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无生法忍知空和证空之演变?(永恩)

姓名或匿稱: 
刘永恩

    据《空之探究》,最初发扬大乘的,观空而不证空的菩萨,可能是有甚深的有灭涅槃的知见而未证得现法涅槃者,这种人未证涅槃,却有涅槃知见,近似涅槃智(不同的只是知空而不证空),所以才阐扬了慧解脱圣者所不会的甚深空义。依大乘初义,似乎行者一直到得无生法忍,都还是知(忍)而不证,无生法忍的忍,原义也许源于阿毗达摩论,是知而非证。但在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来,这忍的意思似乎就演变成证入(空性)了,再后来,无生法忍就又由之前的证但空演变为证圆中了。这可能是由于大乘初义以为证入空性(即得涅槃智)是会入涅槃而堕落小乘的,所以即使到无生法忍也不证入空性,但大乘发展到后来,认为只要悲愿力强,是可以证空而不会堕落小乘了,对于“不证实际”,以前指不证入空性,现在是指(可证空性而)不取涅槃了,行者究竟之归宿,声闻是无余涅槃,大乘是无住涅槃了。如果在知而不证空的初期大乘中,也说“三乘同入一法性”,其中之“同入一法性”应非指共同证入空性了。

再论见四谛与二智(永恩)

姓名或匿稱: 
刘永恩

此前末学发帖“见四谛与二智”,得到版主回应,不胜感激!也许自己之理解力有限,没有完全弄懂学长之意,对此问题仍旧存在不同认识,再谈如下:

对于渐见和顿见四谛得道说,导师结论为都是可行的,并比配以法住智和涅槃智来会通之,这表明导师对于顿、渐见四谛得道说,都是认可而并不否认的,并且在导师诸著作中也未见有否认渐见四谛得道说,所以若说渐见四谛尚未得道,那是不合于导师之义的。至於版主回应时引用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之一段文字,很明显是导师阐述经部上座(论师)的观点,导师先引述上座的看法,然后解释上座的意思,并没有表示自己的抉择,是不能当做导师之义来评论的。至于将见四谛和四证净等同来解说,是将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

我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分别是指法住智和涅槃智,更清楚地说,这见甚深缘起和见甚深涅槃的分别应是法住智和涅槃智。我觉得这没有违反导师定义的法住智和涅槃智,因为所谓的法住智就是知缘起,知有为,知生灭,知世俗,即使是阿罗汉的法住智也不能说不是如此,涅槃智是知空性(涅槃)、知无为、知寂灭不生、知胜义。因此,对版主指为错误仍然难以理解。

 

见四谛与二智(刘永恩)

姓名或匿稱: 
刘永恩

近来看到此处有人提出对“渐见四谛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的疑问,浏览了版主引用的厚观法师之解答,引起了我对法住智、涅槃智和渐、顿见四谛的一些思索,幸获版主解答,颇受启发。现根据对导师著作之闻思,再谈谈对这些问题之理解,就教于诸师。

对于见四谛得道,古代佛教界流传渐见和顿见两大主要流派,在导师看来,这是古代佛教的大公案,优劣难言,导师结论为二者都是可行的,也应理解为都能得道,厚观法师将渐见四谛理解为尚未得道,恐怕不合导师之意吧?由于导师并未否认渐见四谛得道,所以才以法住智和涅槃智比配二者而予以会通(顿见也是大乘经义,也许以导师看来在论理上可能更为合理,但渐见派既然有经证和实践传承,自然不可轻易否定,所以导师说「怎樣的修行,才能見諦理,不是從論理中得來,而是修行者以自身的修驗教人,漸形成不同的修行次第。對於這二派,我以為都是可行的。」(《印度佛教思想史》第72頁),表现了尊重实践和传承的审慎立场。

大小乘圣者是否都已体证空性?(刘永恩)

姓名或匿稱: 
刘永恩

导师书中说到大乘初地以上是已体证空性的(不过程度不同而已),那么按照法住智和涅槃智之定义,这似乎应属于涅槃智而非法住智。对于声闻圣果,也说是契入缘起空寂性的,这到底是否可理解为声闻圣者们都已体证空性呢?如果是,则也属涅槃智而非法住智了,但既然又说部分声闻圣者可能只有法住智而无涅槃智,那么,这类圣者就不能说已体证空性了,那么这种总说的“契入缘起空寂性”,又该如何理解呢?难道得法住智也可说是“契入缘起空寂性”吗?

对“法住智”的疑惑(刘永恩)

姓名或匿稱: 
刘永恩

佛法中说到四证净、法住智、涅槃智、有灭涅槃、现法涅槃、证入空性、无生忍等,其间之关系和区别如何,令人困惑。印公依原始佛教本意在《成佛之道》说四证净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可說尚未證道成聖,應該在得聲聞初果(或菩薩初地)之前(而將四證淨納入聖果範圍是後來人之理解)。《成佛之道》說初果是“觀緣起法無常無我而契入緣起空寂性的,就是體「見正法」”,是證入法性,也應即是證入空性,而比對初果的菩薩初地是明確被解說為證入空性的,若如此,則似乎應該說初果已得涅槃智了(印公在《空之探究》等書中中解說涅槃智就是體證空性)。但印公說有兩類阿羅漢,一類只得法住智而慧解脫,一類已得更深入的涅槃智而定慧俱解脫,這兩種阿羅漢的慧和定力相對而言,前者淺而後者深,但都已解脫生死。

慧日佛學班第17期課程

慧日佛學班

第17期課程(民國103年9月15日~104年1月17日)

班別

   

初級班

《中阿含經

週二/ 晚上19:00 ~ 21:00

道一法師
(視訊教學)

初級班

《妙法蓮華經》

週三/ 晚上19:00 ~ 21:00

厚賢法師

級班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週五/ 晚上19:00 ~ 21:00

長慈法師
(視訊教學)

高級班

《中觀今論》

週六/ 下午14:00 ~ 17:00

厚觀法師
(視訊教學)

(課程如有變更,依「慧日講堂網站」公告為準。網址:http://www.lwdh.org.tw/

上課地點:慧日講堂: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36號(中興高中隔壁)

報名、聯絡方式

  上網報名(http://www.lwdh.org.tw/),或向慧日講堂報名。

  電話:02-2771-1417;傳真:02-2771-3475;E-Mail:light.wisdom@msa.hinet.net

歡迎隨喜贊助:郵政劃撥:慧日講堂/00143225

       印順佛教基金會/50024173(請註明“慧日佛學班”)

---------- ----------

(週二)《中阿含經》 11/18

(週五)《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9/26、10/10、10/17

(週六)《中觀今論》9/27、10/11、10/18、11/29、12/13

推廣: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8期課程

福嚴推廣教育班

28期課程(民國103年9月15日~104年1月17日)

課程:(課程如有變更,依「福嚴佛學院網站」公告為準。網址:http://www.fuyan.org.tw/

時  間

授課老師

初級班

念佛共修

週一/ 晚上 19:00~ 21:00

如諦法師

級班

《中阿含經》

週二/ 晚上 19:00~ 21:00

道一法師

中級班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週五/ 晚上 19:00~ 21:00

長慈法師

高級班

《中觀今論》

週六/ 下午 14:00~ 17:00

厚觀法師

 

上課地點:福嚴推廣教育班:新竹市明湖路365巷1號(壹同寺旁)

報名、聯絡方式:

上網報名(http://www.fuyan.org.tw),或向福嚴佛學院、福嚴推廣教育班報名。

電話:03-5201240 傳真:03-5205041  E-mail:fuyan.tw@msa.hinet.net

主辦單位:福嚴佛學院 / 印順文教基金會

歡迎隨喜贊助:郵政劃撥:福嚴精舍/10948242

       印順文教基金會/19147201(請註明「福嚴推廣教育班」)

 

---------- ----------

(週一)念佛共修11/17

(週二)《中阿含經》11/18

(週五)《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9/26、10/10、10/17

(週六)中觀今論》:9/27、10/11、10/18、11/29、12/13

推廣:

印順導師思想巡迴講座暨座談會

【印順導師思想巡迴講座暨座談會】

今年首場將在高雄6/1日(星期日)於本會開講。本次主題為「般若經講座」。
法緣殊勝,歡迎十方法友報名參加。

◆宗  旨: 闡揚印順導師思想,推展人間佛教,導引正見,啟發正信,進而「淨化身心、利濟人群」,向於佛道,護持正法。

◆講  題: 印順導師著《般若經講記》。

◆講  師: 厚觀法師(福嚴佛學院院長)
                  開仁法師、圓波法師、長慈法師(福嚴佛學院三位教師)
 
或電話報名:07-2247705
推廣:

空间

姓名或匿稱: 
惟勤

师长您好,阿弥陀佛。

后学在阅读《中观今论》第七章、第三节:〈空间〉时,有一些地方不明白,还请师长帮忙解惑,后学在此先说谢谢。

请问以下这一段文中划线的地方作何解释呢?

“從空界含容色法而色法佔有空間去看,色法是立體的,有三度的。凡是現有體積的,就都有縱的、橫的、豎的三度,依佛法說即有六方。此與時間不同,時間現為前後的延續

相,空間現為六方的擴展相。由於認識的片面性,每想像為平面的分布。凡有三

度或六方相的,即有邊的,此色法的邊際,依空相而顯,而此空即是無相,即是

邊際不可得。有相有礙的色法是有邊,色法的邊即是無相的邊際不可得。如執無

相無礙的空界是無邊的,即成戲論,無相有什麼邊與無邊!經說虛空無邊,如無

始一樣,否則有邊無邊都是邪見。常人以色相去擬議空相,看成實有自體,於是

乎說:筆在桌上,桌在地上,地在空上。把空界實體化,那應請問他們:虛空在

何處?故凡有相的存在,即現為無相的虛空;離有相的有邊限的事物,則無虛空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