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三要-成涉俗濟世之用

成涉俗濟世之用

在進修慧學的過程中,一般學佛者,每每祇著重在如何證得勝義諦理而又不離世俗事相,所謂從真出俗,即俗即真,事理無礙。使現實生活與最高理性,達到完全的統一。不過智慧的初證,總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證得一切法空性,還需要不斷地熏修,將所悟真理證驗於諸法事相;然後才能透過真理去了達世俗,不執著,離戲論,真俗圓融而無礙。於是悟理與事行,生活與理性,無往而不相應。把握這一重點,原是不錯的,但大乘慧學,更要注意到慧力的擴展。在未成就聞、思、修三慧之前,對於世間的,凡有益人生社會的種種學問,都應該廣泛的學習;但如沒有佛法聞、思、修的特質作根本,當然祇是普通知識而已,與佛法無關。然菩薩發心,以教化眾生為要行,必須具有廣大的願欲,遍學一切世出世間無邊法門,種種善妙知識。所以菩薩初學,一面修學聞、思、修,一面對於各類學問,也應隨分隨力廣求了知。大乘聖典曾經指出:「菩薩當於五明處學」。因為五明中,除了內明(佛法──包括三乘聖道)是菩薩所應學的根本而外,其他醫方、工巧、因明(論理學)、聲明(語文學),都是有助弘揚佛法,有利社會民生的學問。菩薩為護持佛法,為利益眾生,這些自然不能不學。一個人如果在未得佛慧甚至未信佛以前,就多聞博學,對世間知識無不明了通達,那麼他若信皈佛教,獲得證悟,即能說法無礙,教化無量眾生。如舍利弗在學佛以前就是一位著名的學者,所以當他轉入佛法,證阿羅漢果後,便成為智慧第一的大聖者了。同時,在修學的過程中,一切世間學問,在體證法空,離諸戲論,一無所得的境界上,似乎都是妄想分別的賸累,但如透過了這一關,卻成為菩薩濟世利生的大用。有了悟證以後,更應學習以及運用佛法,使世學與佛法融通無礙。菩薩不但是道智,而且是道種智,這是一般所不大注意的。真正的大乘慧學,不但重視觀境與生活的相應,理性與事相的統一;而且能夠博通一切世學,容攝無邊微妙善法,使一切世間學,無礙於出世的佛學,並成為佛法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常覺記)
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