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在著作中提到:佛法的根本原理是緣起法。
「佛法的根本原理是緣起法。有人問佛說些什麼法?佛答:「我說緣起」。緣起是什麼?在各家各派之間,有著不同的解說。我以根本佛教的立場,綜合各家所說的共通點而觀察之,可以說:緣起是一種理則。它不就是因果,而是依一一因果事實所顯示的原理。如「生緣老死」,凡生必死,是一切法的必然原理。何時死,如何死,雖視生活條件而決定。壽夭有異,死的原因與狀態有異,但生者必死的軌則,是無論如何不會動搖的。從一一生命的因果事實去顯示這理則,而一一生命的存在與變動,都不能違反它,它是必然性而又普遍性的原理,所以釋尊以「法性、法住、法界常住」來稱嘆它。釋尊的證悟這理則,是在現實人生的具體因果事實上,以智慧光透視徹了,而認識其內在深刻的公理通則。這所得的,固然是抽象的理則,但卻不是架空想像的;它不就是具體事實,卻又不離具體事實而存在,有它的客觀性,所以說緣起「非我作,非餘人作」。佛陀如是觀察而證悟,如是證悟而成等正覺,也依所覺而開示教授弟子。」(《性空學探源》,pp.52-53)
「在佛法中,不但五蘊無我,即使證入正法,也還是無我——「不復見我,唯見正法」。體悟的「正法」,是自然法而非人格化的,這是佛法與神教的最大區別。」(《如來藏之研究》,p.45)
這是因為
「佛法的根本原理是緣起法。...從一一生命的因果事實去顯示這理則,而一一生命的存在與變動,都不能違反它,它是必然性而又普遍性的原理,所以釋尊以「法性、法住、法界常住」來稱嘆它。釋尊的證悟這理則,是在現實人生的具體因果事實上,以智慧光透視徹了,而認識其內在深刻的公理通則。...有它的客觀性,所以說緣起「非我作,非餘人作」。佛陀如是觀察而證悟,如是證悟而成等正覺,也依所覺而開示教授弟子。」(《性空學探源》,pp.52-53)
在導師著作中提到「歸宗有在」者有二處,即
1.「二月五日,甲子元旦,大師編〈慈宗三要〉。大師特弘彌勒淨土,至此乃確然有所樹立。序曰:
「遠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風;邇徵大唐,續慈恩之芳燄;歸宗有在,故曰慈宗。三要者,謂瑜伽之真實義品,及菩薩戒本,與觀彌勒上生兜率經;……如次為慈恩境行果之三要也」。」(《太虛大師年譜》,p.168)
導師在著作中,多處提到「禪定表演」,導師怎麼能判定這樣的禪定是屬於初禪?
1.「禪定...去年,我到泰國去,在大宗派的寺院裡,親見一位潮州籍的和尚表演入定。坐下來,不到一分鐘,就入了定。把他的手舉起,他就一直舉著,不覺疲累。」(《學佛三要》,p.56)
導師在學佛三要提到一個事例(或稱公案)「從前有一位比丘,見某外道顛三倒四的,加以譏笑。但佛警告這比丘說:你且別笑他,你尚未修到不退轉,外道性還存在,將來也許跟他一樣呢!」(《學佛三要》,p.102)
請問這個事例是出自何經?不退轉地是指初果而言?
甲說、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
甲1有部
如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這由於缺乏無生無為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緣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
甲2經部
又如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
甲3大眾系
還有,大眾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
總評: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