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制教典與教學-二 求精要──選藏,續藏

二 求精要──選藏,續藏

各方對於修藏的意見,可歸納為四種不同的願望:一、「求其完備」,二、「求其精要」,三、「求其通順易曉」,四、「求其傳布世界」。大家本著這種不同的方針,發表高見,當然難得定論。先說「求精要」。此次修藏,初以屈映光居士「擇地靜修」,發心遍讀藏經,由此發心來發起修藏。最初就擬定了四大法典──選藏,續藏,譯藏,總目錄。選藏與續藏部分,就是出發於「求精要」的方針。我不贊同分為選與續二藏,但對於求精要的大方針,覺得極有意義。當然,我決不反對求完備。依草案初意,凡已經編入(二十六種)漢文大藏的,「去同取精」,選輯為選藏。凡漢文佛典而不曾收入藏經的,或藏文與巴利文典而沒有譯為漢文的,都選取精要,譯成漢文,編輯為續藏。此一草案的原意,有兩大特色:一、以一切佛典為對象,不限於漢文所固有的;二、選取精要。所以,在內容實質上,比舊有的大藏經,擴大而充實;在文字數量上,比舊有的大藏,反而減少得多。這種義豐文約的方針,也許是由於屈居士知道些漢文大藏所沒有的,又讀到漢文大藏而引生的見解。屈居士的這番主張,原因也許與我一樣。假使有更多的人,知道漢文大藏以外還有佛法,而且發心去讀藏經,可能會有更多人感覺此一方針的意義。

藏經,是了解佛法所依的文獻。閱讀藏經,不僅是「念誦功德」,更是為了了解,為了增進信心,策發修持而求得必要的勝解。然漢文大藏,過於龐大:清藏有七千餘卷(每卷平均八九千字),大正藏約近萬二千卷,讀者是難免望洋而興歎的。記得我初讀大藏,從《大般若經》開始,一字一句讀下去。經過四個月,才讀完般若部的七百五十卷。由於每天要讀五六萬字,浮光掠影,不能深切了解。讀完了才覺得,如選讀一百五十卷,甚至精選七八十卷,每天讀五千字,還是一樣的賅攝般若全部,毫無減略。如每天讀五千字,應有諷誦、吟味、潛思、默會的更多時間;經四個月的修學,不是更能深刻了解嗎?可是四個月已經過去了!我沒有空過,卻所得過少。漢文大藏中,重譯的,別出的,綜合而另成部帙的,大同小異的,實在不少。如精選一下,內容還是與全藏一樣,卻節省了時間與精力。這對於主持佛教的(與一般信眾不同,最好能多少了解大藏的各部門),世間學者而想進求佛學的,不是給予更多的方便嗎?同時,漢文大藏經,雖這樣的龐大,卻還只是世界佛教三大系之一。佛法本一味,有了中國大藏,甚至有了一經一論,也許並不缺少什麼。但在佛法適應廣大人群時──某一時代,某一區域,某一根性,確實流出了不同的義解,不同的修持。現在進入世界佛教時代,應該擴大心胸,重視古今中外的一切佛法;希望能從此陶鑄出、抉擇出更本真的,更能適應時代的,更能廣攝眾機的佛法。這不但充實了中國佛教的內容,也發揚了中國民族精神的偉大──廣大涵容。這兩點,我一直這樣想。所以見到修定大藏經的原草案,「選而又續」的辦法,使我大大的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