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二節 阿毘曇甘露味論

第二節 阿毘曇甘露味論

第一項 全論的組織內容

『阿毘曇心論』,一般以為是這一系列論書的開始。我在『印度之佛教』,早就指出:『阿毘曇甘露味論』,實為『阿毘曇心論』的藍本(1)。現在這先從『甘露味論』說起。

『甘露味論』(或沒有論字,或稱為經),二卷,十六品,末署:「得道聖人瞿沙造」。譯文簡潔明白,為舊譯中難得的譯品。僧祐的『出三藏記集』,知道這部論的名字,卻沒有見到論本(2)。『歷代三寶紀』,姑且附於「魏吳錄」(3)。所以現本題「曹魏代失譯人名」,其實是沒有文記可證明的。如從使用的譯語來說,可能為苻秦時代的譯品。

『發智』與『大毘婆沙論』的精思密察,使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正宗;在部派的論義中,放射了萬丈光芒!可是,也就為說一切有部,帶來了困擾。過分繁瑣而不易把握精要;過分雜亂而沒有統貫與次第;偏於分別,失去了佛法的引導實踐精神。所以,精嚴的論義,雖然造成了少數大論師的崇高威望,而對一般初學者來說,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實在難學!『甘露味論』的撰述,可說就是從精要、組織、實踐的方針,而予以補救,成為阿毘達磨的入門書。

『甘露味論』十六品,品名與次第,雖還有不少可商榷的,還不能完全彌補阿毘達磨的缺點,但大體來說,極為成功,不但開展了組織的,精要的新趨向,而且出發於實踐的立場,為一說理與勸行的綜合作品。可惜後來者,不能繼承這一精神,使他得到更高的發展。全論的組織次第,應這樣去理解。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生天法,這是修學佛法,而共一般的基本善行。「得財富,得生天,得解脫」(4),為學佛的目標。因此,首立「布施持戒品」。離惡趣而生人天,離三界而得解脫;三界眾生的情況是怎麼的?三界有五趣的分布;五趣有壽命的延促:立「界道品」。眾生的樂著生死而不離(四識住),延續而得住(四食),生育情形(四生),死生過程(四有):立「住食生(有)品」。這兩品,是對於眾生世間的說明,認識自己現在所處的地位。在『俱舍論』中,這就是「世間品」的內容。這樣的眾生世間,由何而來?「雜心中,緣雜垢,起雜行,雜行中受雜報」(5)。雜報的世間,由於眾生的行業,立「業品」。上來為世間業果的分別,富有道德的,宗教的意味。進一步,從眾生世間而深入到五陰(法)世間,從假名的世間業果,探求到實相的諸法體用。先從雜染的有漏法,說到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立「陰持入品」。次說一切法的力用:1.有為的依待用,如四相相為,二行(相應行、不相應行)俱起,因緣相生。2.心法的相應用。與上總立「行品」。3.眾生的緣起用:有支的相續緣,六種的和合緣,立「因緣種品」。4.染淨的增上用:略說為三毒與三淨,廣說就是二十二根,立「淨根品」。這四類,都在說明諸法相關的力用。依上說,生死所由的雜染根本,是結使,立「結使禪智品」。品名不大恰當。這一品的內容是:一、明結使,二、明結使應斷。應斷中,明二道斷結,九種斷智,二事斷結,三時善修。這是扼要的說明結使的應斷,與如何修行,為引起下文張本。從「界道品」到此,說明了佛法中應知應斷的內容。這應該從事修行斷惑的實踐了。一、所經歷的位次,從凡入聖而到無學的進修歷程,立「三十七無漏人品」。二、所修的道:1.智,立「智品」。2.定,先明泛通一般的修定次第,次說專屬佛法的趣道斷結。大概的說,這就是「定品」與「雜定品」。但「定品」的末了,修三觀(不淨、數息、種),依九地,念十想,已是趣道斷結的引論了。3.覺支,總論戒定慧的修道項目,立「三十七品」。從「三十七無漏人品」到此,是佛法所應修證的。綜合前文,表示了阿毘達磨的完整體系。下面,還有「四諦品」與「雜品」。「四諦品」已非常雜碎,但可以說:在「雜攝餘義」以前,有總攝佛法的四諦法門。所以,觀四諦,得四信,修四事,依四行,可作為阿毘達磨的結論。四通行以下,可歸入散攝論義的雜品。本論的組織內容,大科如下:圖片

 略示道基……………………………………………………………………布 施 持 戒 品
                ┌─世 間…………………………界道品住食生品
           ┌─業 果┤
           │    └─行 業…………………………業     品
           │    ┌─自 性…………………………陰 持 入 品
     ┌─應知應斷┤ 體 用┤    ┌─有為依待┐
     │     │    │    │     ├………行     品
     │     │    │    │ 心法相應┘
     │     │    └─作 用┤
     │     │         │ 眾生緣起…………因 緣 種 品
     │     │         └─染淨增上…………淨  根  品
 分別法義┤     └─縛 解………………………………………結 使 禪 智 品
     │     ┌─行 位………………………………………三十七無漏人品
     └─應修應證┤    ┌─智 慧…………………………智     品
           │    │    ┌─修定次第…………定     品
           └─行 法┤ 禪 定┤     ┌……┘
                │    └─趣道斷結…………雜  定  品
                └─覺 支…………………………三 十 七 品

 結示宗要……………………………………………………………………四  諦  品
 散攝餘義……………………………………………………………………雜     品

註解:

[註 87.001]拙作『印度之佛教』(一〇〇)。

[註 87.002]『出三藏記集』卷四(大正五五‧三二中)。

[註 87.003]『歷代三寶紀』卷五(大正四九‧六〇中)。

[註 87.004]『甘露味論』卷上(大正二八‧九六六中)。

[註 87.005]『甘露味論』卷上(大正二八‧九六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