离垢清净也还是这样,没有变异;正智是法性相应的无为功德,也没有变异”。这里所说的“无漏习气”究竟指的是什么?我觉得很费解,以前也曾参读厚观法师讲义,记得法师对此的解释是“无漏、无习气”,我觉得这种解释似乎很牵强,因为《楞伽经》中已有“无漏习气”这一特定术语,导师在没有特别阐释的情况下用同一名词,也许就是《楞伽经》所言的“非刹那”的“无漏习气”,但这就有“真常唯心”的味道,是导师一贯不以为然的,这里却为何以此来解释呢?请各位老师解答我的疑惑。谢谢!

Comments

厚觀法師已知悉永恩法友您之提問,綜合回答如下

一、由於導師宏揚佛法的宗趣是「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法之行解,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但卻是特別尊重贊同「佛法」與「初期大乘佛法」(<<華雨集第四冊>>p.18及p.45),因此厚觀法師在編寫宣講《成佛之道講義》時,依此宗趣,以龍樹《大智度論》對「無為般若」之論釋以及世親《阿毘達磨俱舍論》的定義來解說「無為般若」。例如:

(一)《大智度論》卷84〈70 三惠品〉(CBETA, T25, no. 1509, p. 651, b15-17):

復次,般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學有為般若,能具足六波羅蜜,住十地中;學無為般若,滅一切煩惱習,成佛道。」

  (二)《大智度論》卷26〈1 序品〉:

「「解脫無減」者,解脫有二種:有為解脫,無為解脫。有為解脫,名無漏智慧相應解脫;無為解脫,名一切煩惱習都盡無餘。」(CBETA, T25, no. 1509, p. 250, c2-5)

 (三)《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5〈6 分別賢聖品〉:

「解脫體有二:謂有為、無為。有為解脫謂無學勝解,無為解脫謂一切惑滅。」(CBETA, T29, no. 1558, p. 133, c20-21)

 

厚觀法師表示,「有為般若」是從「無漏智慧相應」來說,「無為般若」都是從「斷惑、斷習氣」來談。既然是無為,就不是無常剎那生滅。

 

由於《大智度論》的「無為般若」與《楞伽經》的「無漏習氣」,其實際內涵同樣是在指涉「佛境、佛德」,只有佛才是「圓滿無漏、斷盡習氣」(斷障無餘習),因此,法師也就簡要地解說「無漏習氣」為「無漏,無習氣」。

 

綜上所述,法師是以「佛法」及「初期大乘」之立場(二者均無「無漏習氣」之說),而詮釋「無漏習氣」為「無漏,無習氣」。

 

二、至於導師在《成佛之道》此處,以真常系「無漏習氣」來融通中觀系的「無為般若」,這是導師對於「中觀、真常」二系的「融貫說」。理由如下:

 

(一)一般而言,導師在「求真、重辨異」之修學風格中,確實是「非精嚴不足以圓融」(<<華雨集第五冊>>p.41),因此曾有如下開示:

我的論究佛法,有一原則:在大乘法中,依中觀來說中觀,依唯識來講唯識,依真常來講說真常的經論。在論到聲聞乘的解脫道時,也依聲聞法說,決不依自己所宗重的而附會歪曲。(<<永光集>>p.265)

(二)但是《成佛之道》是個特例,導師晚年於《華雨集第五冊》自述:

在這一期中,唯一寫作而流通頗廣的,是『成佛之道』。這是依虛大師所說──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次第與意趣而編寫的。先寫偈頌為聽眾講說,再寫偈頌的解說。其中,貫通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大乘三系部分,是依『解深密經』及『楞伽經』所說的。不是自己的意見,但似乎沒有人這樣說過,所以可說是我對大乘三系的融貫。(<<華雨集第五冊>>p.22 ~ p.23)

 

三、從《成佛之道》的一些內涵觀之,吾人以為導師的開示,似乎為了「契機上」(當然也是「契理的」)的考量,透露了「疏解中國佛教以真常唯心思想為主流」的慈悲:

我們發現,為了慈悲中國廣大佛教信眾聞法閱讀之意樂,導師在《成佛之道》採用了十住、十行、十迴回,這三十階「勝解行地」的「菩薩階位」,這是隨順對傳統中國佛學(未採用印度佛教的看法)有莫大影響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及《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階位定論。(以上可參見《成佛之道(增註本)》頁399 ~40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1105 ~ 1108)

 

四、此外,導師很有可能是以《楞伽經》的經義來解說「無漏習氣」,試從大乘三系之思想分析之:

(一)般若中觀系,似無「無漏習氣」之說。

(二)導師曾表示唯識系並不一定贊成「無漏習氣非剎那」(如下所引):

唯識論以有漏賴耶為主體,而無漏附在一邊。由於唯識論特重虛妄雜染的阿賴耶識,無始相依的無漏習氣,也被說為生滅變異的(楞伽說:無漏習氣非剎那)。(<<大乘起信論講記>>p.100 )

 

如來藏名藏識中,生七識的習氣,是剎那,是有為生滅法;另有無漏習氣,是非剎那,也就是不生滅的無為法。這裏,顯然與瑜伽學不同。瑜伽學以為:無漏習氣也是剎那生滅的,所以佛果的四智菩提,也還是有為生滅的。(<<如來藏之研究>>p.247 ~ p.248)

(三)《成佛之道》此處所引用的,大約多是採用了『楞伽經』的特殊定義「無漏習氣非剎那」(導師散在全集各處的「無漏習氣」說,其內涵也大略相同)。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