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與阿羅漢是否有差別

南傳《尼科耶》一定比漢譯《阿含經》早嗎?

  1. 《相應部》何處提到佛僅有五力,最好請列出佛典出處。

    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中有一「十力品」,其中就有談到「如來具足十力、四無所畏」。
    參見:SN. 12. 21,22PTS 版 Vol., II, p.27-p.29〔日譯南傳大藏經,十三冊,p.39-p.42〕

  2. 另外,「聽說 巴利語 《相應部》 比漢譯 《雜阿含》還要早」,不知聽誰說?有何根據?這裡提出一個例子請大家思考一下:南傳《尼科耶》一定比漢譯《阿含經》早嗎?

有關「聲聞辟支佛但煩惱盡,而習氣有餘」

《阿含經》與《律部》都是早期的佛典。《阿含經》的重點是得涅槃解脫,阿羅漢斷盡煩惱,已經不受後有,即使習氣未盡,也不會招感生死。所以對於習氣的斷除,著墨不多。但是有許多阿羅漢的習性容易引起譏嫌卻是事實,這些典故,多見於《律部》

因為阿羅漢重在「涅槃解脫」,而習氣也不會招感生死,所以聲聞弟子與佛的問答不太談習氣方面的問題,且《阿含經》的結集者都是阿羅漢,所以在《阿含經》中可能未見習氣之說。(尚待詳考)

但《律部》不同,《律部》重在行為的規範,即使是阿羅漢,有些行為容易引起他人的譏嫌,也會被檢舉,因此畢陵伽婆蹉、舍利弗等阿羅漢的習氣也會被佛提出來討論。

菩薩是否要把煩腦斷盡了,再斷習氣?

  1. 「如作媽媽的或作老師的,有種習慣性想常糾正別人的錯誤」,這是一種習慣。如《成佛之道(增註本)》p.158 - p.159說:「眾生都是有煩惱的,但各有偏重。一向慣習於多起某類煩惱,就會造成不同的個性,如貪行人,瞋行人,癡行人。」

    習慣有好、有壞,有根深蒂固的、有淺薄一點的。根深蒂固的習慣,由於經常熏習,「習以成性」,也就是一般說的「習慣造成個性」,一旦習以成性,要改變它就費力了。

    「尸羅」在印度原是一般的用語,也就是「習慣」的意思,習慣有好、有壞,佛教後來將「好的習慣」稱之為「尸羅」,也就是「戒」的本意:要養成防非止惡、積極行善的習慣性,這才是「戒」!如果持戒很不自在,還沒有養成止惡行善的習慣性,那表示還沒有得到「戒」的精義。

  2. 是否要把煩惱斷盡了,再斷習氣?我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經證,不過導師於《成佛之道(增註本)》p.402解釋「初地歡喜地菩薩」時說到:「菩薩是:初學就勝解法空性,深細抉擇,後觀無我無我所而證入法空性,所以也斷三結,而且能漸斷習氣,習氣淨盡就成佛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初學菩薩就開始漸漸斷習氣,或是菩薩斷三結之後再斷習氣,待考。

論註批評阿羅漢的習性很多. 請問論註有批評菩薩習性嗎﹖

  1. 《阿含經》與《律部》都是早期的佛典。《阿含經》的重點是得涅槃解脫,阿羅漢斷盡煩惱,已經不受後有,即使習氣未盡,也不會招感生死。所以對於習氣的斷除,著墨不多。但是有許多阿羅漢的習性容易引起譏嫌卻是事實,這些典故,多見於《律部》。舉幾個例子如下:
    1. 畢陵伽婆蹉習氣罵恆河神小婢或稱首陀羅,可參見《摩訶僧祇律》卷30(大正22,467c19 - 468a29)。《摩訶僧祇律》卷30:

      「佛住王舍城爾時尊者畢陵伽婆蹉。在聚落中住。日日渡恒水乞食。到恒水上作是言。首陀羅住。我欲過。水即住。過已作如是言。首陀羅汝去。如是水流如故。水神不樂。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畢陵伽婆蹉語太苦住首陀羅去首陀羅。佛言。呼畢陵伽婆蹉來。來已。佛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恒神如是嫌汝。汝向懺悔。

      畢陵伽婆蹉言。我悔過首陀羅。恒神言:向首陀羅、今首陀羅,為有何異而言悔過?

習氣可以說是煩惱的一種嗎﹖

  1. 要討論「習氣」之前,先談煩惱與習氣的差別,如《大智度論》卷2(CBETA, T25, no. 1509, p. 70, c3-11)云:

    「問曰:如阿羅漢、辟支佛,亦破婬怒癡,與佛何異?
    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出,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氣殘,難陀婬欲氣殘,必陵伽婆磋慢氣殘;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 」

    請留意「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出,餘氣故在」這段話,所謂習氣,是香都沒有了,但氣味還在,那才叫習氣。所以這裡討論的習氣,是指「煩惱」都斷盡了,但習慣性的「不染污無知」才叫「習氣」,我們一般人習慣性的發脾氣等,都夾雜著染污,那是粗重煩惱,不是習氣。

  2. 習氣又被稱為不染污無知,參見: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p.155):

佛和羅漢在證悟解脫上是沒分別的。如果真是要分﹐東方琉璃佛和西方阿彌陀佛也有分別?

  1. 圓滿一切福慧功德才能成佛,不圓滿的就不能稱為佛,所以佛與佛是無分別的,如(《成佛之道》p.18 - p.19)所說:

    智德,恩德,斷德──「三德」,一切佛都是平「等」的,都是「究竟」圓滿的。不能說甲佛願力大,乙佛願力小;或者說乙佛智慧高,神力大,丙佛要小些。因為如佛與佛之間,有大小、多少的差別,便有不圓滿的,不圓滿的就不能稱為佛。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但從經典看來,佛的色身有大小,壽命有長短,國土有淨穢,弟子有多少,正法住世也不一致。要知道,這是佛的「方便示」現,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機,才有這種種「差別」。並非佛的真實功德不同,切勿妄生分別!

  2. 佛與阿羅漢是否無分別,這需要分別說。
Subscribe to RSS - 關於佛與阿羅漢是否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