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何「無諍」?
「無諍」是佛教的精神,從中顯示佛教是愛好和平的宗教,但「無諍」不代表軟弱、鄉愿或一昧妥協,然究竟佛陀為何「無諍」?
佛陀主張素食
佛教的素食觀不只是從文獻典籍去找答案,不只是實然的歷史問題,而且也是應然的價值問題,當中的應然即關涉到宗教理想、宗教關懷、宗教情操、宗教使命等向度來認識與理解。
孤峰上的一棵樹
印順導師曾表示,太虛大師太偉大了,大師是峰巒萬狀,他只能孤峰獨拔,其實這也是峰巒萬狀中的一峰!
哲學作為「法念住」修行
哲學是愛智之學,佛教是覺悟之教,兩者的目標都是智慧,哲學的精神相通於佛教的精神。
「古人簡略的稱為:「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佛法是救世之光》,p.202)請問此人是誰?
導師著作提及「罽賓區禪法的傳來,是很早的。安世高與竺法護,譯傳了初期大瑜伽師僧伽羅叉的《修行道地經》。鳩摩羅什來,又譯傳「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脇)比丘、馬鳴、(鳩摩)羅陀禪要」。中國初期禪法,是罽賓區譬喻師的禪法。譬喻師是不障礙大乘的,羅什也就附出法華、彌陀、法身等禪觀,流傳在中國北方。」(《以佛法研究佛法》,pp.230-231)
請問羅什附出之法華、彌陀、法身等禪觀是指何而言?是指法華經、彌陀經?
敬而探索之
印順導師因為是證嚴上人的師父,在慈濟社群中備受尊崇,但尊敬中似乎亦顯得疏遠,如此之「敬而遠之」,尤其表現在思想認識上,雖不是「避而遠之」,但總是有一分思想的距離。
佛教徒之佛教研究
現今學術界似乎有一傾向,標榜所謂客觀研究的同時,卻對於信仰者身份的宗教研究持保留態度,甚至以嘲弄、嘲諷的態度來看待宗教信仰者的宗教研究,認為研究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護教」而已。
「只『願』身在此山中」
所謂「當局者迷」,在旁觀者眼裡,虔誠的宗教活動,可能僅是一種「洗腦」,即便對信仰者而言,內心波濤洶湧、莫名感動,所感受到是信仰的「洗禮」。
關於涅槃,導師在性空學探源中提到,
甲說、說一切有部認為
「涅槃體性的擇滅無為,有部認為實有,是說涅槃離繫,有漏法不生,不單是消極的不生,是另有擇滅無為的實法,有力能使有漏法滅而不生。
乙說、經部譬喻師認為
其次,經部譬喻師,認為擇滅非實有。重事相而忽略理性,雖主張無體,反而接近了薩婆多部。
在中觀今論也提到
甲說、說一切有部
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如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
乙說、經部師
又如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中觀今論》,p.30)
甲說
經部偏重在生死實事的否定面而忽視了理性;
乙說
有部偏重在離言所顯的不可說面執為實有,而抹殺了空義。
涅槃是依現實生死之否定而建立的;從生死實事之有,到涅槃之滅,經過的這回事情不能說沒有。等到生死不起,一切歸無,當然不會再有涅槃的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