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第三項 由三相造大乘法釋

第三項 由三相造大乘法釋

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三相應造其釋: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生法相,三者、由說語義。此中說緣起者,如說: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異熟與轉識,更互為緣生。

這裡且一談解釋經典的方法:「若有」人,「欲造大乘法」教的解「釋」,須從三方面去解說:一、「由說緣起」義,二、「由說從緣所生法相」,三、「由說語義」。前二屬於境相,後一語義則是說菩薩的大行,如來的果德,這三者,包括了大乘佛法的全部──性、相、行、果。

一、「說緣起」:如阿毘達磨大乘頌說:從名「言熏習所生」的一切「諸法」,就是賴耶為轉識的因;「此」名言熏習,又「從彼」一切法的熏習而成,這是說轉識為賴耶的因。所以「異熟」阿賴耶識,「與」三雜染的「轉識」,展轉「更互為緣」而「生」。這就是本論所知依分所說的分別自性緣起(兼通餘二緣起)。這樣,我們可以知道:緣起是側重從一切種生一切法,而一切種又從一切法熏習得來;種生現,現熏種,構成萬有生起的因緣。

復次,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為自性。又彼以依處為相,遍計所執為相,法性為相,由此顯示三自性相。如說:從有相,有見,應知彼三相。復次,云何應釋彼相?謂遍計所執相,於依他起相中實無所有;圓成實相於中實有。由此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同時。謂於依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執故,有圓成實故。於此轉時,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如說:依他所執無,成實於中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二、說緣生:從「彼」賴耶為種子所生起的「轉識相法」,就是根塵我識四識,或本論的身身者等十一識。這從本識轉變生起的轉識,分為二類:「有」似所取的「相」,「有」似能取的「見」;這相、見,都以虛妄分別「識為自性」的。因虛妄分別識的本識賴耶中,有名言熏習,就自然的現起相識和見識。上面說的緣起,就是阿賴耶識為義識。此中說的緣生,若色識等及眼識等的諸識,以相為體,就是相識;眼識識等,以見為體,就是見識。「又彼」從種所生的轉識,有三種相:(一)、依他起是遍計圓成二自性的所依,故說「以依處為相」。(二)、非實有的似義顯現,而見為實有的遍計所執性,以能「遍計」的「所執為相」。(三)、因通達諸義無實所顯的圓成實,是諸法的真實性,所以以「法性為相」。用本識來顯示緣起,用轉識來顯示緣生法相,是本論的特色。這個見解,如有頌說:「從有相,有見,應知彼三相」。怎樣以有相有見的轉識,解「釋彼」三「相」呢?相見之中,有遍計相,有依他相,有圓成相。從緣所生的有相有見是依他起。依此緣生的依他性,顯現為義的「遍計所執相,於依他起相中」,「實」在是「無所有」的。「圓成實相於」依他起「中」,卻是「實有」的。像《中邊論》說:『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怎知此有彼無呢?「由此二種」,遍計的「非有及」圓成的是「有」,在未見真理的同一時間,遍計的非有是可得的,圓成的有是不可得的;在已見真理的同時,遍計的非有是不可得的,圓成的有是可得的,故論說「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同時」。上面的解說,就是說「於依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執故,有圓成實故」。遍圓二性是一有一無的,所以「於此」依他起中,隨染隨淨而「轉」的「時」候,「若」凡夫「得彼」遍計所執性的時候,「即不得此」圓成實性;「若」聖者「得此」圓成實性,「即不得彼」遍計執性。這也如頌說的:於「依他」起中,遍計「所執」是「無」的,圓「成實」性「於」依他起「中」是「有」的。因此有「得及不得」:在依他起「中」,凡夫與聖人「二」者是「平等」平等的。就是說:在凡夫顛倒執著的時候,於依他起中有得不得,而聖人正見時,於依他起中也是一樣的有得不得,不過所得與不得,恰好相反罷了。

【附論】支那內學院,根據本論的緣起與緣生,判緣起為唯識宗,判緣生為法相宗。太虛大師說法相必宗唯識,不能劃為二宗,曾經有一度的諍辯。根據本論看,緣起是說本識為種,說一切法從種子生,種子從一切法生,並不能成為唯識的根據。像經部他們建立種子為因緣,並不建立唯識。反之,緣生法相,卻說明真妄有無,顯現為義的遍計性是無,分別識的依他性顯現可得,有心無義,這才是真正的唯識。拿所知依和所知相二分來看,所知依分是講緣起,只成立賴耶為萬有的生起歸著,還沒有明白的建立唯識。所知相分說緣生,處處可以見到安立唯識無義。所以根據本文而分唯識法相二宗,根據不免薄弱。至於唯識法相是否可以分宗,那又是另一問題。

說語義者,謂先說初句,後以餘句分別顯示。或由德處,或由義處。由德處者,謂說佛功德: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安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最清淨覺者,應知此句由所餘句分別顯示,如是乃成善說法性。最清淨覺者,謂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攝。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修一切障對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記功德,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斷疑功德,令入種種行功德,當來法生妙智功德,如其勝解示現功德,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無盡功德等。

三、「說語義」:是「先說初句」為總綱,「後以餘句分別顯示」第一句的意義。這是唯識家釋經的一種軌則。這語義又有二類:一、「德處」,是就佛陀的果德而說。二、「義處」,是就菩薩的利益安樂度脫眾生的行門而說。處,是所依處。

「最清淨覺」是初句總標,以「不二現行」到「窮生死際」等二十一句(魏譯分十九句)去解釋它。這是大乘經稱讚佛德經文,本論用二十一種功德配合二十一別句,而這二十一種功德,都是在顯示初句最清淨覺。這裡只把它總攝一表,不去逐句的解說了(本文出《大方廣佛華嚴經》,《解深密經》也有)。【圖片

   ┌不二現行 ………………………………………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
   │趣無相法……………………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
   │住於佛住……………………………………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
   │到無障處 ……………………………………………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不可轉法 ……………………………………………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所行無礙 ………………………………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
   │其所安立不可思議………………………………………安立正法功德│
   │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授記功德│世
  最│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尊
  清│於一切法智無疑滯 ……………………………………………斷疑功德│二
  淨│於一切行成就大覺 ………………………………… 令入種種行功德│十
  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 ………………………………當來法生妙智功德│一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 ………………………………如其勝解示現功德│種
   │一切菩薩等所求智…………………………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功德│功
   │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德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
   │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
   │極於法界…………………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
   │盡虛空性…………………………………………………………無盡功德│
   └窮未來際 …………………………………………………(究竟功德)┘

復次,由義處者,如說:若諸菩薩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薩。謂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催伏慢故,堅牢勝意樂故,非假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為後邊故,應量而語故,含笑先言故,無限大悲故,於所受事無退弱故,無厭倦意故,聞義無厭故,於自作罪深見過故,於他作罪不瞋而誨故,於一切威儀中恆修治菩提心故,不悕異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於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為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捨無色界修靜慮故,方便相應修般若故,由四攝事攝方便故,於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練若故,於世雜事不愛樂故,於下劣乘曾不欣樂故,於大乘中深見功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恆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智故,於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捨故,言決定故,重諦實故,大菩提心恆為首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謂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此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應知。此中十六業者:一、展轉加行業;二、無顛倒業;三、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四、不動壞業;五、無求染業,此有三句差別應知,謂無染繫故,於恩非恩無愛恚故,於生生中恆隨轉故;六、相稱語身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七、於樂於苦於無二中平等業;八、無下劣業;九、無退轉業;十、攝方便業;十一、厭惡所治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十二、無間作意業;十三、勝進行業,此有七句差別應知,謂六波羅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攝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滿加行業,此有六句差別應知,謂親近善士故,聽聞正法故,住阿練若故,離惡尋思故,作意功德故,此復有二句差別應知,助伴功德故,此復有二句差別應知;十五、成滿業,此有三句差別應知,謂無量清淨故,得大威力故,證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業,此有四句差別應知,謂御眾功德故,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財法攝一故,無雜染心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

三十二法,見《寶積經》。「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是總標,其餘的三十二法是別釋。這三十二法,本論用菩薩的十六業來配攝。所依的經文,有三十八句,不知與三十二法是怎樣開合的。陳譯說『後有十六業及十六句,合三十二法』,也不明了。無性釋說『三十二法由十六業分別顯示』,這合於本論的意見。但三十八句與三十二法的關係,還是不得明了。列表如下:【圖片

 ┌令入一切智智故……………………………………一、展轉加行業    ┐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二、無顛倒業     │
 │摧伏慢故………………………………………………三、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
 │堅牢勝意樂故………………………………………四、不動壞業     │
 │非假憐愍故  …… ………………………無染繫┐          │
 │於親非親平等心故  …………恩非恩無愛恚├五、無求染業    │
 │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為後邊故…生生恒隨轉┘          │
 │應量而語故…………………………………語業┬六、相稱身語業    │
 │含笑先言故…………………………………身業┘           │
 │無限大悲故  …………………………………………七、於苦於樂於無   │
 │                     二中平等業   │
 │於所受事無退弱故…………………………………八、無下劣業     │
 │無厭倦意故  …………………………………………九、無退轉業     │
 │聞義無厭故……………………………………………十、攝方便業    │
 │於自作罪深見過故──┐                  │
 │於他作罪不瞋而誨故─┴……………………十一、厭惡所治業    │
於│於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十二、無間作意業   │
一│不希異熟而行施故  …………………布施─┐            │
切│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持戒 │            │
有│於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忍辱 │            │十
情│為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精進 ├十三、勝進行業     │六
起│捨無色界修靜慮故……………………禪定 │            │種
利│方便相應修般若故……………………智慧 │            │業
益│由四攝事攝方便故……………………四攝─┘            │
安│於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親近善士┐          │
樂│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聽聞正法│          │
增│以殷重心住阿蘭若故………………住阿蘭若│          │
上│於世雜事不愛樂故 …………………離惡尋思│          │
意│於下劣乘曾不欣樂故┐……………作意功德│          │
樂│於大乘中深見功德故┘        ├十四、成滿加行業  │
 │遠離惡友故┐            │          │
 │     │  ………………………助伴功德┘          │
 │親近善友故┘                       │
 │恒修治四梵住故……………………無量清淨┐           │
 │常遊戲五神通故……………………得大威力├十五、成滿業     │
 │依趣智故  ……………………………證得功德┘           │
 │於住正行不住正行                     │
 │諸有情類不棄捨故 ……………………御眾功德┐         │
 │言決定故… ………………………………決定無疑│         │
 │               教授教誡├十六、安立彼業  │
 │重諦實故 …………………………………財法攝一│         │
 └大菩提心恒為首故 ……………………無雜染心┘         ┘

如說:由最初句故,句別德種類;由最初句故,句別義差別。

上二句頌德處,「由最初」(最清淨覺)一「句」,總標出佛的功德,再以餘「句」來分「別」顯示別「德」的「種類」。下二句頌義處,「由最初」(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一「句」,總標出菩薩的利益安樂有情,然後一「句」一句的分「別」顯示其「義」──利益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