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三節 大乘瑜伽師

第三節 大乘瑜伽師

第一項 瑜伽綱目與頡隸伐多

西元四世紀,罽賓的瑜伽師,緊隨經部譬喻師而獨立發展。這是本著瑜伽師的修證,綜合說一切有系──阿毘達磨論師,經部譬喻師的理論,應時機而直通大乘的。這一學系的開展,繼承經部的過未無體說,細心持種說,境界不實說,而導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對於佛教思想,有卓越的貢獻。這是大乘瑜伽,不在本文──以部派佛教論部為研究的範圍內。但從罽賓瑜伽師的次第開展,附帶的說到傳說中的師承。

大乘瑜伽學,為瑜伽師以瑜伽行為中心,攝持境相與果德而綜合成就的。根本論典,名『瑜伽師地論』(本事分)。分十七地,所以或稱『十七地論』。這當然是大乘論,但除「菩薩地」──十七地的一地外,都是共聲聞的;主要為北方說一切有系,論師、經師、瑜伽師的勝義結晶。『瑜伽師地論』的核心──瑜伽行,是依頡隸伐多Revata所傳的瑜伽行為本,而整理為大乘瑜伽的。如『瑜伽師地論』卷二六(大正三〇‧四二七下──四二八中)說:

「曾聞長老頡隸伐多問世尊言:大德!諸有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為何所緣安住其心?云何於緣安住其心?齊何名為心善安住?佛告長老頡隸伐多……諸有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或樂淨行,或樂善巧,或樂令心解脫諸漏: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能於其中不捨靜慮」(下更分別解說)。

傳說佛為頡隸伐多所說的瑜伽,從所修的法門來說,不外三類:一、「淨行所緣」,是隨煩惱特重而施以淨治的,就是「五停心」。貪行的,以「不淨」淨治其心;瞋行的,以「慈愍」治;是癡行的,以「緣性緣起」治;慢行的,以「界差別」治;尋思行的,以「安那般那念」淨治其心。二、「善巧所緣」,是治於法愚蒙而迷謬的,就是五善巧。如愚法自相而執我的,修蘊善巧;愚於因的,修界善巧;愚於緣的,修處善巧;愚於無常苦空無我的,修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三、「淨惑所緣」,有二:以世間道而淨惑的,修六行觀──苦麤障靜妙離;以出世道而究竟淨惑的,修四諦觀。這是修法的大綱,要適合──稱機而修的,所以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在修行中,於上所說的所緣,能勝解現前,止觀明寂,名為「於相似緣安住其心」。進修到於所緣,能如實的無倒了知,名「於緣無倒安住其心」。進而修到有所證得(世間靜慮,出世解脫),名「能於其中不捨靜慮」。從稱緣修學,到勝解相似,如實了知、證得,而修法不外乎前三類。這純粹是聲聞瑜伽行的綱要。

怎麼會成為大乘瑜伽行呢?以頡隸伐多所傳的為基礎,進而安立為四種所緣境事,如『瑜伽師地論』卷二六(大正三〇‧四二七上)說:

「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

四種所緣境事的後三種,就是頡隸伐多所傳的三類。大乘瑜伽者,在這上面,總立遍滿所緣境事。遍滿所緣境事的內容,分四:一、有分別影像,是觀修。二、無分別影像,是止修。三、事邊際性,是盡所有性(事),如所有性。如所有性,含攝四諦如,法無我如,唯識性如。四、所作成辦,是修止觀,通達事理而成就的,可攝得世間道果,出世間──聲聞、辟支、佛菩薩道果。這樣,在同於聲聞瑜伽的規模下,成為大乘瑜伽的綱目。

頡隸伐多傳說的瑜伽綱目,『瑜伽師地論』說「曾聞」,可見這是傳說如此,而並沒有契經可證的。頡隸伐多,或譯離婆多,離越,離曰等。依漢譯經律,頡隸伐多有二位,如『增一阿含經』卷三(大正二‧五五七中──下)說:

「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

「樹下坐禪,意不移轉,所謂狐疑離曰比丘是」。

禪頡隸伐多,見於『中阿含經』「發起牛角林經」,佛讚他「常樂坐禪」。又見於『增一阿含經』「六重品」。疑頡隸伐多,見於毘奈耶,是於衣食等非常拘謹而多疑的大德。南傳小有不同,這裏不必多說。總之,有一位以坐禪著名的頡隸伐多。

在傳說中,頡隸伐多與罽賓有關。一、罽賓有頡隸伐多山:如『大智度論』卷九(大正二五‧一二六下)說:

「佛有時暫飛至罽賓隸跋陀仙人山上,住虛空中,降此仙人」。

山名隸跋陀,從隸跋陀仙人得名。降伏隸跋陀仙人,『阿育王傳』作「於罽賓國化梵志師」(1)。這位仙人或梵志師,梁譯『阿育王經』作「陶師」(2)。『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九(大正二四‧四〇下)說:

「世尊到乃理逸多城,於此城中,有一陶師……世尊降化陶師」。

乃理逸多的乃,是「及」字的訛脫。所以雖有降伏仙人或陶師的異說,而隸跋多山或及理逸多城,都是同一的罽賓地名。二、隸跋陀山有隸跋陀寺:如『大智度論』卷九(大正二五‧一二六下)說:

「此(隸跋陀)山下有離越寺。離越,應云隸跋陀也」。

這所隸跋陀寺,是罽賓有名的寺院,如『阿育王傳』卷一(大正五〇‧一〇五上)說:

「居住罽賓:晝夜無畏,摩訶婆那,離越諸聖」。

晝夜無畏,是闇林。摩訶婆那,是大林。離越,是離越寺。這都是罽賓的大寺,賢聖所住的大寺。離越寺,據梵本鳩那羅譬喻,在大林附近。大林在印度河右岸,今阿多克Attock城以北。『大莊嚴經論』,也有罽賓夫婦,「於離越寺供養僧眾」的記錄(3)。三、罽賓有隸跋陀阿羅漢:如『雜寶藏經』,說「昔罽賓國有離越阿羅漢,山中坐禪」,曾受誹謗而被禁獄中(4)。『舊雜譬喻經』,也有人「為離越作小居處」(5)。在這些傳說中,知道罽賓有頡隸伐多寺;傳說佛曾在這頡隸伐多山化仙人。這是罽賓的有名大寺,因而有離跋陀阿羅漢的傳說。與佛弟子坐禪第一的頡隸伐多,傳說上可能結合。所以,罽賓瑜伽師所傳,頡隸伐多所傳的瑜伽行,不妨解說為隸跋多寺所傳的禪觀。

註解:

[註 117.001]『阿育王傳』卷一(大正五〇‧一〇二中)。

[註 117.002]『阿育王經』卷二(大正五〇‧一三五中)。

[註 117.003]『大莊嚴經論』卷一五(大正四‧三四二上)。

[註 117.004]『雜寶藏經』卷二(大正四‧四五七中)。

[註 117.005]『舊雜譬喻經』卷上(大正四‧五一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