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佛教-二‧一 阿育王

二‧一 阿育王

阿育王,是佛教的大護法,是印度最著名的大王。大王治世的時代,在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信仰佛法,覺悟到武力征服,是殘酷而罪惡的,所以放棄武力,而努力傳布「正法」來救世。他頒布了宗教與道德的法令,通告全國,要大家來遵守,因為這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平與繁榮。詔令都刻在石崖上;這種摩崖石刻的詔令,仍舊是現代印度人民所景仰的。大王在國內,到處救濟貧病,注重公共的福利。派出「正法大臣」,在國內宣揚道德。與希臘等鄰邦,也維持友好的邦交,增進國際的和平。

大王親自去巡禮釋迦佛的聖跡;在嵐毘尼園(佛誕生處)等地,都建立石柱,並刻石作紀念。又造了八萬四千塔,將佛的舍利,分藏在塔裡,讓各地的信徒,都有禮佛致敬的機會。又派遣傳教的代表團,到錫蘭、罽賓、希臘人間,去弘揚佛法。佛教成為全世界的覺音,不能不感謝阿育大王的功德!在佛教徒看來,阿育王的政治,便是輪王的政治。

二‧二 佛教的南傳與北傳

阿育王時代,努力於世界佛教的運動,派遣傳教團,到各國去弘法。其中最有成績的,要算摩哂陀與末闡提了。

摩哂陀傳佛法到印度東南的錫蘭島,屬於上座部,巴利文系的佛教。後來,錫蘭也曾弘揚大乘,有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的對立。但末後,大寺派大盛,大乘教衰落了。從錫蘭又傳到緬甸、泰、高棉、寮。這稱為南傳的佛教;雖然教區不大,信眾不多,但造成舉國上下一致的信仰,成為現代佛教最堅強的一派。

末闡提傳佛法到印度西北的罽賓國,屬於一切有部,梵文系的佛教。等到大乘佛教隆盛,就勝過了有部。從罽賓傳到西方的吐火羅(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又越過帕米爾高原,傳到今屬新疆省,古稱西域的龜茲、于闐;又從此東來,到達了中國。大乘佛教在中國,有了高度的發展,又傳入朝鮮、日本、安南。這被稱為北傳的佛教,也就是中國為中心的佛教。近代,二大佛教,有著統一融和的趨勢。

二‧三 五戒

五戒,是人倫的道德,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相通,所以是人人應該奉行的。不持五戒,就是不盡人的本分,人格不夠完全。一、不殺生:人都是愛護自己的生命,不願別人來傷害,所以也不應該去傷害別人。就是動物,也不應該故意去傷害,才能養成仁慈的性格。二、不偷盜:凡不屬於自己所有的一切,不應該侵佔、劫奪、偷取。就是路上的遺失物,也不應該偷偷的藏起來。不偷盜,才能養成公私分明的廉潔。三、不邪淫:除合法的夫婦以外,對別人的丈夫或妻子,或青年男女們,不可非法的,或故意去引誘他,使他們脫離家庭,擾亂了家庭的和樂。四、不妄語:是就是,不知道就不知道,要誠實的說話。人與人間的互諒互信,就要從不妄語作起。特別是,不可以為了自己的友好,或是自己的怨敵,而作歪曲事實的假見證。五、不飲酒:酒能傷害身體的健康,影響精神的寧靜,使人類墮落到愚癡、偏激、狂悖,所以應該戒絕。凡是一切有刺激性的不良嗜好,都應該戒除。

二‧四 十善

佛說五戒,又說十善,十善是比五戒要深一些的道德,是求生人間天上,也是成佛的必修法門。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不殺,不盜,不邪淫,是屬於「身業」的德行,與五戒一樣。屬於「語業」的,有四:不妄語,是不說謊,不作假見證。不兩舌,是不挑撥是非,不向甲說乙,向乙說甲,破壞別人的友好。不惡口,是不罵人,不說刻薄話,諷刺別人,使人受不了。不綺語,是不說誨盜、誨淫的閒話;聽起來好聽,其實是與人有害,至少也與人無益。言語方面,要戒除這四類;在文字方面,也是要戒絕。為什麼身業與語業,會有這樣罪惡呢?還不是內心的煩惱在作怪;所以進一步要注意到「意業」。如人的心意中,貪欲心強;或者瞋心大發;或者思想錯誤,邪知邪見,自以為是,那就會造作殺、盜等罪惡了。所以,不起貪、瞋、邪見,才能完成善業。注意身體與語言的行為,更注意到內心的動機,佛就說這十善法;這也是人人應該遵行的道德。

二‧五 家家彌陀、戶戶觀音(上)

俗語說:「家家彌陀,戶戶觀音」;阿彌陀佛與觀音菩薩的信仰,在中國是普遍極了!

阿彌陀佛現在西方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有名的淨土。地方是:平坦,清淨,整齊,光明,到處都是金銀珍寶。林園是那麼優美!宮室是那麼富麗!飛鳥經常唱起佛曲;微風又不斷送來法樂。花雨繽紛,池水蕩漾,這是多麼好的世界!最難得的,淨土裡物產豐富,儘管大家隨意取用,決不會發生生活困難,也沒有貧富的差別。在那裡,大家同修佛法,互相友善,如兄如弟,也決沒有人事糾紛。生到這裡,身體上再沒有老病死苦,心裡也不起貪瞋癡毒。阿彌陀佛在從前修菩薩行時,發大願,為我們建設這樣的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讓大家享受到平等,自由,清淨,豐富的幸福。住在這樣的環境裡,沒有不專心一意修學佛法而進步的。所以古今來的佛教信徒,很多是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的。

二‧六 家家彌陀、戶戶觀音(下)

觀音菩薩,常住在南海的普陀(洛伽)山說法。觀音菩薩修學的,叫做「大悲法門」,所以到處「尋聲救苦」。人類遇到了一切災難、危險、恐怖、疾病,如能專心一意的,虔誠稱念「南無大悲觀音菩薩」,就會得到感應,逢凶化吉,遇難成祥。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事實報告,太多太多!幾乎每一位佛弟子,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觀音菩薩,最能適合眾生的要求:對什麼樣的眾生,表現什麼樣的身分,說什麼樣的法門。所以說:「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大慈大悲的柔和精神,與女子的慈愛相近,所以觀音菩薩,特別為萬萬千千的女眾所信仰,菩薩也就時常化現為柔和慈忍的女身。我們在這一生中,要信賴觀音菩薩的護念,引導我們,救護我們,才能得到平安幸福。又要信賴阿彌陀佛的悲願,來世往生極樂世界,這可說是最理想的了。

二‧七 佛法救世的目標

佛教的目的,著重在救濟世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到底要救濟世間,使達到怎樣的理想呢!

佛法救世的目標,簡約的說是這樣:一、人人是平等的,人人都要成佛。二、促成知識的進化,完成種種事業。三、發展豐富的物產,讓大家可以盡量的受用。四、使人類離邪道而向佛道。五、戒行清淨,不作種種害人害己的罪惡。六、身心健全。七、貧病的都得到救濟。八、女子成為男子一樣。九、不受惡魔外道的欺騙。十、犯罪的改過自新,不用刑法的治罰。十一、肉體與精神,都得到良好的營養。十二、大家能得到精美的衣服,日用品與娛樂品。東方世界的藥師佛,曾發過這樣的大願,建設了與極樂世界一模一樣的淨土。這可以說,這就是一切佛救人救世的真正願望。佛弟子要依著這一目標,去發願,去實行。

二‧八 龍樹與無著

在印度大乘佛教的興盛裡,龍樹與無著,是兩位最傑出的菩薩。龍樹是南印度人,本來就是世間的大學者。起初,他追求世俗的欲樂,後來覺悟了,才在佛法裡出家。他到北方來修學,在雪山的老比丘處,讀到大乘經。又在東南海濱,大龍菩薩那裡,讀到《華嚴》等大乘經。依著修習,深徹地悟入了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南方弘法,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中觀論》,依龍樹的學風而修學的,成為大乘空宗,也叫中觀宗。

無著是北印度人。他出了家,到中印度來參學。起初學習小乘,後來才修彌勒的大乘法門。苦學了十二年,才能悟得。他在阿瑜陀國,親從彌勒菩薩修學,又為大家講說;把他編集出來,名為《瑜伽師地論》。無著自己的著作也很多。他的弟弟世親,繼承他的法門,而更大的弘揚起來。後來就成為大乘有宗,也叫做瑜伽宗。這兩大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正宗。

二‧九 前生與後世的開示

天民不信前生,也不信後世。他說:「我不信,我沒有看見」。法師講了一個佛說的開示給他聽。

有人從高山下來說:「高山上有幾百丈寬的大石,幾十丈高的大樹,還有幾十里方圓的大水池」。久住平地的村民說:「我們不信,我們沒有見過」。山民說:「你們順著這條山路,上去察看一番,就可以證實了」。村民說:「我不信,所以不聽你的話去察看。高山上,那裡會有大水池,那裡有這麼大的石頭與樹木呀」!佛說:「我也是這樣。依著正法去修行,到達高上的境地。我知道前生,知道後世;我告訴人,他們不肯信。可憐的愚癡人呀!你們沒有修行,沒有清淨的慧眼,所以不能知道。但為什麼不依正法修行,親自去證實一番呢!不信我的話,又不肯親自去察看,這也算是聰明人嗎」?

天民聽到這裡,向法師懺悔說:「法師!我太愚癡了!從今以後,我要信仰佛的教說,依佛指示的道路,從實踐中去證實他」。

二‧一〇 深山的古城

有人在深山裡遊行,忽然發現一條平坦而寬廣的大路。順著大路前進,越走越遠,發現了一所山城。城裡有曲折的溪流,婉囀的鳥聲,富麗的亭閣,鮮美的花木。既沒有毒蛇猛獸,蚊蝱蠅蝨,氣候又不冷不熱,這真是清淨的樂土!那人在城裡,享受到從來未有的幸福。他回到山下來,逢人宣說,勸人依著古道,去清淨的山城,享受無比的福樂。然而這對於不信的人,是沒有益處的。

這是釋尊巧妙的比喻。這是說:釋尊在修行的過程中,發見了一切佛所行的八正道,到達了一切佛同證的涅槃城。到了這裡,一切苦痛,矛盾,紛亂,完全休止了。有的是平等,自由,永恆的福樂。釋尊從大覺悟中,得到大解脫,這才向人們說法,勸大家修習正道,求得涅槃的常樂。信佛而遵行佛法的人,有福了!

二‧一一 叢林巡禮(上)

潮音寺是有名的大叢林,大家想去而始終沒有去,因為離我們太遠了。這次春假,學校發起去潮音寺旅行,老師帶我們去參觀,又一樣樣的講給我們聽。

汽車走了兩小時,才到達潮音寺;寺在海邊的山坡上,風景極好。進了「山門」,先到「放生池」,魚類都自由自在的,搶著喫我們投下去的餅干。到了「天王殿」,首先見到滿面笑容,大腹踞坐的彌勒菩薩,表現了和平歡喜的精神。兩旁站著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向內還有韋馱天將,這都是護法神。向中間進去,宮殿式的「大雄寶殿」,高大莊嚴極了!中間供釋迦牟尼佛;阿難與迦葉,站在兩旁。大磬與大木魚,老師不准我們去亂敲。左右的聖僧像很多,老師說是十八羅漢。佛座後面,塑成海島風景,供奉觀音菩薩。再向中間進去,又是一所大殿,名為「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再向前進,有「藏經殿」,一列列的經櫥裡,放著藏經。經櫥上金書「欽賜龍藏」,聽說經是從前國王賜給的。再進到後面去,平列的房屋很多。中間名「方丈室」,是寺院主持人的住處。

二‧一二 叢林巡禮(下)

我們再到兩邊去參觀,有名為「齋堂」的,就是餐廳。齋堂非常大,我們恰好見到四、五百位比丘在喫飯。有「行堂」的,往來添飯添菜,極有秩序,肅靜得一點聲音都沒有。又到「大寮」去,這就是廚房。啊喲!那口千人鍋,又大又深,真的嚇了我們一跳。大捆大捆的柴,一直望灶門裡送。經過「禪堂」,大門閉著,聽說是修行的地方,我們不敢進去。到了「庫房」,這是管理經濟及一般事務的辦事處。到了「客堂」,大家休息喝茶,知客師慈和的招待我們。老師說:佛教的大叢林,是很有組織的。可以分成兩部分:禪堂是僧眾的教育機構;此外,庫房是總務與財務,客堂是司法及交際,這都是辦事務的。上面,由方丈統理一切。

下午四點鐘,大家才盡興而返。這次潮音寺的巡禮,大家都非常歡喜,讚歎叢林的偉大莊嚴,佩服寺院的秩序。住著五百多人的寺院,不見有閑逛與閑話的,大家都精進用功,這真太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