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第三節 阿恕迦王時代之佛教

第三節 阿恕迦王時代之佛教

七百結集時,某王助跋耆系,而有大眾之結集。迦王都波吒釐子城,波利系大興,然跋耆系亦日形活躍。說一切有部傳:王因耶舍之說,迎優婆毱多於摩偷羅之優留蔓荼山;王之禮聖跡,建塔婆,胥毱多等教之。『善見律』僅謂因婆毱多知僧事,助王營建云。銅鍱部傳:王因積疑求決,迎摩偷羅阿烋河山之目犍連子帝須。凡此,皆波利系也。王子摩哂陀出家,奉帝須為和上,有部之末闡地,大眾部之大天為阿闍梨;其後並授以化導一方之命。此足見迦王之於佛教,雖或尊帝須,而實無所偏黨。『付法藏傳』謂:一曾犯逆罪而精通三藏之比丘(與『婆沙論』之說大天相合),往見優婆毱多,毱多不與語。有部學者之於大天,備極毀訾,並謂迦王黨於大天,聖眾相率西避迦濕彌羅云。此又可見深入西北之波利系,與跋耆系積不相容。當迦王之時,王意平等,而有部系為跋耆系及波利東系之協調所抑,實不勝其憤慨也!目犍連子帝須,舊傳所不詳。惟『識身足論』破目犍連之過未無體,似即此人。『善見律』之名帝須者不一;王弟毘地輸迦,『善見律』亦作帝須,然則帝須即毘「地輸」迦之音轉。『大悲經』云:「摩偷羅優樓蔓荼山,有僧伽藍,名那馳迦,於彼當有比丘名毘地奢,廣行流布我之正法」。其即指此帝須歟!說一切有者,傳迦葉至優波毱多,凡五師相承。銅鍱部重律,傳優波離至帝須之五師(見上表),實則帝須即阿難之三傳弟子。初與有部同以摩偷羅為中心;迨後一東下,一西上,乃分裂為二,若不相涉耳!

銅鍱部者說(真諦浮海來,所傳亦當本此):迦王尊信佛教,外道窮於衣食,多濫跡佛門,以外道義入佛法中。佛教因此起諍,摩竭陀大寺雞園內,不能和合說戒者凡七年。王遣使勸和,不聽,使者怒殺僧眾。王聞之大驚,至寺悔過,問使者以應得之罪。或曰:依王所命,應王得罪。或曰:王無殺意,使者得罪。或曰:兩俱得罪。王大惑曰:誰斷我疑?諸比丘推目犍連子帝須,於是遣使迎之於阿烋河山。王從之諮受佛教,知其為分別說者,即依之沙汰僧侶,賊住比丘多逐歸本宗。時博達者猶數百人,以外道朋黨盛,恐剪除之為害佛法,乃別建寺以處之。僧眾清淨已,集學德兼備者千人,和合說戒,並結集三藏,即銅鍱部所傳之第三結集也。然此事可疑,試舉其異說而辨之。【圖片

┌──────────────────┬──────────────────┐
│  銅鍱部傳說           │  諸學派傳說(除大眾系)     │
├──────────────────┼──────────────────┤
│佛滅百年 毘舍離七百結集 迦羅阿育王│佛滅百年 毘舍離七百結集 國王不明 │
│             時分二部 │                  │
├──────────────────┼──────────────────┤
│                  │佛滅百十 舶主兒大天諍五 阿育王時分│
│                  │六年後  事       二部   │
├──────────────────┼──────────────────┤
│佛滅二百 賊住比丘起諍  達磨阿育王│佛滅二百 大天諍五事   國王不明或│
│三十年頃         時    │年滿           作妙雲王時│
├──────────────────┼──────────────────┤
│     大眾部分出東山等六    │     大眾部分出東山      │
│     部華氏城第三結集     │     等三部          │
└──────────────────┴──────────────────┘

銅鍱者所傳賊住比丘之爭,為東山部等之因,為佛滅二百年許事,與有部者所說大同。然有部以此為後於迦王四五十年,亦不言賊住。銅鍱者以此為法阿育王時頗不合。詳東山等部,銅鍱者目為安達羅學派。安達羅為大天教化之區,時大天未行,何得有安達羅學派之分?且銅鍱者傳佛滅百年至二百年,佛法成十八部,則十八部之分,先於迦王矣。迦王所遣之傳教師與五部等分裂有關,灼然可見。迦王既不應後於佛元二世紀,當時之爭,亦不應與安達羅學派之爭相濫。舊傳優婆毱多後,律分五部;時毱多猶在,五部將分,應為分出東山等末部之爭也。雖然,迦王之世有諍論,則無可疑者,在所諍何事耳!有部系與犢子系,並說佛元百年後,有五事之爭,分根本二部。然據大眾系所傳者察之,此實三系(大眾、分別說、一切有)或四派(大眾、上座、一切有、犢子)之分爭也。此不具論,當於下學派分裂中辨之。銅鍱者(分別說)之在當時,實與大天等相提攜;合力以除大眾系之極端者,或亦有之。如共許「雜藏」,即是其例。現存之『僧祇律』,亦與銅鍱者相近,波逸提九十二,眾學法僅七十左右。大眾系稱「惟大天一人是大士,諸餘皆小節」;銅鍱者亦尊為名德之一。有部傳當時王黨大天;帝須亦取得迦王之尊信,而有所論說。迦王時佛教之爭,乃大眾系與分別說系相協調,與波利之西系共爭五事也。銅鍱者誤迦王為二百年後人,因與二百年後之爭相混。傳說帝須於此時集千比丘結集三藏,餘部無此說,似亦渺茫難信。或可共論三藏之義,遮他立自以成書,如所傳『論事』之類。

迦王之前,佛教猶局促於恆河流域,間及印度河;以迦王之誠護,佛教乃一躍而為世界之宗教。迦王之賜予佛教,不可謂不深且厚矣!迦王初置正法官,融道德宗教於政治,以促進民生之和樂。次派傳教師,專力於弘布佛教,努力於國際之和平。王與敘利亞、埃及等王國,締結友善之邦交;並藉佛教以宣達國際間之信義和平,雖維持和平僅五十年,然實開國際和平運動之先聲也。迦王之傳教事業,以西北及東南為最成功。正法官所至之國家及國王之名,見於敕令之刻文者,有敘利亞之安提柯斯,埃及之度萊梅,馬其頓之安提谷那斯,克萊奈之馬迦斯,愛毘勞斯之歷山王(此上即希臘五王國);以及北印之健馱羅,南印之安達羅、錫蘭等,可見此皆佛教宣揚之地也。佛教傳入希臘五國,頗為時眾所歡迎;遠至佛元千年,波斯猶有佛教僧在。晚近各該處之考古及發掘,並發現久已湮失之佛教。希臘五國乃耶、回發祥之地,彼二之自猶太教而演化為世界宗教,不應忽略佛教深大之影響。尤以基督教為甚,不特博愛、和平,即耶蘇及彼得等之獨身,亦染有濃厚之佛教色彩也。或謂基督教稱上帝為喬達,亦即喬達摩之音轉云。其在東南者,南印佛教日發達,促成安達羅民族之勃興。王子摩哂陀,王女僧迦密他之去錫蘭,其成功尤大。錫蘭王國接受佛教,且更傳播於緬甸、暹羅等地。巴利語系聖典之保存,維持初期佛教之形式以迄現在,皆難能可貴也。其東北方,隔於崇山峻嶺,弘布稍難。舊傳秦始皇時,有室利房等十八人來化,雖傳說無徵,然適與迦王之時代相當,或即所派傳教師之一也!

佛教至迦王而一變,前此之雖有二部,猶能大體和合者,此後則學派分流,不復如前矣。蓋學者之間,已有不同之見,迨受命而分化一方,適應不同之民族文化,學派乃競興。迦王所派之傳教師,亦不必盡為受命而後成行;在一方弘化之名德,即因而授以一方化導之命,如末闡提等,應是此類。諸上座受命已,各率其弟子以行,此與學派之分裂,顯灼可見。如摩訶提婆之與大眾末系;曇無德(王弟帝須之師)之與曇無德部;迦葉波之與迦葉波部;摩哂陀之與銅鍱部;末闡提之與薩婆多部。在當時雖未有學派之形成,然經一期之分化,即形成分立。舊傳優婆毱多後,律分五部,蓋紀實也。以此,銅鍱者以達摩阿育出十八派分裂之後,非吾所敢信!茲附迦王派遣之傳教師及其教化區於下:【圖片

 ┌───────┬──────┬────────┐
 │  布教師  │布 教 地 │ 即    今 │
 ├───────┼──────┼────────┤
 │末闡提    │罽賓、犍陀羅│北印之克什米爾等│
 ├───────┼──────┼────────┤
 │摩訶提婆   │摩醯娑漫陀羅│南印之賣索爾等 │
 ├───────┼──────┼────────┤
 │勒棄多    │婆那婆私  │未詳,或云在南印│
 ├───────┼──────┼────────┤
 │曇無德    │阿波蘭多迦 │西印之蘇庫爾以北│
 ├───────┼──────┼────────┤
 │摩訶曇無德  │摩訶刺陀  │南印之孟買   │
 ├───────┼──────┼────────┤
 │摩訶勒棄多  │臾那世界  │阿富汗以西   │
 ├───────┼──────┼────────┤
 │末示摩、迦葉波│雪山邊   │尼泊爾等    │
 ├───────┼──────┼────────┤
 │須那迦、鬱多羅│金地    │緬甸      │
 ├───────┼──────┼────────┤
 │摩哂陀等   │師子    │南印之錫蘭(2)  │
 └───────┴──────┴────────┘

註解:

[註 4.002]參閱『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七章(四〇四──四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