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四章 其餘論書略述

第十四章 其餘論書略述

第一節 阿毘達磨俱舍論的宏傳

世親Vasubandhu的『俱舍論』,雖受到眾賢Saṃghabhadra『順正理論』的彈斥,但阿毘達磨,或可說聲聞論義,以後全由『俱舍論』而延續宏傳。『俱舍論』對佛教界的影響,是值得特別重視的!『俱舍論』總攝了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的勝義;經部譬喻師的要義,也在與說一切有部的論辯中充分表達出來。『俱舍論』可說綜貫了說一切有部與經部。聲聞乘法,雖各部都有特色,而惟有這兩部,不但有深厚的哲理基礎,並有精密的論理。所以在一般人看來,『俱舍論』代表了這──三世有與現在有的兩派。這部論該括了兩派,所以說一切有部與經部的論書,反而不為人所重視(後來也沒有傳入西藏);而『俱舍論』卻成為大小、內外學眾的研究對象。『俱舍論』的價值,從後代研究的隆盛情形,也可以推想出來。

世親從小入大,對佛法的各方面,幾乎都有精深獨到的著述。門下有重阿毘達磨(『俱舍論』)的,或重因明的,或重律儀的,或重般若的,或重唯識的:真是龍象輩出,學有專長!『阿毘達磨俱舍論』,由世親門下的研習而宏傳下來,注疏不少。由於以『俱舍論』為重,所以對『順正理論』,都採取反駁的立場。『俱舍論』大行,『順正理論』也就相形見絀了!世親以後的『俱舍論釋』,依中國古代所傳而知的,有三部:

1.安慧『俱舍論實義疏』:這是燉煌發現本,編入『大正藏』一五六一號。共五卷,僅四千餘字。論初注說:「總有二萬八千偈」,可見是一部廣論;五卷本,不過摘述點滴而已。這部論,古代就有傳說,如『俱舍論(光)記』卷一(大正四一‧二二上)說:

「安慧菩薩俱舍釋中救云:眾賢論師不得世親阿闍黎意,輒彈等字。亂心、不亂心,此是散位一對;無心、有心,此是定位一對。亂心等,等取不亂心,散自相似。無心等,等取有心,定自相似。故此等字,通於兩處,顯頌善巧」。

據西藏所傳:安慧Sthiramati年七歲,就來世親座下作弟子。在世親門下,為精通大(『集論』)小(『俱舍論』)阿毘達磨,特重阿毘達磨的大師(1)。所作的『俱舍論釋』,西藏現存,名『俱舍論真實義釋』。梵本也已經發現。

2.德慧『隨相論』:陳真諦Paramârtha譯,『隨相論』一卷,德慧Guṇamati造。是『俱舍論』「智品」十六行相的義釋。『論』末說:「十六諦義,出隨相論釋」,可見『隨相論』是『俱舍論釋』的全稱,而真諦所譯的,僅為論中解十六行相的一部分。據西藏所傳:德慧是德光Guṇaprabha的弟子,造有『俱舍論』的註釋,與護法Dharmapāla的時代相當(2)。但據『成唯識論述記』,德慧是「安慧之師」(3)

3.世友『俱舍釋』:如『俱舍論(光)記』卷二(大正四一‧三七中)說:

「和須蜜俱舍釋中云:是室利邏多解。彼師意說:入定方有輕安,或是輕安風。正理(論)不破者,言中不違,故不破也」。

據西藏所傳:世友Vasumitra為『俱舍論』的大學者,造有『俱舍論釋』。受到北方摩訶釋迦婆羅王Mahāśākyabala的尊敬;與陳那Diṅnāga的弟子法稱Dharmakīrti同時(4),世友的『俱舍論釋』,漢藏都沒有傳譯。

除上三部外,西藏所譯而現存的,還有好幾部:1.世親弟子,被稱為因明泰斗的陳那,造有『阿毘達磨俱舍論心髓燈疏』(5)。2.稱友Yaśomitra有『阿毘達磨俱舍論釋』,稱友與戒賢Śīlabhadra同時(6);還有梵本存在。3.滿增Pūrṇavardhana造『阿毘達磨俱舍廣釋隨相論』。4.寂天Śāntideva造『阿毘達磨俱舍釋廣釋要用論』(7)。據西藏所傳:稱友屬於世友系;滿增屬於安慧系。值得注意的:漢譯的德慧釋,名『隨相論釋』;而滿增所造的,也名『廣釋隨相論』;而一向有德慧為「安慧之師」的傳說。所以,德慧應該是世親的弟子;安慧的年齡較輕,也許曾從德慧修學。滿增是繼承安慧阿毘達磨的學者,也就與德慧論有關。這些『俱舍論』釋,都是西元五、六世紀的作品。印度有這麼多的『俱舍論』釋,可想見『俱舍論』盛行的一斑。

『俱舍論』在印度的傳宏,始終不衰。『俱舍論』已成為佛學的重要部門,代表了初期佛法的精髓。修學佛法的,幾乎沒有不學習『俱舍論』的。唐義淨於咸亨三年(西元六七二年)西遊,在印度所見所聞的,也還是這樣。如玄照的「沈情俱舍」(8);道琳的「注情俱舍」(9);智弘的「既解俱舍」(10);無行的「研味俱舍」(11);法朗的「聽俱舍之幽宗」(12)。這一學風,傳入西藏,『俱舍論』為五大部之一,為學法者必修的要典。

註解:

[註 127.001]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一九五──一九八)。

[註 127.002]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二二九──二三〇)。

[註 127.003]『成唯識論述記』卷一(大正四三‧二三一下)。

[註 127.004]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二四二)。

[註 127.005]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一九九)。

[註 127.006]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二七八)。

[註 127.007]呂澂『西藏佛學原論』(一〇二)。

[註 127.008]『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大正五一‧一下)。

[註 127.009]『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五一‧六下)。

[註 127.010]『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五一‧九上)。

[註 127.01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五一‧九中)。

[註 127.012]『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五一‧一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