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五節 四大論師的三世觀

第五節 四大論師的三世觀

第一項 總敘

從上面分別的論究,可以知道:大德法救Dharmatrāta與覺天Buddhadeva,是持經的譬喻師,世友Vasumitra與妙音Ghoṣa,為持論的阿毘達磨論師。法救代表了初期的經師傳承,到覺天的時代,面對阿毘達磨的隆盛,而取更極端的,反阿毘達磨的立場,卻不免多受阿毘達磨的影響。世友為『發智』學者,以健陀羅Gandhāra為中心,而闡揚阿毘達磨。對迦溼彌羅Kaśmīra來說,是西方大師,但論義都為後起的迦溼彌羅毘婆沙師所信用。妙音的論義,發揚了西方的特色,與東方迦溼彌羅論師的距離漸遠。時代先後不同的四位大師,所以被集合在一組,甚而誤傳為婆沙法會的「四大評家」,實由於『大毘婆沙論』的:「說一切有部,有四大論師,各別建立三世有異」一文而來。同時,這四位論師的論義,確為說一切有部中最有力的論師。

說到「一切有」,本義是以「三世實有」得名的。在上座部中,針對現在有而過未無的「分別說」系,自稱「說一切有」而成為別部。說到三世有,先應了解:如約相續流轉的假有說,是從過去到現在,又從現在到未來的:這是一般的三世說。現在所要說的,約一一法自性──實有說。例如一念貪,剎那生起,現有作用,這是現在。這一念貪,在未生起以前呢?剎那滅了以後呢?說一切有部的見地,在未生起以前,已經存在,名為未來有。剎那滅去,還是存在的,名為過去有。有為法在時間形式的活動中,是從未來來現在,又從現在入過去的。雖有未來、現在、過去──三世的別異,而法體是恆有的,而且是體性一如的。這就是三世有──一切有說。然而,如法體沒有別異,那又怎麼會分別為未來法,現在法,過去法呢?對於這一問題,說一切有部中,有四大論師,各提出安立三世差別的理論。『大毘婆沙論』總集四家的理論,加以抉擇,以世友說為正義。現在依『大毘婆沙論』卷七七(大正二七‧三九六上──中),敘四家的意見如下:

「說一切有部,有四大論師,各別建立三世有異,謂尊者法救說類有異,尊者妙音說相有異,尊者世友說位有異,尊者覺天說待有異」。

「說類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類有異,非體有異。如破金器等作餘物時,形雖有異而顯色無異。又如乳等變成酪等時,捨味勢等,非捨顯色。如是諸法,從未來世至現在世時,雖捨未來類,得現在類,而彼法體無得無捨。復從現在世至過去世時,雖捨現在類,得過去類,而彼法體亦無得無捨」。

「說相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相有異,非體有異。一一世法有三世相,一相正合,二相非離。如人正染一女色時,於餘女色不名離染。如是諸法,住過去世時,正與過去相合,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住未來世時,正與未來相合,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住現在世時,正與現在相合,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

「說位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歷位有異,而籌體無異。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名而體無別。此師所立,體無雜亂,以依作用立三世別。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世,正有作用名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

「說待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前後相待,立名有異。如一女人,待母名女,待女名母;體雖無別,由待有異,得女、母名。如是諸法,待後名過去,待前名未來,俱待名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