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五冊-二 修學之歷程

二 修學之歷程

一 暗中摸索

六十年的漫長歲月,我在佛法中的進修,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

十四年(二十歲),我讀到馮夢禎的『莊子序』:「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而引起了探究佛法的動機。出家前的我,生活圈子極小,不知佛法到底是什麼。探求佛法,只能到附近幾處小廟中去求,得到了『金剛經石(成金)注』,『龍舒淨土文』,『人天眼目』殘本等。前二部,讀了有點了解,卻覺得意義並不相同。讀了『人天眼目』,只知禪宗有五家宗派而已。無意中,在商務印書館的目錄中,發現有佛書,於是購到了『成唯識論學記』,『相宗綱要』,『三論宗綱要』。因『三論宗綱要』而知道三論,設法購得『中論』與『三論玄義』;其後又求到了嘉祥的三論疏。我沒有良好的國文基礎,卻修學這精深的法門,艱苦是可想而知的!記得初讀『中論』(青目注本),可說完全不了解。然而,不了解所以更愛好,只怪自己的學力不足,佛法是那樣的高深,使我嚮往不已!那時,不知道佛法有辭典。在商務本的『辭源』中,發現佛法的術語極多,但沒有錢買,就一條條的摘錄下來。經過這一番抄錄,對一般佛學常識,倒大有幫助,但這樣的費時費力,簡直是愚不可及!我的修學佛法,一切在摸索中進行,沒有人指導,讀什麼經論,是全憑因緣來決定的。一開始,就以三論、唯識法門為探究對象,當然事倍而功半。經四、五年的閱讀思惟,多少有一點了解,也就發現了:佛法與現實佛教界間的距離。我的故鄉,寺廟中的出家人(沒有女眾),沒有講經說法的,有的是為別人誦經、禮懺;生活與俗人沒有太多的差別。在家信佛的,只是求平安,求死後的幸福。少數帶髮的女眾,是「先天」、「無為」等道門,在寺廟裏修行,也說他是佛教。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這是我學佛以來,引起嚴重關切的問題。這到底是佛法傳來中國,年代久遠,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變質?還是在印度就是這樣──高深的法義,與通俗的迷妄行為相結合呢!我總是這樣想:鄉村佛法衰落,一定有佛法興盛的地方。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將來修學好了,宣揚純正的佛法。當時意解到的純正佛法,當然就是三論與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