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從佛法找幸福

從佛法找幸福

偶然間看到佛書、想到佛法教導,就覺得自己很幸福。只不過,我幾乎每天看佛書、讀佛學,從事相關研究與教學,卻很少有這樣的感覺,反而已麻木了、感覺到愈來愈遙遠,沒有任何新鮮感可言。 

般若之三乘共學與但屬菩薩

般若之三乘共學與但屬菩薩

在般若經教中,一方面提到「般若」是「三乘共學」,另一方面又說「但屬菩薩」,兩者看似不一致,應只是不同重點的強調。 

「虛妄唯識」之科學解釋

「虛妄唯識」之科學解釋

「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萬法唯識」、「虛妄唯識」等,可說是瑜伽行派基本主張,然而這不單只是唯識學所說,亦可視為佛教根本教說,相通於般若、中觀之「諸法空相」、「無自性空」等法義。

佛教觀點的釐清和詮釋

佛教觀點的釐清和詮釋

本書《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不在於文獻內部上的分析考證,而試著從較寬闊的視野進行「跨文化」對比,猶如訪客敲門造訪,總需要有人應門相迎(而不再「閉門造車」),不管來者是為質疑或請益,皆盼能有相互理解的對話。雖然「開大門,走大路」(在大脈絡下探討複雜問題)不符現今學界「小題大作」的論文走向,但這似乎是多元文化溝通所不得不的選擇。因此相對於為佛教的主張或論點進行辯護、論證,本書更重於釐清和詮解佛教的見解,探究的進路以哲學暨義理詮釋為主,這當中自有個人詮解觀點的涉入。

義的平衡

義的平衡

慈濟是談善、講愛的團體,以「善的共振」、「愛的循環」為其特點,然在愛與善之餘,義也是必須被關注的,或者說真正的善行,除了是大愛關懷,還需有正義關照,失去義的平衡之善與愛的循環共振,不免有所缺失。 

導師的修持是「重慧而不重定;修定而不重(深禪)定」的?

姓名或匿稱: 
善見三問

論到定,佛法是修定而不重定的;重慧而不重定云云,與彌勒菩薩「不修(深)禪定,不斷(盡)煩惱」的行持是否相通?

「電光喻定」、「電喻三眛」等是否類於「剎那定」,都屬於「初禪(前)『未到定』」前的定力?

導師在論著提到;

「在「佛法」中,禪是殊勝的,三摩地是泛通一般的。所以在定學的類別中,如「有尋有伺」等三三摩地;「空、無相、無願」三三摩地;電光喻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都是通稱為三摩地的。」(《華雨集》第三冊,p.159)

「釋迦本教,不但不由靜證體,而且還是不必深入的。如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得到根本定,僅得未到定,甚至一剎間的電光喻定,即能證得涅槃。與深入禪定者的俱解脫羅漢,在息妄體真的解脫方面,毫無差別。從定發慧,不過說真慧要在不散亂心中成就,那裡一定要「靜慮之功造乎其極」?」(《無諍之辯》,pp.48-49)

善根是經薰習而漸累積成為「攝識」的?

姓名或匿稱: 
善見再請問

「這幾位特出的事例,到底是希有的,如不是過去生中的善根,到了成熟階段,是不可能這樣頓入的。佛法到底不是容易契入的

這是說戒定慧的薰習過程是累積,如「真諦所譯《顯識論》說:熏習力,大眾部中「名為攝識」。如誦經一樣,一遍一遍的讀下去,第十遍就會背誦,那是後一遍能攝得前一遍的關係。攝識,名為識而實是不相應行,應該是攝藏在識中的一種力量。」(《印度佛教思想史》,p.215)

眾生經過生生世世累積善根,直至成熟的階段。即成佛之道所說「經於種熟脫」?如南傳「痲瘋者經」的蘇巴達,也是如此?

http://www.charity.idv.tw/f/f41.htm

又,「觀剎那定」即是「未至定」的意思?

「言下直入」緣起正見,這是專心諦聽聞法的威力?

姓名或匿稱: 
善見
佛陀時代,聽佛說法,專心諦聽,很多人都能直下悟入「緣起正法」,即便是弒父的阿闍世王也得到了無根信,若非弒父的業障,將可得證初果。這些人未修戒定,怎能因為聽法,就能得淨法眼?
導師在書上說「那不妨再舉幾則事實來說明:
一、波羅奈(Vārāṇasī)的長者子耶舍(Yaśa),一向過著奢侈的欲樂生活。一晚,忽然感到了物欲的空虛,內心非常不安。一個人外出,走向山林,喃喃自語的說:「禍哉!禍哉」!那時釋尊在露地經行,見到了就對耶舍說:「這裡沒有災禍」。耶舍坐下來,佛為他說法,當下就悟入了正法。這還可以說:耶舍雖長在欲樂生活中,內心已激發了厭患的情緒。但二、毘舍離(Vaiśālī)的郁伽(Ugra)長者可不同了。郁伽長者與婦女們,在大林中飲酒歡樂。在酩酊大醉中,見到釋尊,就忽地清醒了。佛為郁伽說法,也就當下悟入。這二位,是從貪染欲樂中來的。三、鴦掘魔羅(Aṅgulimāla)是一位逢人就殺的惡賊,行旅非成群結隊,不敢通過。

正義與意義-「因信稱義」另解

「因信稱義」另解       

基督徒接受上帝信仰,以耶穌基督為救主,基督徒稱為「義人」,罪名因此得到赦免,萬能的神將應許信仰者一切所應得的,即便不是在今生此地、也會是在來世的天國。

「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

一篇文章通常有兩個重點,一是「說什麼」、二是「怎麼說」。所謂「文以載道」,可知文章是為了提出觀點、說明道理;或者一般所說的「言之有物」,文章的書寫皆不是無病呻吟,反而是有所感、有所悟,因此抒發為文。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