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九章 上座別系分別論者

第九章 上座別系分別論者

第一節 大毘婆沙論的分別論者

第一項 分別論者與分別說部

『大毘婆沙論』,引有「分別論者」,「分別論師」,共有五六十則:這是當時的一大學系,為毘婆沙論所致力評破的對象。在說一切有部的宗派異義集──『異部宗輪論』裏,雖廣說根本二部及十八部執,卻沒有說到分別論者。所以依『異部宗論論』為依據的中國學者,對分別論者的部派問題,不免引起了困擾──這到底是什麼部派呢?

『大毘婆沙論』說:「分別說部建立貪欲、瞋恚、邪見,是業自性」(1)。分別說部就是分別論者,如『順正理論』所說:「分別論者,唯許有現,有過去世未與果業」(2);在『俱舍論』中,就稱之為「分別說部」(3)。在真諦Paramârtha的『部執異論』,有分別說部,為『異部宗輪論』說假部的異譯。因此,有以為分別說部或分別論者,就是說假部,但這是錯誤的。我們知道,奘譯的說假部,真諦確是譯為分別說部的,梵語為Prajñaptivādin。鳩摩羅什Kumārajīva譯為施設部。施設,就是假,也可譯為分別;如『施設論』的「世間施設品」,鳩摩羅什也曾譯為「分別世處分」(4)。這雖可以譯為分別說部,但『大毘婆沙論』的分別說部,分別論者,梵語為Vibhajyavādin(毘婆闍婆提)。這二者,漢譯雖偶然相同,而梵語全異,所以不應以說假部為分別論者。

分別論者,玄奘門下,把他作為不正分別的通稱,如『俱舍論(普光)記』卷二〇(大正四一‧三一〇中)說:

「說非盡理,半是半非,更須分別,故名分別說部」。

『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大正四三‧三〇七上)說:

「諸邪分別,皆名毘婆闍婆提」。

這種廣義的解說,『大毘婆沙論』也是有的,如『論』卷九(大正二七‧四三上)說:

「問:此中誰問誰答,誰難誰通?答:分別論者問,應理論者答;分別論者難,應理論者通」。

說一切有部毘婆沙論,自稱應理論者(育多婆提);凡與應理論者問答的,一概指為分別論者。但這到底是引申的,廣義的用法,不是分別論者──毘婆闍婆提的本義。因為『大毘婆沙論』所引的分別論者,是別有所指的。『大毘婆沙論』列舉異說時,並不泛稱分別論者;分別論者與別部、異師並列,有時還與其他部派合說。合說的有三,如:

Ⅰ「犢子部分別論者,欲令音聲是異熟果」(5)

Ⅱ「譬喻者分別論師,執無想定細心不滅」(6)

「譬喻者分別論師,執滅盡定細心不滅」(7)

「有執世與行異,如譬喻者分別論師」(8)

Ⅲ「分別論者及大眾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9)

從這三例來看,「分別論者及大眾部」,顯然為各別的學派。犢子、譬喻師與分別論者合說,也只是某一論義的相合而已。分別論者與譬喻師不同,『順正理論』也每為分別的敘說(10)。而犢子與分別論者不同,『順正理論』卷四五(大正二九‧五九九中),有明確的說明:

「且分別論,執隨眠體是不相應,可少有用,彼宗非撥過去未來,勿煩惱生無有因故。然犢子部信有去來,執有隨眠非相應法,如是所執極為無用」。

分別論者──毘婆闍婆提的本義,別有所指,到底是什麼學派?先從漢譯論典所傳,明確可見的來說,有兩部。1.分別論者是銅鍱部,如說:

「赤銅鍱部經中,建立有分識名」(11)

「上座部立名有分識」(12)

「上座部中,以『有分』聲,亦說此識。……如是等分別說部,亦說此識名有分識」(13)

「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說此名有分識」(14)

赤銅鍱為錫蘭Siṃhala的某一地名,也就以此泛稱錫蘭全島。赤銅鍱部,就是現在流行於錫蘭,又分流東南亞各國的佛教──南傳佛教。「有分識」的特殊教義,是銅鍱部,也是上座部,分別說部。這三個名字,含義並不相。但錫蘭──銅鍱部者,確是自稱為上座、分別說的。『成唯識論』的揉合者,似乎誤以此為兩派的共同教義,所以說「俱密說此名有分識」。

2.分別論者是飲光部,如說:

「有執諸異熟因,果若未熟,其體恆有;彼果熟已,其體便壞,如飲光部」(15)

「分別論者,唯說有現,及過去世未與果業」(16)

唯有現在(現在世法是有的,未來法是沒有的,過去法一分是有),及過去世未與果業,這是飲光部特有的教義,為各部論典所一致傳說的;也就是分別論者。

再從西藏所傳的來說:清辯Bhavya所著的『異部精釋』Nikāyabhedavibhaṅga關於異部分裂的敘述中,大眾部及正量部的傳說,都說到分別說部。正量部的傳說是:從說一切有部,分出分別說部;分別說又分出四部。大眾部傳說:分別說部為(加上座及大眾)三大部之一;分別說又分為四部(17)。傳說雖有多少出入,但一致說到分別說部,為四部的本部。四部是:化地部,迦葉部,法藏部,銅鍱部。

依據這一傳說,回顧漢譯舊傳,稱赤銅鍱部與飲光部(迦葉的義譯)為分別論者──分別說部,是完全正確的。古有此一大部,自從四部分化以後,已不再存在;這四部都可以自稱或被稱為分別說部的。在這裏,我想先作論斷,再為證明。『大毘婆沙論』所引的分別論者──分別說部,就是正量與大眾部所傳的分別說部系,但與赤銅鍱部無關。西元前後,錫蘭的佛教很複雜,與現在的情形不同。那時的赤銅鍱部,對印度本土,尤其是西北印度的佛教,關係與影響,可說等於零。所以『異部宗輪論』,沒有赤銅鍱部的地位。『大毘婆沙論』的編集者──毘婆沙師,也沒有理會到他。『大毘婆沙論』的分別論者,是泛稱分別說部的大陸學派,在罽賓Kaśmīra區流行的化地、法藏、飲光部,尤以化地部為主流。

註解:

[註 76.001]『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三(大正二七‧五八七上)。

[註 76.002]『順正理論』卷五一(大正二九‧六三〇下)。

[註 76.003]『俱舍論』卷二〇(大正二九‧一〇四中)。

[註 76.004]『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七〇上)。

[註 76.005]『大毘婆沙論』卷一一八(大正二七‧六一二下)。

[註 76.006]『大毘婆沙論』卷一五一(大正二七‧七七二下)。

[註 76.007]『大毘婆沙論』卷一五二(大正二七‧七七四上)。

[註 76.008]『大毘婆沙論』卷七六(大正二七‧三九三上)。

[註 76.009]『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三(大正二七‧八七一下)。

[註 76.010]『順正理論』卷四五(大正二九‧五九八下)等。

[註 76.011]『大乘成業論』(大正三一‧七八五上)。

[註 76.012]『攝大乘論釋』卷二(大正三一‧一六〇下)。

[註 76.013]『攝大乘論(無性)釋』卷二(大正三一‧三八六中)。

[註 76.014]『成唯識論』卷三(大正三一‧一五上)。

[註 76.015]『大毘婆沙論』卷一九(大正二七‧九六中)等。

[註 76.016]『順正理論』卷五一(大正二九‧六三〇下)。

[註 76.017]見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三七六──三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