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所開創的佛學是實作性、應用性,雖然沒有艱難高深的抽象理論,卻有新穎特別的理念創造,而且可以實際運作派上用場。
各位師長好,
導師著作《性空學探源》129頁第4行〈第三章阿毘曇之空,第三項 二諦之建立〉
提到:後來的有宗變了,大小乘的有宗都變了。這因為大乘空宗發揚皇厲,危及有宗的存在,使他們不得不改變其二諦論以自固其壁壘。
後學對「皇厲」二字不解,由於字典上沒有該詞,所以在此請教師長們。感恩您們費心撥冗釋疑。
敬祝 法安
真常唯心如何使佛教走向衰頹
印順法師認為,若無法認清真常唯心思想的方便特質,則可能有偏頗發展之弊,如不能正解聞思修慧而雜濫知見,以及落入定境的孤芳自賞中,而缺乏菩薩心志的發起,如此皆易使佛教走向衰頹;以下進一步分述之。
真常唯心未必使佛教走向衰頹 之二
就假想觀所產生菩薩心行的信願力及慈悲力,未必不及於真實觀,唯心思想未必就不能有大乘菩薩之精神;相對的,大乘菩薩精神有時可以藉唯心思想作基礎,以唯心思想作為信願力的依據。意即,唯心或神教思想,若確切的掌握和實踐,乃具有強化信念、激發情操及嚴守道德規範等優點,並使一般人皆易於受益。所以唯心信仰與佛教衰弱,僅可能是偶然而非必然關係。而印順法師主要在肯認緣起性空的真實觀底下,對假想觀提出反省,提醒唯心論者應避免流於極端而有所偏失。
真常唯心未必使佛教走向衰頹 之一
佛教之衰亡是否與純正法義的喪失有必然關係,仍值得探究與驗證的。如太虛法師宗仰「法界圓覺宗」的教法,認為一切佛法乃源自佛陀朗然大覺之心海,他也在這樣的知見和信仰下,進行佛教改革運動,開展出恢宏的菩薩氣象。此外,現今台灣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說法佈教也以真常唯心系為主,然而慈濟志業的開拓可說如日中天,蒸蒸日上;法鼓山聖嚴法師同樣也關心著漢傳佛教的復興問題,但其進路明顯和印順法師不同,他和太虛法師接近,未必認同中國佛教所重視的如來藏經教是有問題的,而致使佛教衰退,反而認為中國佛教的問題在於教育和人才上,[1]而未必是思想的問題。甚至,聖嚴法師預見今後的世界佛教,還得要靠如來藏思想,因為如來藏具整合性、適應性、包容性、消融性的,能對眾生產生直接而明顯的效益。[2]因此,聖嚴法師不只是高度同情如來藏,而且也傾心力弘揚如來藏教法,從中可看出聖嚴法師護念漢傳佛教之心;只不過他所弘揚的如來藏已是融會「緣起性空」觀念的如來藏思想。[3]
「佛在經中說:「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五順上分結是: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色貪,無色貪,是色界與無色界的貪染。掉舉,慢,無明,也應該是二界不同的。」(《成佛之道》(增注本),p.244)
請問這「掉舉,慢,無明,在二界各是指何而言?」
這裡的「無明」是指「根本無明」(或稱俱生無明?有法師這麼說)?與三結所斷的「身見」(薩迦耶見,「愚於無我」的「我見」)有何不同?
老師好!請問如何用中觀的思想,解讀導師《佛法概論》第二十章第二節〈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或者說〈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能否與中觀的二諦思想對應,以及與《中觀論頌講記》第二十三品〈觀如來品〉對應?我是一名導師迷,也是一名中觀迷,敬請慈悲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