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二節 政局動亂中的佛教

第二節 政局動亂中的佛教

第一項 政局的動亂

阿育王Aśoka時代(約為西元前二七一──二三二),是孔雀Maurya王朝的盛世,也是佛教從印度佛教而進入世界佛教的時代。阿育王去世,南、北、東、西──各地方的政局(可能阿育王晚年)開始變動,終於政治中心華氏城Pāṭaliputra,也被破滅。佛教在政局變亂,民族與文化的複雜環境中,也就部派的分化加速,漸漸的邁向大乘佛法的時代。

阿育王的後人,平庸而又都在位不久,經四代而到毘黎訶陀羅多Bṛhadratha王,在西元前一八五年前後,為當時的軍事統帥弗沙蜜多羅Puṣyamitra所殺,創立熏伽Suṅga Dynasty王朝。那時的印度,早已四分五裂,熏伽王朝的統治區,主要為恆河Gaṅgā流域。當時從北而來的希臘Yavana軍隊,曾侵入恆河流域的摩偷羅Madhurā、沙祇多Sāketa、阿瑜陀Ayodhyā,連華氏城也受到威脅。幸虧弗沙蜜多羅王的抗戰,終於擊退了希臘的入侵者,保持了恆河流域的安全。西元前一八〇年,弗沙蜜多羅舉行馬祭,弗王孫婆蘇蜜多羅Vasumitra,率領護衛祭馬的軍隊,遠達印度河兩岸,擊敗希臘的軍隊。佛教傳說,弗王的破壞佛教,到達北印的奢伽羅Śākala(1)。熏伽王朝與地方政權,在動亂不安定的狀態中,中央政權無疑是衰落了。政權延續了十代,一百餘年,到西元前七三年,在內憂外患中,為大臣婆須提婆Vasudeva所篡立,新成立甘婆Kaṇva王朝。但摩竭陀Magadha華氏城中心的政權,越來越衰弱,終於在西元前二八年,為南方案達羅Andhra部隊所滅亡。中印度摩竭陀中心的王朝滅亡了,釋尊遊化的區域,不是受到外族所統治,就是陷於地方政權的據地分立狀態。一直到西元四世紀初,旃陀羅笈多第一Candragupta Ⅰ時代,中印度才再度統一。

孔雀王朝衰落,地方的政權開始異動。東南有質多Cheta王朝與娑多婆訶Sātavāhana王朝的興起。一、質多王朝,在今奧里薩Orissa到瞿陀婆利河Godāvarī一帶。據哈提貢發Hāthi-gumphā銘文,質多王朝的佉羅毘羅Khāravela,與熏伽王朝的弗沙蜜多羅王同時。佉王為一代的雄主,在即位第八年,擊潰了王舍城Rājagṛha的軍隊。十二年,兵抵恆河,戰勝摩竭陀的Puṣyamitra(即弗沙蜜多羅)王;並侵入案達羅。佉王為質多王朝的第三代,可見質多朝的興起,早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以後的情形不詳,大概是為案達羅所滅的。二、案達羅Andhra的崛起:阿育王死後,案達羅族即宣告獨立。該族的發祥地,在瞿陀婆利Godāvarī及訖利史那Krishṇa的兩河之間。『大唐西域記』所記的馱那羯磔迦Dhānyakaṭaka,也叫「大案達羅」,曾為案達羅的舊都所在地。早在西元前三、四世紀間,敘利亞Syria的使臣梅伽替尼Megasthenes,駐節華氏城,就知道南方案達羅族的強盛──市府三十,步兵十萬,騎兵二千,象(軍)千頭;但那時的案達羅,是服屬於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死後,案達羅族的悉摩迦王Simuka(,即娑多迦Sindhuka),宣告獨立,在第三代娑多迦尼Srīsātākarṇi王時,Vīdisā及Ujjain(鄔闍衍那),都屬於案達羅,領土橫跨全印。王朝的勢力,向北申展,在西元二八年,滅亡了摩竭陀的甘婆王朝。案達羅族一直在興盛中,但西方的土地,落入了塞迦族Saka的叉訶羅多Kshaharāta王朝手中。西元二世紀初,娑多婆訶王朝二十三代,名瞿曇彌子娑多迦尼Gautamīputra Śriśātākarṇi王,從叉訶羅王朝手中,奪回蘇剌咤Saurāṣṭra、那私迦Nāsik、浦那Pune等地方。據那私迦銘文,瞿曇彌子自稱剗除叉訶羅多人,恢復了娑多婆訶人的光榮。但其子婆悉須題子Vāsishthīputra Pulumavi時,又一再為叉訶羅多族所敗。到了西元三世紀初,國勢衰落下來,約亡於西元二三〇年前後。

在印度西北方面,有稱為臾那Yona,Yavana的希臘人,稱為波羅婆Pahlava的波斯人,塞迦Saka人,稱為貴孀Kuṣāṇa的月氏人,一波又一波的,從西北方侵入印度,形成長期的動亂局面。試分別的略述於下:

一、臾那人,是印度稱呼住於印度西北的希臘人。希臘名王亞歷山大Alexander,征服了波斯,又進而佔領了阿富汗斯坦Afghanistan、大夏Bactria、喀布爾(高附Kabul)河流域。在西元前三二七年,侵入印度。西元前三二五年凱旋,不久就死了。偉大的希臘帝國,也就瓦解了。東方波斯、阿富汗、大夏、高附一帶地方,由塞琉卡斯Selencus統治。西元前三〇五年前後,塞琉卡斯王與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作戰,以和平結束,將令俾路芝斯坦Baluchistan、阿富汗斯坦,讓於孔雀王朝,而退居興都庫斯山脈Hindu Kush以西,雙方維持了長期的友好關係。到西元前三世紀中葉,大夏的總督提奧多圖二世Diodotos Ⅱ,脫離了本國而獨立。但在西元前二三〇年前後,大夏又為猶賽德摩Euthydemos所篡奪。猶賽德摩的勢力,似曾達到阿拉科西亞Arachosia、阿富汗地方。西元前一七五年前後,大夏又為猶克拉提底Eucratides所篡奪。這樣,猶克拉提底王家,佔有大夏、高附、健陀羅Gandhāra與呾叉始羅Takṣaśīlā,而猶賽德摩王家,深入印度以奢伽羅Śākala為首府,而統治旁遮普Panjāb。這二家,都侵入印度。其中,猶賽德摩王家的提彌特羅Demetrius,即位於西元前一九〇年前後,占領了喀布爾,達到旁遮普。其後有彌難陀王Menander,就是熏迦王朝弗沙蜜多羅時,希臘人侵入中印度,直到華氏城的名王。從亞歷山大以來,希臘人與希臘文化,不斷的侵入印度,而以猶賽德摩王家(約成立於西元前二二〇,延續到前一世紀中),引起的影響最大!

二、安息人與塞迦人:波斯人,印度稱之為波羅婆Pahlava。西元前六世紀,波斯的阿肯彌尼Achaemenids王朝,居魯斯Cyrus、大流斯Darius王,曾佔有大夏、窣利Sogdiana(Suguda),並侵入印度,征服了犍陀羅Gandhāra。等到亞歷山大東征,波斯王朝崩潰,成為被統治者。西元前二四八年前後,波斯的民族英雄安爾薩息Arsakes,反抗希臘(及其文化)的統治,重建波斯人的王國,這就是中國史書中的安息。塞迦Saka人,在波斯的居魯斯王時,已出現於歷史上。凡波斯人稱之為塞迦的,敘利亞Syria──希臘人稱之為Skythen。內容的部族不一,從興都庫斯山區、溈水Oxus──阿姆河,到藥殺水Yaxartes──錫爾河那邊,泛稱遊牧的邊夷民族。原始的塞迦人住地,我以為在興都庫斯山區;以後被作為東北邊夷民族的通稱。這如中國史書的「胡」,本指北方的匈奴,其後「東胡」、「西域胡人」,被用來泛稱邊夷民族一樣。這留在下一節去研究。波斯(安息)人與塞迦人,是不同的,但時常混雜在一起。塞迦人是強悍而勇於戰鬥的民族,每參加波斯與希臘人的部隊。塞迦人曾編入居魯斯王的第十五營區;而敘利亞王安都卡斯三世Antiochus Ⅲ,於西元前二〇九年,討伐大夏時,也曾得到塞迦人的援助。當安息王朝成立不久,彌提黎達斯Mithradates王,得塞迦人的援助,戰勝了敘利亞的塞琉卡斯二世Selencus Ⅱ。但在西元前一二八、一二三年,塞迦人又一再與安息人作戰,而殺死安息的國王。不過大致來說,塞迦是服屬於安息,與安息人有更多的關係。西元前一〇〇年前後,在擁戴安息王的名義下,安息人與塞迦人,紛紛侵入印度。安息人與塞迦人,都有牧伯Kahatrapa制,聯合(混合)侵入,似乎並沒有統一的組合。從發展方向,大略分為二系:1.向西北印度發展的,有安息人,也有塞迦人。有名的茂斯王Maues,即牟伽王Moga、阿吉斯Azes、烏頭發爾Undopherros,或作貢頭發爾Godophares,都是。佔領的地區,介於高附河流域與旁遮普東部;犍陀羅、呾叉始羅,也都在其中。西方或稱之為印度安息人,而在中國,就是「塞種王罽賓」的事實。『漢書』(西域傳)說:

「武帝始通罽賓。(罽賓)自以絕遠,漢兵不能至,其王烏頭勞,數剽殺漢使。烏頭勞死,子代立。……漢使關都尉文忠,與容屈王子陰末赴,共合謀攻罽賓,殺其王,立陰末赴為罽賓王」。

『漢書』的烏頭勞,顯然即西方所傳Undopherros的對音。近代人研究貨幣,以為Undopherros,約為西元二〇──四〇年時在位。然『漢書』所記的烏頭勞,為漢元帝時代(西元前四八──三三)。『漢書』的當時記錄,是值得信賴的。印度西北的安息(塞迦)政權,後來為月氏所滅。2.沿印度河下流(印度河口留有塞迦島的遺跡)而南下的,以塞迦人為主。摩偷羅Mathurā著名的「師子柱頭」,雕成波斯式兩獅相背的柱頭。石柱上刻著摩偷羅牧伯的世系,有大牧伯羅宙拉Rājula的名字,這是西元前一世紀中的塞迦族。更向南發展的,有屬於塞迦的叉訶羅多族,以那私迦為首府,佔有沿海地區──馬爾瓦Malwa、蘇剌陀等。為案達羅王瞿曇彌子所擊破的,就是這一族。另有以鄔闍衍那為首府的牧伯,有名的盧頭陀摩Rudradāman,約在位於西元一二〇──一五五年,『大莊嚴論經』稱之為「釋伽(羅)王」(2)。這些向南方發展的,以塞迦族為主,而含有安息人、希臘人在內。所以瞿曇彌子擊敗叉訶羅多人,而說滅塞迦人、臾那人與波羅婆人。此南方的塞迦族的政權,一直延續到西元四世紀中。希臘人、安息人、塞迦人的侵入印度,也見於『阿育王傳』(3),如說:

「未來之世,當有三惡王。……南方有王名釋拘,……西方有王名曰缽羅,……北方有王名閻無那」。

南方的釋拘,即向南發展的塞迦。西方的缽羅,即在高附河流域,犍陀羅一帶的波羅婆(安息,其中也有塞迦)。閻無那即臾那。這一三方的動亂局勢,約遲到西元前一世紀末(五〇──一)。最遲些,月氏人接著東來,希臘人的統治,就完全消失了。

三、月氏人:在漢初,月氏人住在中國西部的「燉煌祁連間」。後來,為匈奴的冒頓單于、老上單于所攻破,月氏才向西遷移到伊犁地方。約在西元前一四〇頃,又被烏孫所擊破,月氏又向南避到溈水──阿姆河上流,定居下來,伸張勢力到河南,滅亡了大夏。西元前一二九年前後,張騫到月氏,那時的月氏王庭,還在溈水以北,大夏還保有國家規模。月氏有五部翕侯,其中貴霜Kuṣāṇa翕侯,在西元前後,統一了五部翕侯,大大的強盛起來。貴霜的丘就卻(Kujūla,即KadphisesⅠ),向南發展而占領了興都庫斯山以南,阿富汗南部,高附與坎達哈爾Kandahār,並向西攻擊安息。繼任者叫閻膏珍Wīma Kadphises,攻入印度,佔有旁遮普、犍陀羅一帶。這二位的時代,在西元一世紀。繼之而起的,是著名的迦膩色迦王Kaniṣka,約在西元二世紀上半,囊括了北印度,以富樓沙富羅Puruṣapura為首都,勢力遠達中印度與西印度。佛教傳說,迦王曾征服了華氏城(4)。迦王的時代,大乘佛教已非常興盛了。

西北印度及阿富汗斯坦、大夏、窣利一帶,在原住民的基礎上,經希臘人、安息人、塞迦人、月氏人的一再侵入,居留與發展,為多民族複雜與合作的區域。長期的動亂,對於這一區域的佛教,留下深遠的影響!自阿育王去世以來,東、南、西、北──各民族的動亂,主要是依據『劍橋印度史』『古代印度』Ancient India的第二章到五章(5)。並參考『中央亞細亞的文化』、『東南印度諸國之研究』、『印度通史』(6),而作上來簡略的敘述。

註解:

[註 53.001]弗王破法因緣,出『阿育王傳』卷三(大正五〇‧一一一上、中)。並同本異譯的『阿育王經』卷五、『雜阿含經』卷二五等。

[註 53.002]『大莊嚴論經』卷一五(大正四‧三四三中)。參閱拙作『釋伽羅王盧頭陀摩』(編入妙雲集下編佛教史地考論四〇七)。

[註 53.003]『阿育王傳』卷七(大正五〇‧一二六下)。並見同本異譯『阿育王經』等。參考拙作『佛滅紀年抉擇談』、『西北印度之教難』(並編入妙雲集下編佛教史地考論一一七──一一八、又二八七──二九二)。

[註 53.004]『付法藏因緣傳』卷五(大正五〇‧三一五中)。

[註 53.005]民國三二、三三年間,有人帶了『古代印度』譯稿(似乎是國立編譯館譯的),到四川北碚漢藏教理院來。我當時摘錄一部分,為今所依據。

[註 53.006]羽田亨著『中央亞細亞的文化』。高桑駒吉著『東南印度諸國之研究』。周祥光著『印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