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菩薩階位有多種說法:
《小品般若經》主要是談四種:初發心菩薩、久學菩薩、不退轉菩薩、一生補處菩薩。 《大品般若經》則談到兩類的菩薩十地:一類是〈發趣品〉沒有名字的十地,另一類是被稱為「共三乘的十地」,其名稱是: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 《華嚴經》也有提到菩薩十地,其名稱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華嚴經》的初地「歡喜地」已經入聖位了,但《大品般若經》〈發趣品〉的初地及「共三乘」的「乾慧地」都還沒入聖位,所以談菩薩階位時,首先要確定是談哪一種。 「共三乘的十地」,《大品般若經》僅列名稱,未說明內容,僅《大智度論》有作解說,如卷75(大正25,585c25-586b6)云:
此中佛更解得無上道因緣,所謂菩薩從初發心來行般若波羅蜜,具足初地乃至十地,是十地皆佐助成無上道。十地者,乾慧地等。
「住頂不墮,是名菩薩法位」中所說的「頂」是「菩薩頂位」,與「聲聞頂位」不同。 「菩薩頂位」依 《大智度論》卷41的定義是:「於柔順忍、無生忍中間所有法,名為頂。」 (CBETA, T25, no. 1509, p. 362, a6-7)
《大智度論》討論到「頂、位、不生」之異同,如卷41云:「頂增長堅固,名為菩薩位。入是位中,一切結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亦名無生法忍。」(CBETA, T25, no. 1509, p. 362, a13-14)
配合導師《大智度論筆記》[B003],p.108:「『頂』與『位』有前後,『位』與『無生法忍』同一事」,可知三者關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