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講記-二 釋經題

二 釋經題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經,簡別律與論。經是一切經的總稱;有大乘經、小乘經,今說方廣,即簡別了小乘經。方廣,又是一切大乘經的通名。大乘經的部門很多,凡是說一佛乘而聲聞緣覺是不究竟的,即可稱一乘經與大方便經。如《法華經》有十三個名字,其中就有稱為《一乘經》與《大方便經》的。這是大乘經中會三歸一教典的通名。本經在這一類大乘經裡,別名為勝鬘師子吼,因為這是勝鬘夫人所說的。所以經題有三層通別,現在再分開來講:

「勝鬘」:勝鬘夫人,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的女兒。傳說是七地菩薩──也有說是八地的。從世間的名義說,梵語室利末利,此云勝鬘。末利是母(末利夫人)名──此云鬘。印度人多以父母的名字立名,如舍利弗是提舍的兒子,即名優波提舍。室利,此云勝。所以,勝鬘是父母希望女兒的才貌福德,超越母親的意思。鬘,是印度的裝飾品,是用花結成的,掛在頸項或頭上。如從佛法「依德立名」的意義說:鬘指種種功德,聖賢以功德為莊嚴──鬘。如《大涅槃經》說:「七覺妙鬘」,「德鬘優婆夷」;《維摩經》說:「深心為華鬘」。例如《華嚴經》,是以菩薩大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佛果。法身(如來藏)是一切眾生所具有的,但因沒有功德莊嚴,而法身還不能顯現。菩薩發菩提心,修自利利他行,就是為了莊嚴一乘的法身。今勝鬘夫人,修一乘行,弘一乘教,即是以功德鬘莊嚴一乘的佛果。人天功德,二乘功德,都可以說是莊嚴。然菩薩的大行莊嚴,是莊嚴中的殊勝;是殊勝的功德鬘,所以名為勝鬘。

「師子吼」:師子,為獸中王。經中每喻佛菩薩的說法,如師子吼。師子吼的含義很多,現在簡為二義來說:一、無畏說:師子吼時,在一切獸類中,無所怖畏而得自在。今勝鬘夫人在佛前說一乘大法,縱橫無礙,無所怖畏,所以讚美為師子吼。勝鬘夫人說法,能『降伏非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勝鬘師子吼章)。如師子一吼,百獸畏伏。無畏說是含有無畏於他,而令他畏伏二義的。本經稱師子吼,特別是指一乘法說。如說:『說一乘道,如來四無所畏成就師子吼說』(一乘章)。成就四無所畏,而暢說一乘究竟義,故名師子吼。二、決定說:傳說師子是一往直前而不走曲徑的。說法有二種:一、方便說,即是不究竟不徹底的,說過後,還須另加解釋。二、決定說,即是肯定的、究竟徹底的。本經說:『以師子吼,依於了義,一向記說』。一向記說者,即究竟而肯定的說法,不再改變修正的。這種決定的說法,與師子的一往直前一樣。佛法中的法門,有人天乘法,聲聞乘法,緣覺乘法,這都是方便的說法;而此菩薩大行,如來極果的唯一大乘法,為最究竟徹底的了義說;今勝鬘夫人亦作此究竟了義說,所以名勝鬘師子吼。

「一乘」:關於一乘,古來諍論極多。為三乘中的大乘,就是一乘呢,還是離大乘之外另有一乘?中國自光宅法雲,天臺智者以來,都傾向於後說。論到一乘,一是不二義。唯此而更無第二,所以名一。乘即車乘,運載自在,喻佛法的令眾生從生死此岸運至涅槃彼岸,出三界而到一切智海。佛法中,有的地方說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有的地方說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大乘。現在說一乘,即簡別不是(五乘)三乘。聲聞乘和緣覺乘,不是究竟的,所證的涅槃,也不是真實無餘的涅槃。真得究竟涅槃,即是成佛,所以一乘即一佛乘。為簡別聲聞和緣覺乘,否定聲聞與緣覺乘的究竟,而說一乘,這是無諍的。但一乘,是三乘中的大乘──即無二唯一大乘呢?還是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外另有一乘呢?這就有異說了。其實,對二說一,或對三說一,是一樣的。如手中只有一顆荔枝,而對小孩說:我手裡有三樣果子,有梅有杏有荔枝。等到伸開手來,手中只有一顆荔枝,餘二皆無。這即如《法華經》說的:『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但也可以說,並無三果,唯有一果。以初說有三果,開手時只有一枚。如《法華經》說:『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第)二若(第)三』。由此看來,簡三說一,與簡二說一,根本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矛盾。如圖,我們指右邊的二線,說此二是短的,而說左邊的是長的。一長兩短,這是一種說法。約上下而論:或者並沒有三根長線,長線只有一根,這又是一種說法。所以,無論說無二唯一,或無三唯一,大乘是貫徹始終,即是一乘,而不可破的。不過,約菩薩的修行說,都名為大乘;約簡別聲聞緣覺果的不究竟說,唯有佛果才是究竟的,這稱為一乘,也即是大乘。所以,《法華經》專說一乘,又說『佛自住大乘』。大乘與一乘,可作如此觀:【圖片

 菩薩乘(因)───大乘
        ┌─┘
 佛 乘(果)─┴─一乘

待二乘(三乘)而說一乘,略有二義:一、破二明一,二、會三歸一。破二明一是:佛說聲聞緣覺乘法,有的即執此二乘所證的涅槃為究竟,不再想發菩提心,進入佛乘。為了說明二乘非究竟,所以『開方便門,顯真實相』。開方便門,光宅即解說為「開除」;即『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因為偏執極深,所以非徹底破除不可。然菩薩修行而未成佛果,並不自執菩薩行為究竟,所以只說『餘二則非真』,不破菩薩乘。會三歸一是:成佛雖不一定要經歷二乘,然聲聞緣覺乘果是一佛乘的前方便。《法華經》說:五百由旬,聲聞緣覺走了三百由旬到化城;這雖沒有真的到達目的地,但所走的三百由旬,還是五百由旬裡面的三百由旬。所以只要明了二乘不是究竟的,那麼過去所行所證的小果,都是成佛的方便,會入一乘了。《法華經》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這就是說,聲聞緣覺乘果,不失為一乘的因行,所以說會小歸大。使二乘知道二乘不是究竟的,不妨破;使二乘人知道是一乘的方便,即應當會。關於菩薩乘,初學菩薩也有誤以為確是三乘究竟的;有的也還想退證小乘。知道二乘非真,三乘同歸一乘,即不再退墮了。依此,也可說會三乘而同歸於一乘。總之,一乘的重心,在說明二乘非真,在顯示如來果德。大乘是貫徹因行果德的,而多少側重菩薩因行(本經可為確證)。上來,大體依三論師說。

「大方便」:《法華經》亦名《大方便經》,有〈方便品〉。方即是方法;便是便宜,即適應義。方便是適應環境根性的方法。眾生的根機不一,如到處都用真實法門,是不一定被信受的。必須用方便去接引,然後歸到真實。方便的定義,依《法華論》說:佛法唯是大乘,為適應眾生的根機,說聲聞、緣覺、人天乘法,這些都是方便。方便可由二方面去說:從法的方面說,這是不究竟的;如從說法的人說,方便即是善巧,比執實無權是更不容易的。如果只說唯有一佛乘;或為二乘根性說聲聞緣覺乘法,而不能會歸到一乘,這即是不夠巧便。佛有巧妙的方便,唯一佛乘而能夠隨機分別說三乘,說三乘而能會歸於一乘。為實施權,又會權歸實,這真是無比的大方便。今本經也是這樣,初說於大乘出生二乘及人天法,次又會二乘入一佛乘。二乘法不單是方便假說,還是趨入一乘法的大方便。上題勝鬘師子吼,是能說了義的人;一乘大方便,是所說的究竟法。

「方廣」:梵語毘佛略,此云方廣,也譯為方等。這是大乘經的通名。如《華嚴經》稱《大方廣》;《法華經》別名《方廣》;《涅槃》有《方等泥洹經》等。方等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稱,不應看作一分大乘經的別名。方是正而不偏邪;廣是廣大義,等是普遍義。大乘經文富義廣,中正而離邊邪,所以名為方廣。

「經」:梵語修多羅,此云線,有貫串的功能,如線貫花而成鬘。佛隨機說法,結集貫串為部,佛法得以攝持而久住,故喻之為修多羅。中國人稱聖賢的至理名言為經;經也本是線,所以順中國的名言,譯名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