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二項 經部譬喻師的根本教義

第二項 經部譬喻師的根本教義

經部譬喻師的根本思想,是種子熏習說。怎樣從說一切有而演化為種習思想呢?說一切有部立義,以為一切法體,是恆住自性的,約作用的起滅,說有為法有三世的類別。三世,依作用而成立。依據這一見地,解說造業受果,繫縛解脫。從說一切有部而分出的說轉部,顯然是現在實有論者,一切是現前的實在。三世遷流,只是現前的法體,或起用,或用息,或未起用而已。所以,『大毘婆沙論』說:有執──「一根本蘊,二作用蘊,前蘊是常,後蘊無常」;這不外乎說一切有部,法體與作用說的變形(1)。但這麼一來,根本蘊常住現在而是無為,與說一切有部的──一切有為法剎那生滅說相違。這是形而上的實在論,近於從本體起現象的見解,可能為一分玄學家所欣賞的。但在緣起為本的佛法,特別是聲聞法中,是不易為人贊同的。持經的譬喻師,承受了過未無體說。三世有者所說的過去有與未來有,轉化為存在於現在的內在。現在是不斷相續的剎那現實;在這剎那現實的底裏,存有前因所起,能生自果的功能。經部譬喻師的功能性,等於說轉部的根本(一味)蘊,但是無常的。說轉部以法體常住為本,現起的為相用;體與用的關係,是本體與現象。經部譬喻師,以剎那的當前現實為本,以功能性為用,與說轉部恰好相反。現行與功能的關係,如質與能。所以,現行與功能相轉化,成為徹底的無常論。經部譬喻師的思想,與大乘瑜伽論者,見解是非常類似的。

種子熏習,是非常卓越的見地;這一思想,是從造業感果說來的。依現有的論書,最早見於『中論』卷三(大正三〇‧二二上)說:

「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生,從是而有果,離心無相續。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中論所說,顯然是經部譬喻師的業種說。雖然『中論』頌沒有說明是什麼部派,而漢譯『般若燈論釋』,還說是「阿毘曇說」(不知『般若燈論』西藏本怎樣說),但決非說一切有部論義。據『俱舍論』、『順正理論』所說,可斷定為經部師說。以種子為比喻,『阿含經』也有說到。但如『中論』的業種相續生果說,『大毘婆沙論』也還沒有說到。所以這一思想,推定為成立於『大毘婆沙論』集成以後,龍樹Nāgārjuna──『中論』的作者以前。西元二、三世紀間,恰好是鳩摩羅陀Kumāralāta在世的時代。

從業生果,時間上是有距離的。一切法是剎那滅的,滅入過去,過去既是非實有的,那怎麼會感生未來的果報?經部譬喻師,從如種生果的譬喻中,悟出了相續展轉傳生的道理。如種生果的譬喻,是這樣:種 子────────────業根芽等相續──────────心心相續果──────────────愛非愛果

業,雖然剎那的過去了,過去非實,但確有感果的功能。這種感果的功能,雖微細難見,而一定是有的。經部譬喻師以為:業在起而即滅的剎那間,熏成感果的功能,在後念不斷的相續中,含有生果的功能性。這如果種壞了,而在芽莖等相續中,內含有生果的功能一樣。生果的功能,在不斷相續中傳生(與遺傳的意義相近)下去;等到因緣成熟了,就從功能而生起愛非愛的異熟果。業雖過去了,而曾受生果功能的相續,雖不息的生滅,卻從來沒有中斷,所以能成為造業與感報間的連繫。功能微細難見,而所依相續,是剎那生滅而不斷的,可以現見的。這一思想,『順正理論』所引的經部說,論理更為嚴密,如『順正理論』說:

「故彼宗說:如外種果,感赴理成,如是應知業果感赴。謂如外種,由遇別緣,為親傳因,感果已滅。由此後位,遂起根芽莖枝葉等諸相異法,體雖不住而相續轉。於最後位,復遇別緣,方能為因生於自果。如是諸業,於相續中,為親傳因,感果已滅。由此於後自相續中,有分位別異相法起,體雖不住而相續轉。於最後位,復遇別緣,方能為因生於自果。……如是諸業,亦非親為因,令自果生,然由展轉力」(2)。「非經部師作如是說,即過去業能生當果,然業為先,所引相續轉變差別,令當果生,譬如世間種生當果。謂如從種有當果生,非當果生從已壞種,非種無間有當果生。然種為先,所引相續轉變差別,能生當果。謂初從種,次有芽生,葉乃至花,後後續起,從花次第方有果生。而言果生從於種者,由種所引,展轉傳來,花中功能生於果故。若花無種所引功能,應不能生如是類果。如是從業有當果生,非當果生從已壞業,非業無間有當果生。然業為先,所引相續轉變差別,能生當果。業相續者,謂業為先,後後剎那心相續起。即此相續,後後剎那異異而生,名為轉變。即此轉變,於最後時,有勝功能無間生果;異餘轉變,故名差別」(3)

譬喻師的業功能說,重要在「相續」。剎那現在的相續不斷,為業功能所依。相續的生滅滅生,不斷相續;功能也就不斷的傳生。這樣的相續轉變,到引發殊勝的功能,那時就感得果報了。以剎那的相續為現實,不斷的新熏,不斷的感果。這是徹底的新熏說,業感說,達到一切從業感生的結論,否認有異熟生以外的等流長養性,如『順正理論』卷五(大正二九‧三五九上)說:

「上座此中,依十二處,立一切種皆異熟生」。

經部譬喻師的徹底業感說,一切立足於相續轉變差別的熏習種子說。依此,解說無表業(4),隨眠(5),成就不成就(6)等。流轉與還滅的說明,都依此為基石,這就達到了與說一切有部,截然對立的地位。

註解:

[註 100.001]本書本章第一節第一項。

[註 100.002]『順正理論』卷三四(大正二九‧五三五上)。

[註 100.003]『順正理論』卷五一(大正二九‧六二九中)。

[註 100.004]『俱舍論』卷一三(大正二九‧六九中──下)。『順正理論』卷三五(大正二九‧五四一下)。

[註 100.005]『俱舍論』卷一九(大正二九‧九九上)。

[註 100.006]『俱舍論』卷四(大正二九‧二二下)。『順正理論』卷一二(大正二九‧三九七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