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三章 阿毘達磨論義的大論辯

第十三章 阿毘達磨論義的大論辯

第一節 世親及其論書

第一項 世親及其師承

西元四、五世紀間,說一切有系,激起了法海的壯闊波瀾,那是以世親Vasubandhu的『阿毘達磨俱舍論』為中心的。世親造『俱舍論』,又造『無我論』、『成業論』等;經精密的思辨,而綜合上座部發展以來的精義。反之,眾賢Saṃghabhadra以『俱舍論』為對象,維護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宗,徹底評破源出一切有部,而分別說部化的經部,造『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又略出該論的精要,改寫為『阿毘達磨顯宗論』。法義的大論辯,也就是法義的大完成。師承上座傳統,折衷上座諸派而歸於正理的,是『俱舍論』。專宗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宗的,是『順正理論』。

在印度佛教史中,世親雖不是具有創發性的智者,如龍樹Nāgārjuna、無著Asaṅga那樣;而多方面的,精審而又富於綜合性的智者,世親是一位僅有的大師,少有人能與他並美的!世親中年以後,致力於大乘的弘揚,這裏不能加以論列。關於聲聞部派的論義,略為研討如下。

世親是健馱羅Gandhāra富婁沙富羅Puruṣapura城人,這是大月氏的王都,北方的佛教中心,世親從說一切有部出家,通十八部義(1)。傳說中的世親師承,有三說:

Ⅰ佛陀蜜多為世親師;世親與摩㝹羅他(心願)同時(2)

Ⅱ末那曷刺他(如意)為世親的親教師(3)

Ⅲ闍夜多付法與婆修槃陀(世親),婆修槃陀付法與摩奴羅(如意)(4)

在這不同的異說中,首先引起了古世親與後世親的問題。有以為:『付法藏因緣傳』(Ⅰ說)所說的婆修槃陀,是摩奴羅Manoratha──如意以前的古世親。『大唐西域記』(Ⅱ說)所說,世親為如意的門人,這是造『俱舍論』的後世親。單依三項不同的傳說,原是不能論定古世親與後世親的。然『俱舍論』明十二緣起,對「有餘釋言」一段,『俱舍論(普光)記』卷九(大正四一‧一六七下)這樣說:

「此下敘異說。古世親解,是後世親祖師。即是雜心初卷子注中言和須槃豆,是說一切有 部中異師」。

西藏所傳『俱舍論稱友疏』,也在明十二緣起時,說「如意阿闍黎之和尚,世親阿闍黎說」(5)。這樣,世親為如意的和尚,與『付法藏因緣傳』所說相合。而如意為『俱舍論』主世親的和尚;古世親確為「祖師」。古世親與後世親,有師承的關係,應該是可以信任的。

從阿毘達磨的發展來說,世親的『俱舍論』,是屬於『阿毘曇心論』的系統。『阿毘曇心論』出世,注釋的很多,古世親──和須槃陀,有六千頌的廣釋(6)。古世親為「說一切有部異師」,有『阿毘曇心論』廣釋,沒有傳譯,不知思想的確實情況。但對世親的『俱舍論』來說,依『心論』為本,更為深廣嚴密的論究,不拘於毘婆沙正義,顯然有著共同的傾向,不能說沒有傳承的關係。

介於古世親、後世親之間的,是如意。玄奘門下,傳說為世親的親教師,與稱友Yaśomitra的『俱舍論釋』相合。『大唐西域記』卷二(大正五一‧八八〇下)說:

「健馱羅國……世親室南五十餘步,第二重閣,末笯曷刺他[唐言如意]論師,於此製毘婆沙論。論師於佛涅槃之後,一千年中利見也。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如意與世親一樣,也是在健馱羅王城宏化的。曾造『毘婆沙論』,沒有傳譯。毘婆沙是廣解,不一定與『大毘婆沙論』有關。如室利邏多Śrīrāta造經部『毘婆沙論』;塞建陀羅Skandhila造『眾事分毘婆沙論』等。既造毘婆沙,可見對於法義,曾有深廣的論著。大抵古世親、如意,都是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師;但是西方健馱羅系的,有自由思想,不滿毘婆沙師專斷的傳統。

佛陀蜜多羅Buddhamitra,是值得注意的論師。真諦Paramârtha『婆藪槃豆法師傳』(Ⅰ說),說佛陀蜜多羅是世親的師長,與外道論議而失敗。窺基也傳說與外道論議失敗事,雖沒有指名,但說:「此非世親之師,世親認以為師」(7)。佛陀蜜多羅為世親的前輩,是真諦與玄奘所共傳的。佛陀蜜多羅,當時在阿瑜闍國Ayodhyā,這是經部盛行;『瑜伽師地論』從這裡傳出;無著、世親來這裡弘化的地方。『四諦論』說:「大德佛陀蜜,廣說言及義」(8)。本書曾有論及:佛陀蜜多是一位經部師(9)。「廣說言及義」,佛陀蜜的廣論,對世親的思想,應有重要的影響,這才「世親認以為師」。譯傳中國的,有曇摩蜜多Dharmamitra(西元四三〇年前後)譯『五門禪經要用法』,題為「大禪師佛陀蜜多撰」。這是禪觀集,部分為鳩摩羅什Kumārajīva『思惟要略法』的編入。所說「五門」,也與譬喻系的瑜伽相合。說一切有部譬喻師,瑜伽師,經部,本來是非常接近的。這可能就是「世親認以為師」的佛陀蜜多羅。

依僅有的傳說,可以這樣說:世親繼承了古世親與如意,阿毘達磨的健馱羅學風,而佛陀蜜多羅,在經部的思想上,給予世親以重要的影響。

註解:

[註 120.001]『婆藪槃豆法師傳』(大正五〇‧一八八上──中)。

[註 120.002]『婆藪槃豆法師傳』(大正五〇‧一八九下──一九〇上)。

[註 120.003]『大唐西域記』卷二(大正五一‧八八〇下)。

[註 120.004]『付法藏因緣傳』卷六(大正五〇‧三二一中)。

[註 120.005] 木村泰賢『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所引(二九七注3)。

[註 120.006]『雜阿毘曇心論』卷一(大正二八‧八六九下)。

[註 120.007] 『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大正四三‧三七九中)。

[註 120.008]『四諦論』卷一(大正三二‧三七五上)。

[註 120.009]本書第十一章第六節第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