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暧,顶,忍,世第一法

姓名或匿稱: 
空嗔居士

请问忍位是何义?如何修忍?達到忍位时是怎样的?

阿羅漢會得失智症嗎?

阿羅漢會得失智症嗎?
有佛友問我阿羅漢是否會得「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又稱為「失智症」,然阿羅漢是佛教中的智者、聖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證得了解脫的智慧,如此既是智者、同時又失智,似乎難以拼湊在一起。

試論「意業為重」之倫理學特質(三)

重德性與心靈之涵養

  法律重約束、懲處外在行為之不當,道德重倫理規約,啟發、引導正確行為之抉擇,而佛教重道德教化,強調的是內心暨意念的淨化。如此之道德教化及規範,不只重視行為對錯,而也關心德性(virtue)問題,如人的善惡、心的染淨等問題。換言之,對佛教而言,心的染淨才是根源問題之所在,因心的染淨才有人的善惡,因人的善惡才有行為對錯之慣性傾向。可知,對於倫理學該關注什麼樣的問題:是「人」的善惡?「行為」的對錯/正誤?[1]──在以上兩個面向外,佛教更關注「心」的染淨,以此追求修行成聖及涅槃解脫的實現。

無明是造業根本

無明是造業根本
佛教以「意業為(最)重」,亦即身口意三種行為造作中,意業是造業中最重的。可知,造業的關鍵取決於人的心念意圖,「故不故意」決定業的品質,這也是佛法處處談「心意識」,強調「修心」的原因。

「冥想心療學」

「冥想心療學」
現代人精神困擾相當普遍,「心病還須心藥醫」,除了觀念思想上的調整,還需要有一定的方法來改善。

試論「意業為重」之倫理學特質(二)

以「正見」為優先

  意念是行為發生的根源,然意念之引發,知見、觀念是首要的,而佛教一直強調正知正見的重要性,如八正道「正見為首」、六度波羅蜜「般若為導」,因此佛教之「意業為重」,以及「自淨其意」,不只是善心的強調,還有慧見的重視。

試論「意業為重」之倫理學特質(一)

重視行為發生之根本原因

 
  《中阿含經》〈業相應品〉表示:故作業必受其報,而不故作業不必受報;其中身故作三業為殺、盜、淫,口故作四業為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而意故作三業則為貪、瞋、痴。[1]前面身口的七種惡業,實根源於內心之貪、瞋、痴,因貪、瞋、痴三毒而有種種身口惡行之表現,因此佛典稱貪、瞋、痴為「三不善根」(巴tīṇi akusala-mūlānitrīṇy akuśala-mūlāni),乃為一切惡法的根本原因,而佛教之重意業亦於此可見一斑。

淺論印順佛學詮解的兩個向度

淺論印順佛學詮解的兩個向度

印順法師是以義理思想為重的學問僧,既是僧人、宗教師,同時也可以說是學者,兩種身份如何統合恐不太容易;畢竟前者重信仰實踐,而後者重客觀研究。

先當人再當修行人

先當人再當修行人
佛法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好好做一個人,再來談修行,而不是本末倒置,忘失身而為人的本份。

對治而通達第一義

對治而通達第一義
「四悉檀」是《大智度論》中的判教思想,印順法師於此再三強調,認為:「初期「佛法」是第一義悉檀;初期的「大乘佛法」,「為離諸見故」說一切空,是對治悉檀」[1];他還表示: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佛法的「第一義悉檀」之根源而流衍出來,初期大乘空相應經廣說一切法空,遣除一切情執、離破諸見,乃是「對治悉檀」。[2]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