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人權與人性

人權在於人性良善的肯定

「人權」於今日被視為是生而為人與生俱來的,乃是一前提的預設,所謂的「天賦人權」,意味著老天給的權利、不證自明,主要僅限於人所擁有;相對於此,是否有動物權、植物權等,就另當別論了。 

人之所以有人權,應在於人作為人本身的特殊性,如具有道德行動的能力,去做對的事、好的事,得以利益他人,也就是人的道德性,顯示人在所有物種中的獨特地位。 

換言之,正因為人有道德義務,才會有權利保障,否則只講權利不論義務,這樣的權利僅是過度自我膨脹。 

可知人權的背後是對人性的信心,相信人之善行傾向;正因為人有良善天性,所以「天賦人權」,每個人都是高貴的,每個人的生命(以及他所應得)都必須受到一定保障。如此維護尊嚴而不容剝奪,人權背後也涉及到平等、公平和正義等概念,這之間環環相扣在一起。 

人權基本上也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信念,這和佛教所說的「人身難得」,皆顯示身而為人之與眾不同。

至於動物權是否存在,其一是其道德義務的確認,如果人之為人在於義務履行,人因為義務而獲得相對應的權利,那人之異於禽獸(或者禽獸之異於人),也在於此。

「方便妄語」

「方便妄語」

「方便妄語」,是不得已、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講假話,講不真實的話,雖未必一定是謊話,而是有其難處,或可說是菩薩的苦衷,透過方便妄語成為一種利他助人的善行,或可視為某種「隨他意語」的形式。 

佛教生命觀的多重辯證

佛教生命觀的多重辯證

佛教認為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生命的目的在超越痛苦;從苦到滅苦的過程,有多重的辯證關係。如就解脫道而言,「愛生則苦生」,因為苦而不敢愛,但依菩薩道來說,「苦生則愛生」,因為愛得深而不怕苦。 

佛心師志之生生世世

佛心師志之生生世世

慈濟今年已經進入第57年,一路走來眾志成城、眾緣和合,然而終究是經不住歲月的摧殘,早期許多追隨證嚴法師的弟子,也都一一凋零,引起上人無限感懷,近來常以「生生世世」和弟子們共勉。 

佛法的「憂患意識」

佛法的「憂患意識」

諸行無常、世事難料,佛法的無常觀即要我們心裡做好準備,靈活、柔軟的轉化調適,以因應外界任何可能的變異,使不至於頓失所依而手足無措。 

甘露與劍

甘露與劍

觀世音菩薩在大乘佛教裡象徵慈悲,手裡拿著是甘露水,遍灑甘霖滋潤群生,如《無量義經》所說:「除世熱惱,致法清涼」,讓身處三界火宅的惱熱眾生,因甘露法水的潤澤而感受輕安清淨的氣息。 

「悲智雙運」,除了觀音的慈悲外,大乘佛法的文殊菩薩象徵智慧,文殊菩薩手裡拿的是劍。劍是猛利的,為的是斬斷三千煩惱絲,種種無明惑業悉皆斷除,因此文殊的劍是智慧劍,不只破除眾生愚痴,更是要斷離自己煩惱。 

拿劍的人不能太溫和,而要顯示一定的威猛特質,就像文殊菩薩以獅子為座騎,如獸中王做大獅子吼,象徵佛法修學亦要有決絕勇氣,理來情無存。這和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乘龍神變示現,為的是尋聲救苦、隨方應化。 

古代三論宗吉藏大師所說的「破邪顯正」,好比文殊菩薩所持的寶劍一樣,在錯綜複雜的無明網絡,開闢清朗潔淨的生命之路。佛法的「空」也被當作是一把利刃,空刀對治煩惱,當然也有可能因執著空刀而自傷其身。或者說,「空」是一把兩面刃,既可以斷煩惱,也容易因心生執著而加重煩惱,如《中論》所說「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我是從事佛教哲學研究的人,尤重於佛教空性法義的思維探索,以此試圖和其他哲學、宗教乃至於各方學說對話交流,也因此某種意義來說,我是既拿筆、又拿劍的人;此以筆為劍、有筆有劍,也成了吾等佛教思想探究者的形象定位。

取自網路

佛陀新面容

「宇宙大覺者2.0版」

慈濟佛像「宇宙大覺者」迥異一般傳統佛像,過去曾引起一些懷疑,被理解成是慈濟人為證嚴法師塑像,神化其個人而有造神之失。 

當然「造神」不會是法師的本意,有違她一貫低調、素樸和純淨的立身行事風範,別人怎麼想和原創者如何理解,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 

然證嚴法師的佛像觀確實和傳統不同,而有其特有的理想認知,「宇宙大覺者」造像就是其中形象的落實。 

簡單來說,相對於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傳統塑像,證嚴法師雅好素淨潔白的佛像,重於以人的形象重新認知佛陀;或可說,佛陀既存在於虛空法界中,又不離人間現實之苦難救拔,既彰顯佛陀的偉大,也象徵佛在人間、即人成佛。 

然而實際造像背後的精神意涵,外界人士鮮少認真理解,直覺上先以「造神」認定而嚴厲批評之,這對原創者、對慈濟是不公平的,過去在我幾篇小文章即試著說明這點。 

2023年初關渡靜思堂落成啟用,靜思堂廣場重新安置一座宇宙大覺者的佛像,此「宇宙大覺者」大體跟之前形象接近、延續原有特點,然面部卻表情明顯不同,而以受東方影響之「印度雅利安人」為相貌基礎。 

這樣的改變我認為是好的,一方面回應或澄清外人不當聯想,一方面續呈證嚴法師心目中的佛陀,以及具有慈濟特色的佛像藝術,而可視為「宇宙大覺者2.0版」。 

當然,以「宇宙大覺者2.0版」來形容也未必正確,因為在「宇宙大覺者1.0版」前還有諸多類似形象的呈現,例如「佛陀灑淨圖」等。無論如何,「宇宙大覺者2.0版」最大不同,就是面容上有意識和證嚴法師法相做出區隔,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困擾,新造像者的巧思用心亦於此可見。 

總之,原理念發想者無心,觀像者卻有意,然既作為公眾宗教藝術,或也要考量到外人的觀感解讀,以免節外生枝。如此「宇宙大覺者2.0版」的調適轉化,沒有太多的說明,也不參與任何爭辯,卻已悄然地再造重生,為新時代「人間佛教」的佛像塑立範式。

相關文章      宇宙大覺者

 

大智度論要義 316:第十一不共法:解脫無減

大智度論要義 316:第十一不共法:解脫無減


MP3 語音檔

大智度論要義 315:第十不共法:慧無減

大智度論要義 315:第十不共法:慧無減


MP3 語音檔

大智度論要義 314:第九不共法:念無減

大智度論要義 314:第九不共法:念無減


MP3 語音檔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