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論會編(中)-二二

二二;   八六二(六六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為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

二三;   八六三()

「復次、四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1)

二四(1);   八六四()

「復次、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此諸經,如上三力說,差別者:「何等為覺力?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何等為無罪力?謂無罪身、口、意,是名無罪力。何等為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五;   八六五(六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行利最勝者,謂(2)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於信;立戒者以淨戒,慳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3)而授於彼」。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4);   八六六(六六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所有法是眾之所取,一切皆是四攝事。或有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過去世時,過去世眾已(5)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未來世眾當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或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布施及愛語,或有行利者,同利諸行生,各隨其所應,以此攝世間,猶車因釭運。世無四攝事,母恩子養忘,亦無父等尊,謙下之奉事。以有四攝事,隨順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於世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   八六七(六七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為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說。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五?謂不活恐怖,惡名恐怖,眾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是名五恐怖」。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   八六八(六七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聖弟子成就此四力者,當作是學:我不畏不活,我何緣畏不活!若身行不淨行,口不淨行,意不淨行,作諸邪貪、不信、懈怠、不精進、失念、不定、惡慧、慳、不攝者,彼應畏不活;我有四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有此四力成就故,不應畏。如不活畏,如是惡名畏,眾中畏,死畏,惡趣畏,亦如上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   八六九(六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何等為覺力?謂慧、大慧、深慧、難勝慧,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若於不善法、不善數,黑、黑數,有罪、有罪數,不應親近、不應親近數;離此諸法已,若諸餘善、善數,白、白數,無罪、無罪數,應親近、應親近數,如此等修習增上精勤,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而學,是名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修多羅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覺慧」:

復次、由自利行及利他行為增上故,當知建立有四種力:一、覺慧力,二、精進力,三、無罪力,四、攝受力。能往現法涅槃,名為自義;能往人、天善趣,亦名自義。當知此中,依第一自義,建立覺慧、精進二力,由是二力,能有方便發起正勤。依第二自義,立無罪力;由此三力,一切自義皆得究竟。樂利他者,他義有餘,由此增上立攝受力。當知攝事,如菩薩地已辯其相(6)

註解:

[註 123.001]上來「四力」,即「五力」之一分。

[註 124.001]四力,略見『增支部』「四集」一五三經。

[註 124.002]「謂」,原本作「諸」,依宋本改。

[註 124.003]「戒」,原本缺,依元本補。

[註 124.004]『增支部』「四集」三二經。

[註 124.005]「已」,原作「以」,古通,今改。

[註 124.006]『瑜伽師地論』卷四三(大正三〇‧五二九下──五三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