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與久學菩薩(讀般若經講記疑問)

姓名或匿稱: 
S.J

般若經講記二八頁第四行說:

佛能護念菩薩,使他自身於佛法中得大利益;〈1〉

佛能付矚菩薩,使他能追蹤佛陀的高行,住持佛法而轉化他人。〈2〉

請問:1.句之菩薩指久學而已入正定聚的菩薩,

            2.句之菩薩指初學而未入正定聚的菩薩,

              為何導師反說佛付矚初學的菩薩,使其能住持佛法而轉化他人

              這樣重大的期許交由久學菩薩不是更合適嗎?

               而1.句中對久學的菩薩,導師卻只說佛護念他,

               為使他自身於佛法中得大利益而已?

 

 

Comments

導師在《般若經講記》一開始的「懸論」中就說:

本經的文義次第,是極為難解的。「修多羅次第所顯」,如不明全經的文義次第,即不能理解一經的宗趣。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聖人不能入」。世親說:「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本經文義次第的艱深,實為印度學者所公認!(<<般若經講記>>p.2)

 導師在講記中,對本經此段「護念」及「付囑」之解說,可能參考了無著菩薩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及世親菩薩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世親菩薩明確指出:「論曰:善護念者,依根熟菩薩說;善付囑者,依根未熟菩薩說。」另外唐菩提流支譯傳其師長之注疏《金剛仙論》亦有相似之注釋。

 S.J法友提出「為何導師反說佛付矚初學的菩薩,使其能住持佛法而轉化他人?這樣重大的期許交由久學菩薩不是更合適嗎?」

 據以下所列三種注釋,筆者的看法為:久學根熟(或大地)菩薩於人間是少有的,導師在《學佛三要》p.152 ~ p.153說:「大乘經中說:十方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那是十方如此,而此土並不多見。至於大地菩薩的化現,可能到處都是,但這不是人間所認識的。從此土的縛地凡夫來論菩薩行,如不流於想像,神秘,尊重事實,那是並不太多的。」因此,真正佛教歷史上實際負起住持佛法轉化他人的,恐怕是那些「不捨大乘行,能勇猛向道」之根未熟菩薩(但能常得佛菩薩加被)!

請參考以下【三種印度傳來的注釋原文】:

無著菩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無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1:

「此般若波羅蜜。為佛種不斷故流行於世。為顯此當得佛種不斷義故。上座須菩提最初說言。希有世尊。云何如來以第一善攝攝受所有菩薩摩訶薩也。如是等。於中善攝者。謂已熟菩薩於佛證正覺轉法輪時。以五種義中菩薩法而建立故。付囑者。彼已得攝受菩薩等。於佛般涅槃時。亦以彼五義如是建立故。此善攝付囑二種。顯示種性不斷。」(CBETA, T25, no. 1510a, p. 757, a18-26)

 無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1:

「論曰。修多羅身相續。此義句今當說。世尊何故以寂靜者威儀而坐也。顯示唯寂靜者於法能覺能說故。經言。善攝第一菩薩摩訶薩者。謂已熟菩薩於佛證正覺轉法輪時。以五種義中菩薩法而建立故。諸菩薩有七種大故。此大眾生名摩訶薩埵。何者七種大。一法大。二心大。三信解大。四淨心大。五資糧大。六時大。七果報大。如菩薩地持中說。於諸菩薩所。何者善攝。何者第一也。利樂相應為善攝。第一有六種應知。一時二差別三高大四牢固五普遍六異相。何者時。現見法及未來故。彼菩薩善攝中樂者是現見法利者是未來世。何者差別。於世間三摩鉢帝。及出世聖者聲聞獨覺等。善攝中差別故。何者高大。此善攝無有上故。何者牢固。謂畢竟故。何者普遍。自然於自他身善攝。何者異相。於未淨菩薩善攝中勝上故。經言第一付囑者。彼已得善攝。菩薩等於佛般涅槃時。亦以彼五義如是建立故。何者第一付囑。有六種因緣一入處二法爾得三轉教四不失五悲六尊重。何者入處。於善友所善付囑故。何者法爾。彼已得善攝菩薩於他所法爾善攝。何者轉教。汝等於餘菩薩應當善攝是名轉教。此等三種如其次第即是不失。及悲尊重等應知。此善攝付囑二種。顯示種性不斷。」(CBETA, T25, no. 1510b, p. 767, c9-p. 768, a5)

 

世親菩薩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進一步解說其兄長無著菩薩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世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1:

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論曰。善護念者。依根熟菩薩說。善付囑者。依根未熟菩薩說。云何善護念諸菩薩。云何善付囑諸菩薩。偈言。

 巧護義應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囑

云何加彼身同行。謂於菩薩身中與智慧力。令成就佛法故。又彼菩薩攝取眾生。與教化力。是名善護念應知。云何不退得未得。謂於得未得功德中。懼其退失付授智者。又得不退者。不捨大乘故。未得不退者。於大乘中欲令勝進故。是名善付囑。應知。(CBETA, T25, no. 1511, p. 781, b23-c4)

 

菩提流支譯傳其師長之注疏《金剛仙論》亦有相關之注釋:

 《金剛仙論》卷1:

「爾時諸比丘以下訖善付囑諸菩薩。此是第二段經名為善護念分也。此所以名善護念者。須菩提既得如來冥加之力將欲稟如來。此冥加力故親對如來。為諸菩薩。說金剛般若。欲問地上三種事發起下經故。初首嘆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善付諸菩薩。此明如來善能教化根熟未熟二種菩薩。令世間解滿速。入性地及初地大乘法中故。……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屬諸菩薩者。汎論菩薩有二種。一者初地以上出世間菩薩。二者地前世間菩薩。地前菩薩復有二種。一者外凡。二者內凡。就內凡菩薩復有二種。一根熟。二者根未熟。今言善護念者。嘆如來善護地前姓種解行根熟菩薩。善付屬者嘆付屬習種性中根未熟菩薩。此二種菩薩所以言護念付屬者。若如來不護念付屬者。此菩薩起心發行所觀境界容有錯謬退失。不能決定入於性地。乃至或時逕劫住世不能速入初地。故須如來護念付屬也。根熟者。性種解行中。觀三種二諦二種無我。一大僧祇欲滿不滿。欲證髣髴見理。無生法忍光明已現在前分中。具足功德智惠二種莊嚴等。八萬四千諸波羅蜜決定能證。初地永不退失。故名根熟。而未得名為初地已上證無生法忍大力菩薩也。根未熟者。習種性中。」(CBETA, T25, no. 1512, p. 802, c15-22~p. 803, a3-b15)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正定聚的菩薩與聖者,他們是已證果,與已經身在,或是準備要前往千萬光年之外淨土的菩薩們,他們與這裡的人間,已經有了時空結構上的區隔。因此,無法待在人間這裡,繼續住持佛法與轉化利益別的有情眾生。反而是不正定聚的菩薩們,因為還是處在與人間同樣的時空裡,所以仍然可以不斷的延續莊嚴佛土、利益救護與渡化有情眾生的菩薩任務。所以,佛以重要的期許,囑咐不正定聚的菩薩們,不要忘了繼續精進的去完成自身的重責大任。

 

般若法門的重點就是開示菩薩們,不要選擇證入果位或是選擇前往其他的淨土。而要選擇生生世世的回來,處在最黑暗、最混亂與災難瀕繁的人間。因為,菩薩們,唯有處在這樣的人間,才能完成與實踐自己的責任-- 救護一切有情眾生。也唯有在這樣的人間,才能粹煉出如金剛不壞的修行。

或許,在我們必定要面對的那一天,也會有菩薩問我們:

 你那裡充滿了陰暗與光明,卑微與尊貴,生死之間的哀樂滋味, 炎涼裡的那份酸楚與溫暖. 我這裡不冷不暖,不生不死, 不垢不淨, 無受想行識, 唯一能做的是 閒閒無代誌. 你要選那一邊?

 

依文義上來說,這裡所說的「大利益」並非是自私自利的(應是與勝義菩提心相應),畢竟是「護念菩薩」,而不是「護念聲聞」;而所說的「住持佛法」,也應該不是古德所傳說的「傳法」那般的性質,只是老師叮嚀學生要好好用功,一般的交代。  

以上是個人一點看法,請法友指正。

 

樂意趣

 讀Tom法友之回應,深深感受其人間悲懷之心聲。也謝謝樂意趣法友提供寶貴之看法。

頃接樂意趣法友函知本中心,如其所言,本版之規則為:

 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雖然如此,已回應之內容不擬刪除(因為均屬饒益於諸法友者)。但仍歡迎在其他討論區提問法談,謝謝!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