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論會編(下)-一七

一七(8);   一二二三(一一一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時有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有絕妙之容,於晨朝時,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身諸光明,普照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鞞盧闍那阿修羅王說偈白佛:人當勤方便,必令利滿足;是利滿足已,何須復方便?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若人勤方便,必令利滿足;是利滿足已,修忍無過上。

說是偈已,俱白佛言:世尊!何者善說」?世尊告言:「汝等所說,二說俱善。然今汝等復聽我說:一切眾生類,悉皆求己利,彼彼諸眾生,各自求所應。世間諸和合,及與第一義,當知世和合,則為非常法。若人勤方便,必令利滿足,是利滿足已,修忍無過上」。

爾時、天帝釋及毘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修行於忍,讚歎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修行於忍,讚歎於忍」。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9);   一二二四(一一二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天帝釋,白佛言:世尊!我今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要不反報加惱於彼。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聞天帝釋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我不反報加惱於彼。聞已,執持利劍,逆道而來。時天帝釋遙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執持利劍,逆道而來,即遙告言:阿修羅住!縛汝勿動。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即不得動。語帝釋言:汝今豈不受如是戒,若佛法住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必不還報耶?天帝釋答言:我實受如是戒,但汝自(10)住受縛。阿修羅言:今且放我。帝釋答言:汝若約誓不作亂者,然後放汝。阿修羅言:放我,當如法作。帝釋答言:先如法作,然後放汝。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即說偈言:貪欲之所趣,及瞋恚所趣,妄語之所趣,謗毀賢聖趣,我若嬈亂者,趣同彼趣趣。

釋提桓因復告言:放汝令去,隨汝所安。爾時、天帝釋令阿修羅王作約誓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佛前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我不反報。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聞我受戒,手持利劍,隨路而來。我遙見已,語言:阿修羅住!住!縛汝勿動。彼阿修羅言:汝不受戒耶?我即答言:我實受戒,且汝今住,縛汝勿動。彼即求脫,我告彼言:若作約誓不作亂者,當令汝脫。阿修羅言:且當放我,當說約誓。我即告言:先說約誓,然後放汝。彼即說偈,作約誓言:貪欲之所趣,及瞋恚所趣,妄語之所趣,謗毀賢聖趣,我若作嬈亂,趣同彼趣趣。

如是世尊!我要彼阿修羅王令說約誓,為是法不?彼阿修羅復為嬈亂不?佛告天帝釋:善哉!善哉!汝要彼約誓,如法不違;彼亦不復敢作嬈亂。爾時、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不為嬈亂,亦常讚歎不嬈亂法。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行不嬈亂,亦當讚歎不擾亂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1)

一九(12);   一二二五(一二二二)

(1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鬥戰,阿修羅勝,諸天不如。時天帝釋軍壞退散,極生恐怖,乘車北馳,還歸天宮。須彌山下,道逕叢林,林下有金翅鳥巢,多有金翅鳥子。爾時、帝釋恐車馬過踐殺鳥子,告御者言:可回車還,勿殺鳥子。御者白王:阿修羅軍後來逐人,若回還者,為彼所困。帝釋告言:寧當回還,為阿修羅殺,不以軍眾蹈殺眾生於道。御者轉乘南向,阿修羅軍遙見帝釋轉乘而還,謂為戰策,即還退走。眾大恐怖,壞陣流散,歸阿修羅宮」。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常讚嘆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修慈心,亦應讚嘆慈心功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〇(14);   一二二六(一二二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王舍城中,有一士夫,貧窮辛苦,而於(15)佛法僧受持禁戒,多聞廣學,力行惠施,正見成就。彼身壞命終,得生天上。生三十三天,有三事勝於餘三十三天。何等為三?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諸三十三天見是天子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天名稱,勝餘諸天。見已,往詣天帝釋所,作如是言:「憍尸迦當知!有一天子,始生此天,於先諸天,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時天帝釋告彼天子:「諸仁者!我見此人,於王舍城作一士夫,貧窮辛苦,於如來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見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此天,於諸三十三天,三事特勝──天壽、天色及天名稱」。時天帝釋即說偈言:「正信於如來,決定不傾動,受持真實戒,聖戒無厭者。於佛心清淨,成就於正見,當知非貧苦,不空而自活。故於佛法僧,當生清淨信,智慧力增明,思念佛正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16);   一二二七(一二二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爾時、王舍城人普設大會,悉為請種種異道。有事遮羅迦外道者,作是念:我今請遮羅迦外(17)道,天,先作福田。或有事外道出家者,有事尼乾子道者,有事老弟子者,有事火(18)弟子者,有事佛弟子僧者,咸作是念:今當令佛面前僧先作福田。時天帝釋作是念:莫令王舍城諸人,捨佛面前僧而奉事餘道,求索福田。我當疾往,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即化作大婆羅門,儀容嚴整,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眾,前後導從,持金斗繖蓋,至王舍城,詣諸處處大眾會中。諸王舍城一切士女,咸作是念:但當觀望此大婆羅門所奉事處,我當從彼而先供養,為良福田。時天帝釋知王舍城一切士女心之所念,駕乘導從,徑詣耆闍崛山。至於門外,除去五飾,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善分別顯示,一切法彼岸,悉度諸恐怖,故稽首瞿曇。諸人普設會,欲求大功德,各各設大施,常願有餘果。願為說福田,今斯施果成」。帝釋大自在,天王之所問,於耆闍崛山,大師為記說:「諸人普設會,欲求大功德,各各設大施,常願有餘果。今當說福田,施得大果處。正向者有四,四聖住於果,是名僧福田,明行定具足。僧福田增廣,無量踰大海,調人師弟子,照明顯正法,斯等善供養,施僧良福田。於僧良福田,佛說得大果,以僧離五蓋,清淨應讚嘆。施彼最上田,少施收大利,是故諸人者,當施僧福田。增得勝妙法,明行定相應,供此珍寶僧。施主心歡喜,起於三種心,施衣服、飲食,離塵垢劍刺,超度諸惡趣,躬自行啟請,自手平等與,自利亦利他,是施獲大利。慈者如是施,淨信心解脫,無罪安樂施,乘智往生彼」。

時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王舍城諸人民,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供養」。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是王舍城人民,知世尊默然受其請已,作禮而歸。到諸大(19)會處,具飲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唯願知時」。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缽,至大會所,於大眾前,敷座而坐。王舍城人知佛坐定,自行種種豐美飲食。食訖,洗缽,澡漱畢,還復本座,聽佛說法。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二二(20);   一二二八(一二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廣說如上說,差別者:時天帝釋說異偈而問佛言:「今請問瞿曇,微密深妙慧,世尊之所體,無障礙知見」。

眾人普設會偈,如上廣說,乃至為王舍城諸設會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須毘羅、仙人,滅瞋、月八日,病、并持一戒,鳥巢及婆梨,貧人及大祠)(21)

註解:

[註 6.008]『相應部』(一一)「帝釋相應」八經。『別譯』五〇經,

[註 6.009]『相應部』(一一)「帝釋相應」七經。『別譯』四八經。

[註 6.010]「自」,原本作「息」,依宋本改。「息」或「自心」之誤。

[註 6.011]『雜阿含經』卷四〇終。

[註 6.012]『相應部』(一一)「帝釋相應」六經。『別譯』四九經。

[註 6.013]『雜阿含經』卷四一(舊誤編為卷四六)。

[註 6.014]『相應部』(一一)「帝釋相應」一四經。『別譯』五一經。

[註 6.015]「於」,原本作「住」,依宋本改。

[註 6.016]『相應部』(一一)「帝釋相應」一六經。『別譯』五二經。

[註 6.017]「外」,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 6.018]「火」,原作「大」,依宋本改。

[註 6.019]「大」,原作「人」,依宋本改。

[註 6.020]與上經同。

[註 6.021]攝頌見『別譯』卷三(大正二‧三九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