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有唯事

姓名或匿稱: 
惟勤

在导师的《成佛之道》的〈大乘不共法章〉里有一个偈颂是“或是无自性,或是自相有”。

导师在长行里说道∶

無著所傳的瑜伽法門,依《解深密經》的顯了說,站在五事不具的根性來說話。以為:一切無自性,一切假有,這是等於說什麼都沒有,是不能成立一切法的,所以應有假有無自性,實有自性的二類,『依實立假』才對。如說:『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 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無有實事,既無依處,假亦無有,是則名為壞諸法者』。

请问:“实有唯事”在字义上应作何解?何谓“唯”?何谓“事”?何谓“实有唯事”?

导师接著说:「或是自相有」的『實有唯事』,叫做離言自性,依他起性。

请问:这“实有唯事”是指“离言自性”以及“依他起性”,或是”;”离言自性”就是“依他起性”呢?

请诸位大德帮忙解惑,谢谢。

Comments

個人參考導師著作以及惠敏法師《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發表之〈「聲聞地」中「唯」之用例考察〉(法師對於「瑜伽行派」思想有專精研究),試答如下:

、「唯(mātra)」:「唯有」、「只有」之意。

、「事(vastu)」:「五蘊、六處、十八界」;「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等五事(法);「相、名、 分別、正智、真如」等五事(法)。

三、實有「唯事( vastu-mātra)」可解為:確實有五蘊等法之「自性、實(在)體性」。

 

惠敏法師於〈「聲聞地」中「唯」之用例考察〉文中表示:

(一)大多數「唯」的用例是用來否定作者、受者、我、我所等的。如:「唯行」( saṃskāra-Inatra)、「唯法」( dharma-mātra)、「唯事」( vastu-mātra)、「唯因」( hetu-mātra)、「唯果」( phala-mātra)、「唯蘊」( skandha-mātra) 等。而且這些術語是依於共通於所有佛教部派之緣起與五蘊的思想而來,不是瑜伽行派所特有的思想。

(二)用以否定作者、受者、我、我所等的「唯」之用例中,「唯事」( vastu-mātra) 是比較值得重視的術語。因為它似乎只能於《瑜伽論》等瑜伽行派論書中發現,或許可以說是表現瑜伽行派思想特色的用語之一。所謂「唯事」之「事」的觀念是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師們為討論「法」( dharma)、「自性」( svabhāva) 等實在性而創說的,其內容為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等五事,它們是淵源於原始佛教的五蘊、六處、十八界。但是瑜伽行派一方面接受此色等五事( 法) 之說,更進而發展出相、名、分別、正智、真如等五事( 法) 之說,而且與「三自性說」相結合。〈聲聞地〉中「唯事」的「事」,以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等五事為內容是比較恰當。相對於此,〈菩薩地〉中「唯事」的「事」主要則以相、名、分別、正智、真如等五事為其內容。

 

四、(大乘唯識)瑜伽行派主張有「五蘊」或「五法」等「實有唯事」的自性(種子),如印順導師說的:

唯識學者是以自相有立一切法的,所以因果也是自相有的。阿賴耶識為種子性,名為『分別自性緣起』。如眼識種子生眼識,耳根種子生耳根,貪種子生貪,青色種子生青色,黃色種子生黃色,有漏種子生有漏,無漏種子生無漏。什麼種子生什麼現行,什麼現行又熏成什麼種子。這種種子性,稱為『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是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觀。(<<成佛之道(增註本)>>p.380)

 

五、但惠敏法師為何說:「大多數『』的用例是用來否定作者、受者、我、我所等的」?我們都知道,佛陀是倡說實踐「無我」的,例如《雜阿含335經》的「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蘊)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這正是說明「唯有五蘊,沒有我、我所」。(大乘唯識)瑜伽行派固然主張有「五蘊」或「五法」等「實有唯事」的自性(種子),但也是服膺於「無我」聖教的,例如《瑜伽師地論》卷27:「謂唯蘊可得,唯事可得,非離蘊外有我可得、有常恒住,無變易法是可得者。亦無少法是我所有,故除此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CBETA, T30, no. 1579, p. 433, c29-p. 434, a3)

 

六、「惟勤法友」又問:這“實有唯事”是指“離言自性”以及“依他起性”,或是離言自性”就是“依他起性”呢?

    「離言自性」:呂澂先生(民國時代與印順導師齊名,通達梵巴語之著名學者)解釋為:「事物的實質是離開概念而自存的」。這也有「世俗」與「勝義」之別,「世俗」的「離言自性」是「依他起性」的緣起法,而「勝義」的「離言自性」是「圓成實性」,這二者都是「實有自性」的,只有「遍計所執性」才是「假」、是「無(空)」的,此即所謂的「遍計執無,依圓是有」如導師以下所說:

遣除遍計所執性,說一切法無自性。其實,緣起法──依他起性,寂滅法性──圓成實性,是有自性的,並非一切都沒有。(<<成佛之道(增註本)>>p.376))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