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一冊-(Ⅲ)差別遍知

(Ⅲ)差別遍知

差別遍知者,謂不分別性,及非少分性,無住與畢竟,並其無上相,是五種差別。

「差別」,是不同的意思。菩薩「遍知」──無分別智,與二乘不同,勝於二乘的,也有五種。一、「不分別性」:菩薩根本無分別智現前,是不分別性的,也就是不是分別性的。眾生的心識有能分別,有所分別,沒有不分別的。二乘聖者的無漏智,由於執法有實性,所以是有分別性的。不分別性,顯出了菩薩遍知的差別。

二、「非少分性」:二乘能通達少分法性,於有情身心,通達無我空性;菩薩遍於一切法無分別證悟法性。菩薩智盡虛空、遍法界,於一切法無分別,不是二乘那樣的少分性,所以說:二乘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

三、「無住」:菩薩的無分別智,是無住的,無所住著。住是安住,有定住而不動的意思。眾生是有所住的,住於生死,住在生死中,安定的,牢靠的,住在生死中,不能出離生死。凡夫住生死,二乘住涅槃。住涅槃,就落在涅槃中。凡夫住生死,聲聞、緣覺住涅槃,住是住著,住著就局限定了。住涅槃有什麼不好?如住涅槃,就遠離生死,不能化度眾生。如自己的生活好了,沈醉在舒服享受中,就忽略了別人的苦難一樣。聲聞、緣覺住在涅槃,依大乘法說,想發願迴心向大,也是很不容易的。但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與涅槃,無二無分別,所以都無所住(或稱為無住涅槃)。菩薩無分別智,離生死而證涅槃;雖契入涅槃,而悲願熏心,不離生死,歷劫化度眾生。小乘與大乘無分別智,是這樣的不同。

四、「畢竟」:眾生,二乘聖者,什麼都是有局限性的。大乘無分別智,體悟一切法空性,這是超越時空性,超越數量的。所以,時間,空間,功德,化度眾生等,一切是一切的一切,無窮無盡的。菩薩一直到成佛,成佛以後,是盡未來際度眾生,這是無分別智的畢竟相,非凡夫、二乘所有。

五、「無上相」:最究竟、最圓滿的無分別智,是佛智。佛的無分別智,唯佛與佛,乃得究竟。佛佛平等,無上無等,再沒有比這再高再上的,是無分別智的無上相。

大乘的無分別智,從不分別性,非少分性,無住,畢竟,無上相──「五」相中,顯出了無分別智的超越於二乘的「差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