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六節 婆藪跋摩的四諦論

第六節 婆藪跋摩的四諦論

第一項 旃延論與佛陀蜜論

『四諦論』四卷,六品,是陳真諦Paramârtha所翻譯。據『大唐內典錄』,真諦還有『四諦論疏』三卷,可惜早已佚失。論主名婆藪跋摩Vasuvarman,譯義為「世胄」,事跡無可考。

『四諦論』,不屬於阿毘達磨,也與『成實論』那樣的,以四諦為綱來廣論佛法不同。嚴格的說,這應屬於釋經論,是依『雜阿含經』的「轉法輪經」(1),予以論列,貫通有關的一切法義。婆藪跋摩的造論,是有所稟承的,如『論』初(大正三二‧三七五上)說:

「大聖旃延論,言略義深廣。大德佛陀蜜,廣說言及義,有次第莊嚴。廣略義相稱,名理互相攝。我見兩論已,今則捨廣略,故造中量論」。

婆藪跋摩,不是說一切有部的學者。在所造的『四諦論』中,根本沒有理會『發智論』。所以「言略義深廣」的「大聖旃延論」,不可能看作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的『發智論』。這應是佛弟子摩訶迦旃延Mahākātyāyana,所以稱為「大聖」。本論所引證的,有『藏論』,起初以為是『俱舍論』的義譯。但比對文義,都是『俱舍論』所沒有的,所以想起了大迦旃延所造的『蜫勒』,蜫勒正是篋藏的意思。序標「大聖旃延論」,內引『藏論』共九則;言略而義深的『藏論』,是本論稟承的一部分。

大德佛陀蜜Buddhamitra,造有文義很廣的論。「次第莊嚴」,這是有組織的作品。本論曾明引佛陀蜜說一則,這也是本論稟承的一部分。在論主看來,這兩部論,是「廣略義相稱,名理互相攝」,也就是可以融攝貫通的。只是略的太略,廣的太廣了,所以造這部中量的『四諦論』。『四諦論』譯為四卷,約一千餘頌。那廣的當然不止這一數目;迦旃延的略論──『藏論』,應簡略得多。這與龍樹Nāgārjuna所傳的『蜫勒』,「略說三十二萬言」(2),不是不合嗎?大迦旃延的『藏論』,內容應是遍涉一切佛法的;「言略義深廣」,是『藏論』有關四諦的一章而已,這是我的解說。

『四諦論』是真諦所譯的,說到大德佛陀蜜。在真諦所傳的『婆藪槃豆法師傳』,也說到佛陀蜜,這是值得注意的。『傳』(大正五〇‧一八九下──一九〇上)說:

「外道曰:…………我今欲與釋迦弟子決判勝負。……時摩㝹羅他法師,婆藪槃豆法師,悉往餘國不在。……惟有婆藪槃豆師,佛陀蜜多羅法師在。佛陀蜜多羅,譯為覺親。此法師本雖大解,年已老邁。……法師即立無常義云: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滅。何以故?後不見故。……法師即墮負。……婆藪槃豆法師後還,聞如此事,歎恨憤結,不得值之。遣人往頻闍訶山,覓此外道,欲折伏其佷慢,以雪師之恥辱」。

據傳說,佛陀蜜多羅是婆藪槃豆(Vasubandhu世親)的師長,是大法師。晚年,曾因與數論師辯論而受到恥辱。『成唯識論述記』,以為「此非世親之師,世親認以為師」(3)。總之,這是世親的前輩,對世親的思想,可能曾有所啟發。從本論的思想而推論,本論所稟承的佛陀蜜的廣論,也是經部師義。

佛陀蜜多羅,是世親同時的前輩。婆藪跋摩的『四諦論』,就引有『俱舍論』的長行;而眾賢Saṃghabhadra所造的『順正理論』,說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異釋,『俱舍論記』說是「經部異師世曹」(4)。如世曹而確為世胄的誤寫,那末婆藪跋摩,是世親、眾賢同時的經部大德了。

註解:

[註 109.001]安世高譯『佛說轉法輪經』的正說四諦段(大正二‧五〇三中),與巴利『相應部』「諦相應」、「轉法輪品」、「如來所說(一)」相同(南傳卷一六下三四〇)。

[註 109.002]『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七〇中)。

[註 109.003]『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大正四三‧三七九中)。

[註 109.004]『俱舍論記』卷九(大正四一‧一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