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四節 妙音

第四節 妙音

第一項 傳說的事跡

四大論師之一的妙音,梵語瞿沙Ghoṣa。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說到妙音是睹貨羅Tukhāra大德,曾應闍提jāti長者的禮請,與世友Vasumitra同受長期的供養(1)。妙音為睹貨羅人,為西方系的阿毘達磨大論師。他的事跡,除傳說參加『毘婆沙論』的結集法會外,有治王子目疾一事,如『大唐西域記』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五上──中)說:

「菩提樹伽藍,有瞿沙大阿羅漢者,四辯無礙,三明具足。(無憂)王將盲子(拘那羅),陳告其事,惟願慈悲,令得復明。時彼羅漢受王請已,即於是日宣令國人:吾於後日,欲說妙理,人持一器,來此聽法,以承泣淚也。……說法既已,總收眾淚,置之金盤而自誓曰:……願以眾淚洗彼盲眼,眼復得明,明視如昔。發是語訖,持淚洗眼,眼遂復明」。

這就是阿育Aśoka王子拘那羅Kuṇāla失眼的故事。西晉譯的『阿育王傳』(2),梁譯的『阿育王經』(3),魏譯的『付法藏因緣傳』(4),都只說王子失眼,而沒有說治眼。苻秦譯的『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5),有治眼的傳說,但王子的師長,別有其人。治眼的方法,但依誓言,也沒有說法收淚等事。然妙音治眼的傳說,鳩摩羅什Kumārajīva譯的『大莊嚴經論』卷八(大正四‧二九七下),也有這樣的傳說:

「漢地王子,眼中生膜。……時竺叉尸羅國……有一比丘,名曰瞿沙,唯彼能治」。

說法收淚來治眼的傳說雖同,但漢地──應是西域一帶王子,而不是阿育王;是竺叉始羅Takṣaśīlā而不是摩竭陀Magadha;是眼中生膜,而不是失眼。『大莊嚴經論』的傳說,雖似乎離奇,但怛叉尸羅的醫學,確是聞名於印度的。所以,這是怛叉尸羅的治眼傳說,妙音也可能為兼通醫學及方術的大德。但這一治眼傳說,與阿育王子的失眼故事(也在怛叉尸羅)合化。因而治眼的故事,被移到摩竭陀去。妙音不可能為阿育王時代的大師;西方的大論師,說他在菩提樹伽藍,也不可信。

『印度佛教史』,說妙音與世友同時(6)。然從『大毘婆沙論』看來,妙音曾說到世友的『品類論』(7),提婆設摩Devaśarman的『識身論』(8),所以妙音的時代,應比世友遲得多。『出三藏記集』卷一二「薩婆多部記」(大正五五‧八九上──下)這樣說:【圖片

 ┌───────┐       ┌───────┐
 │舊 記 所 傳│       │齊 公 寺 傳│
 └───────┘       └───────┘
 八、婆須蜜(世友)       六、婆須蜜
 九、吉栗瑟那          七、吉栗瑟那
 十、脇             八、勒
 十一、馬鳴           九、馬鳴
 十二、鳩摩羅馱
 十三、韋羅
 十四、瞿沙           十、瞿沙
 十五、富樓那          十一、富樓那
 十六、後馬鳴

據此古代的傳說,瞿沙──妙音比世友遲得多,而是與脇Pārśva及馬鳴Aśvaghoṣa的時代相近。妙音的時代,應在西元一、二世紀間。

註解:

[註 51.001]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一〇四)。

[註 51.002]『阿育王傳』卷三(大正五〇‧一〇八上──一一〇中)。

[註 51.003]『阿育王經』卷四(大正五〇‧一四四上──一四七下)。

[註 51.004]『付法藏因緣傳』卷四(大正五〇‧三〇九上──下)。

[註 51.005]『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大正五〇‧一七二中──一七九中)。

[註 51.006]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一〇四)。

[註 51.007]『大毘婆沙論』卷五一(大正二七‧二六七上)。

[註 51.008]『大毘婆沙論』卷三五(大正二七‧一八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