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盪於精確與豐富之間
佛法義理之考證重其精確、求其真實,但佛法義理之詮釋則取其創新、重其豐富,佛法義理之詮釋與佛法義理之考證,兩個路徑明顯不同。
依導師的著作,我執可分為「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
初果所斷者的身見(薩迦耶見)是否為「分別我執」?至四果阿羅漢方才斷盡「俱生我執」?此「俱生我執」即四果所斷的「無明」與「慢」?
「眾生的世俗心境,都是執我的(俱生我執)。但這是直覺來的,極樸素的實我,到底我是什麼,大都不曾考慮過。這到了宗教家,哲學家手裡,就推論出不同樣的自我來(分別我執)。」(《成佛之道》(增注本),p.356)
「我心貪著自身,梵名薩迦耶見,即是我我所執。有分別所生之粗執,及無始以來之細執。欲破此見,惟賴智慧,因此見以情執為本,與生俱來,故必依智慧門,乃能不求自樂。」(《華雨集》第一冊,p.398)
再談「慈濟宗」
大愛台慈濟55年新聞專題,記者想採訪我對慈濟立宗的看法,使社會大眾更加了解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宗」的理念。
「常樂我淨」之「涅槃四德」,相對於「念處四觀」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恰好相反,明顯有違於佛教苦、空、無常、無我的根本教示, 因此「涅槃四德」在早期佛教被視為是「四顛倒」。
邁向更高的信仰層次
印順法師並不否定真常唯心思想乃是大乘佛法的一支,甚至真常心系在印順法師的宗教觀中,仍具有相當高的價值。如印順法師在《我之宗教觀》中,曾指出宗教的五個層次──「多神‧一神‧梵我‧唯心‧正覺」,而此一排序也顯示信仰由低向高的層次,[1]可見唯心的宗教信仰,在印順法師整體宗教的定位上仍是屬於高階的。[2]
如來藏思想是佛教:非「入篡正統」
印順法師未必否認如來藏思想在佛教信仰的意義和重要性,只是要指出其方便法門的特質,並要慎防可能帶來的流弊,攝取其中之確當者。因此,若以為印順法師反對如來藏思想,貶低其在佛教信仰的價值,則並沒有掌握到印順法師對如來藏思想的判攝。[1]
健身是修福
一個人年紀愈長,身體愈是走下坡,一切的榮華富貴、一切的功成名就,都比不上健康的身體,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把健康身體當成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呢?
《成佛之道(增註本)》:「四、「勿作虛誑語」,是不妄語戒。為了自己的利益,親族友朋的利益,或使怨敵受害,而作不盡不實的妄語。不知道的說知道,知道的說不知道;有的說沒有,沒有的說有;是的說不是,不是的說是。因此虛誑的語言,使自己或親屬得益,使別人受害,是犯了嚴重的妄語罪。其他的妄語,有罪而輕一些。」( Y 42p109~110 )
請問:五戒中的虛誑語戒,有(黃色字體)幾種妄語行為,1、有為自己利益的;2、為親族友朋利益的;3、使怨敵受害的。能否舉出具体的事例?感谢诸位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