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佛學論述之「詮釋循環」
《中論》既是「以般若思想通論阿含深義」,也是「以阿含術語展示般若思想」,二種說法可見其一致,皆在於強調阿含和般若是相通的,二說之共同處皆在於《中論》意圖展示般若思想。至於二種主張的差異,或在於說法及強調點的不同,較完整的理解或為「以般若通論阿含術語與法義,進而闡揚般若空性思想」──上述二說皆表達出此意涵,《中論》除通論阿含外也藉以展示般若。
「舉箸常如服藥」
佛教叢林道場用齋的場所稱「五觀堂」,所謂「食存五觀」,其精神或可分別簡化為:念恩、無愧、防貪、治病、求道五項來概括。五觀分別為:
在佛教中偶會看似矛盾的說法,如既聽到「人身難得」,唯人可以學佛、唯人可以成佛,但又有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看法。眾生所指不限於只是人類,而是包含動物等一切有情生命,如動物亦有佛性、亦可成佛。其間之差異涉及到不同佛教經典的教說,各為不同佛教派別的見解,雖有所不同但仍是同中有異。
出家的心理準備
一位朋友問起出家的計劃,我表示一旦決定出家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如果打算出家,卻不能放下過往的一切,還存有太多個人主見,還想過優渥的生活,或者打如意算盤、期望獲得些什麼,這樣的出家並不值得鼓勵。
禮敬與緬懷:一行禪師的佛教貢獻
當代佛教高僧一行禪師於日前(2022.1.22)圓寂,享年95歲(1926年10月生於越南),他是除十四世達賴喇嘛外最為全球所熟知的佛教領袖。禪師在許多人認識佛法的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著作總是啟發人心,帶給世界和平與寧靜的氣息,其貢獻我姑列以下十點:
前有學人問到導師在中觀今論中評述各部派「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等等。如
甲、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
乙、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裡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三諦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