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舉箸常如服藥」

「舉箸常如服藥」

佛教叢林道場用齋的場所稱「五觀堂」,所謂「食存五觀」,其精神或可分別簡化為:念恩、無愧、防貪、治病、求道五項來概括。五觀分別為:

淺談人間佛教的動物觀

淺談人間佛教的動物觀

在佛教中偶會看似矛盾的說法,如既聽到「人身難得」,唯人可以學佛、唯人可以成佛,但又有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看法。眾生所指不限於只是人類,而是包含動物等一切有情生命,如動物亦有佛性、亦可成佛。其間之差異涉及到不同佛教經典的教說,各為不同佛教派別的見解,雖有所不同但仍是同中有異。 

出家的心理準備

出家的心理準備

一位朋友問起出家的計劃,我表示一旦決定出家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如果打算出家,卻不能放下過往的一切,還存有太多個人主見,還想過優渥的生活,或者打如意算盤、期望獲得些什麼,這樣的出家並不值得鼓勵。 

禮敬與緬懷:一行禪師的佛教貢獻

禮敬與緬懷:一行禪師的佛教貢獻

當代佛教高僧一行禪師於日前(2022.1.22)圓寂,享年95歲(1926年10月生於越南),他是除十四世達賴喇嘛外最為全球所熟知的佛教領袖。禪師在許多人認識佛法的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著作總是啟發人心,帶給世界和平與寧靜的氣息,其貢獻我姑列以下十點: 

「二諦」思維的普遍性

「二諦」思維的普遍性

佛法關注從世間流轉走向出世間還滅,意即是由凡到聖、此岸到彼岸的過程,既有此彼、凡聖之分,如何兼顧兩個向度的觀照思維,在佛法修行成為必須,「二諦」即是一重要的施設。

不與人爭

不與人爭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面對紛爭既不可避免,每個人自要有一套處世哲學,尤其在菩薩的修行中,更是一種自我磨練,在人群中覺知煩惱、砥礪心性。

正道人生

正道人生

佛教以「八正道」為修行──「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分別可統攝為「戒定慧」之「三學」,使能抵達涅槃之解脫,而既是「轉凡成聖」,此「正道」實則為「聖道」,八正道分實則是八聖道分(巴利語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語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但由於八聖道八支皆是以「正」開頭,如正見為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也因此又稱「八正道」。

回歸身體的聞思修

回歸身體的聞思修

聞思修是佛法智慧修學的方法與過程,其中聞思不當只限定於經教典籍上,聞思的對象還包括自己的身心——如實觀察身心的現象,聽聞自己身體的反應,思維身心所處狀態,這皆可視為是聞思工夫的實踐。

經部的「滅尚非真」,不以滅諦為勝義?

姓名或匿稱: 
李求是

前有學人問到導師在中觀今論中評述各部派「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等等。如

、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

乙、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裡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三諦焉是」?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之文意為何?

姓名或匿稱: 
陳令如
導師著作有二處提到「印度文化中的我(ātman),曾發展到與宇宙的本體——梵(brahman),無二無別,然原本只是眾生的自我。我,一定要有「自在」,「樂」的屬性,如不自在,苦,那就不能說是我了。如《雜阿含經》卷二(大正二‧七中——下)說:
「若色(受、想、行、識,下例)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空之探究》,pp.104-105)
「現實身心世間的一切,在不息的流變中:生起了又滅,成了又壞,興盛了又衰落,得到了又失去;這是沒有安定的,不可信賴的。現實世間的一切,在永不安定的不息流變中;愛著這無可奈何的現實,不能不說是苦了。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