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三章 說一切有部及其論書

第三章 說一切有部及其論書

第一節 一切有與說一切有部

第一項 一切有的定義

說一切有部,是從上座部中流出的大部派,對印度佛教及中國佛教,關係最為重大。說一切有部的論書與論師,為本書研究的主題。說一切有部,是從說「一切有」sarvāsti得名的。「說一切有」,特別以所說的一切有為部名,到底「一切有」是什麼意義?依世親(Vasubandhu)的解說,應依佛說而立論,如『俱舍論』卷二〇(大正二九‧一〇六上)說:

「梵志當知:一切有者,唯十二處」。

所引的契經,是出於『雜阿含經』(1)的。『雜阿含經』卷八,廣說一切──「一切無常」,例說「一切苦」……「一切熾然」等。經中所說的一切,就是眼、色、眼識、眼觸因緣所生受,(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所生受(2)。這是以有情自體──六根為六內處,所取的色等六境為六外處(綜合就是十二處)。由此根境相關而起六識,六觸,六受。由此執著而流轉生死,或於此不取著而得解脫。這是一切,現實的一切。佛法的知,斷,修,證,都不外乎此。又『雜阿含經』中,佛為生聞Jātiśroṇa婆羅門,說「一切」、「一切有」、「一切法」──三經,與『俱舍論』所引相近,如『雜阿含經』卷一三(大正二‧九一上──中)說: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之),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己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一切有」、「一切法」的經說,文句全同(3)。所以,佛說「一切」、「一切有」、「一切法」,只是現實的一切。十二處是一切,一切有的;離了十二處,就沒有什麼可知可說,可修可證的。那些離十二處而有所施設的──超經驗的,形而上的,在佛看來,那是戲論,是無關於實存的幻想,佛總是以「無記」去否定他。

然而,這樣的「一切」,「一切有」,是佛法的根本立場,也是一切部派所共同的。並不能依此經文,顯出「一切有」的特色。真能表示「一切有」說的,如『順正理論』卷五一(大正二九‧六二五下)引經說:

「過去未來色尚無常,何況現在?若能如是觀色無常,則諸多聞聖弟子眾,於過去色勤修厭捨,於未來色勤斷欣求,現在色中勤厭離滅」。

「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於過去色勤修厭捨;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於咼去色勤修厭捨。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於未來色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於未來色勤斷欣求」。

『順正理論』所引的經文,出於『雜阿含經』(4)。『相應部』「蘊相應」(5),也有同樣的經文,但沒有第二段──反證非有不可的文句。這就涉及了部派所傳文句不同的問題;漢譯『雜阿含經』,是與說一切有部所傳相合的。從契經來說,這是由於聖弟子的精勤修習──厭捨過去色,不求未來色,而確信過去未來是有的,為佛說的真義。

在『雜阿含經』裏,佛說的契經,碓乎流露「三世有」的意趣,如『經』卷二(大正二‧一三中)說:

「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異譯作勝與劣);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色陰」。

經中對於色、受、想、行、識,都以過去、未來、現在等,總攝為蘊。過去、未來、現在為一類,與內、外,麤、細,好、醜,遠、近,共為五大類。在這一敘列中,過去、未來與現在,平列而沒有任何區別的意味。這也是啟發「三世有」說的有力教證。這五類,實在是最古典的論門(論母),從不同分類去理解一切。『法集論』的論母,有內外,劣(中)勝,過去未來現在──三門。『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界品」,有內外,劣(中)勝,麤細(微),過去末來現在──四門。『品類足論』「辯攝等品」,也有遠近,劣(中)妙,過去未來現在──三門。阿毘達磨的主要論法,都可以上溯到佛陀的時代,這是一明顯的例子。

我以為,重於「三世有」的一切有說,根源於佛法的實踐性。佛告弟子:已觀,今觀,當觀;已斷,今斷,當斷──這類三世分別的文句,『阿含經』中是常見的。又如說:對於不善的,未生(未來)的要使他不起,已起(過去)的要使他斷除;善的,未生的要使他生起,已生的要使他增長廣大,這就是「四正勤」,離惡修善的精進。佛陀開示的修持法,無論是厭,是斷,是修,是觀,不如後代人師的直提「當下」,而是綿歷於三世的。對不善法來說,要三世盡斷,才不會再受過去不善的影響,引起未來的再生。從經文而來的一切有,三世有;三世是同樣的有(到底是怎樣的有,要等論師們來解說),與過去業不失的經說相合,加深了三世有的信仰。在佛教中,出現了「過未無而現在有」的思想,這才自稱「說一切有」,以表示自部的正義。以「三世有」為說一切有,這應該是初期的思想。在說一切有部初成立時,未必就論到無為法的有無。所以,有關部派間的論辯,阿毘達磨論師的解說,多是著重於三世有,作為說一切有部的特色。世親Vasubandhu的『俱舍論』卷二〇(大正二九‧一〇四中)說:

「以說三世皆定實有,故許是說一切有宗」。

但在說一切有部的發達中,成立三無為法是實有。針對無為非實有的經部譬喻師說,那就應如『順正理論』卷五一(大正二九‧六三〇下)說:

「信有如前所辯三世,及有真實三種無為,方可自稱說一切有」。

註解:

[註 18.001]此下,可參照『相應部』「六處相應」(南傳一五‧二五──四八)。

[註 18.002]『雜阿含經』卷八(大正二‧五〇上──中)。

[註 18.003]『雜阿含經』卷一三(大正二‧九一中)。

[註 18.004]『雜阿含經』卷三(大正二‧二〇上)。

[註 18.005]『相應部』「蘊相應」(南傳一四‧二九──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