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熟(異類而熟)的意涵及因果系的類別

姓名或匿稱: 
CF

[此問轉貼自 CF 大德之提問]

成佛之道第70頁第4行說到「果報」,意義是異熟---異類而熟;

這在因果系中,屬於因果不同類的因果

請問各位大德,這「因果不同類的因果」,讀來頗為拗口,

究竟所指何意,可否請大德再為後學詳細解說?又因果系又分為哪些類別呢?

Comments

師《成佛之道》表示:「異熟:異類而熟;這在因果系中,屬於因果不同類的因果」,導師另於《中觀今論》的解說為「報即異熟的古譯。異熟,即異類而熟,因是善惡,果為無記(按:因與果各屬不同的道德品類性質)」但導師也說「異熟的本意,應為異時而熟,即過去的業因,感今後善惡的結果」,詳文如下:

論到果與報,對因而說果,有某種因即得某種果。報也是果,不過是果中的特別果。梵語vipaka,奘師譯為異熟,報即異熟的古譯。異熟,即異類而熟,因是善惡,果為無記。但這如大眾部說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即沒有異類的意義。所以,異熟的本意,應為異時而熟,即過去的業因,感今後善惡的結果。報指果中有善惡性,與一般的因果不同。佛法講因果,通明一切;約道德與不道德的果說,即名為報。因與緣、果與報,雖不無差別,如通泛的說,可總名因果。(<<中觀今論>>p.167 ~ p.168)

 

依《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六,有如下意旨:異熟因是善不善業,異熟果為無覆無記,因果異類而成熟,故名異熟果。論文如下: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6〈2 分別根品〉:「論曰:唯諸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異熟法故。何緣無記不招異熟?由力劣故,如朽敗種。何緣無漏不招異熟?無愛潤故。…所言異熟其義云何?毘婆沙師作如是釋:異類而熟,是異熟義。」(CBETA, T29, no. 1558, p. 33, a5-26)

 

至於因果系有哪些類別?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學者稱譽此論為「說一切有部」的百科全書」)的歸納,「十善業」或「十惡業」均有三種因果類別:「異熟(因)果、等流(因)果、增上(因)果」,例如犯殺生罪有三種果,墮地獄等為異熟果,生於人中多病短命為等流果,未來召感的業報則是低劣的「外物皆少光澤。不久堅住」增上果。論文如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13:「由三果故立十業道: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謂斷生命,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多病短命,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堅住,是增上果。」(CBETA, T27, no. 1545, p. 588, c8-13)

導師於《寶積經講記》也談到這三類因果類別:

因果是多種多樣的,這裡說的,主要約二類因果說(按:包括「異熟因果」則有三類因果)。一、無論是善的惡的,久而久之,習以成性,一天天的增強。如常起貪心的,會貪心越來越大;起瞋心的,瞋心會越來越嚴重。如讀書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好靜的,習慣了會愛靜惡動,過不慣煩囂的生活。這不但今生,也影響到來生的性格、能力。這叫做等流因果二、如布施的,使別人的生活獲得充足,自己將來就能得富裕的果。傷害人,使人死(墮落惡道是異熟因果),來生為人時,會受到多病或夭壽的果。總之,使人苦惱,自己得苦惱,使人安樂,自己能安樂;障礙人的,自己也受人的障礙。這些,叫做增上因果(一般也叫做業報)。(<<寶積經講記>>p.23 ~ p.24)

 

導師曾考察論斷最初原始佛教的善惡因果思想並無「進一步的分類」,而且最早是以「同類的善惡因果」出現於「本生」中,之後才由說一切有部論師發展出「異類因果」(異熟果)。如導師於《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所說:

經師與律師所傳的「本生」,是同類的善惡因果;這是佛法中,善惡因果具體化的早期形態。我們知道,渾括而簡要的佛法根本思想,是但說善惡因果,沒有作進一步的分類但立善惡二性的大眾部,就是這一思想的繼承者。上座部的特色,是三性論,於善、惡外,別立無記性。分別說部,及從先上座部分出的,說一切有部中的「持經者」,都立三性說。說一切有部論師,及犢子部,成立四性說:善性、不善性,有覆無記性、無覆無記性。「因通善惡,果唯無記」;「異類而熟」的異熟因果,在上座部系,尤其是說一切有部論師中,發揚廣大起來。如認清佛法思想的開展歷程,那末律部本生所表現的,具體的因果事實,正是初期的善因善果,不善因不善果的說明;與大眾部的思想,最為契合同類的善惡因果說,在上座部中,漸為異熟因果所取而代之(「譬喻」),但仍或多或少的,留存於上座系統的律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247 ~ p.248)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