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無量
無量,無所有,無相,空──四名的內容,以下分別的加以探究。
慈mettā,悲karuṇā,喜muditā,捨upekkhā──四無量catasso-appama-ññāyo定,也名無量心解脫appamāṇa-cetovimutti,無量心三昧appamāna cetosamādhi,或名四梵住brahmavihāra。四無量遍緣無量有情,所以是「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
(1)。或依定而起慈等觀想,或依慈等觀想而成定。在定法中,這是重要的一組。其中,「慈為一切功德之母」,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視的;佛經中可以充分證明這一意義的,如『雜阿含經』卷一〇(大正
二‧六七下)說:
「我自憶宿命……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欲界)。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
這一則佛的本生傳說,『中阿含經』,『增支部』,『增壹阿含經』,都同樣的說到
(2)。還有,佛本生善眼Sunetra大師,教弟子們修習慈心,生於梵世界。善眼更修增上慈,所以命終以後,生在晃昱天(即光音天)。劫成時,生梵世作大梵王Mahābrahman,這是『中阿含經』與『增支部』所一再說到的
(3)。梵天中的大梵天王,是千世界的統攝者,也就是婆羅門教的最
高神、創造神──梵。世俗所仰信的創造神,依佛說,是修慈心定的果報。修慈心能生於梵天,功德很大,勝過了布施與持戒的功德,如『中阿含經』(一五五)『須達多經』(大正
一‧六七七下)說:
「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若有為彼一切眾生行於慈心,乃至𤚼牛(乳)頃者,此於彼施(戒)為最勝也」。
隨藍Vailāma,Velāma婆羅門本生,也見於『增支部』
(4)。關於慈心的殊勝功德,除勝於布施、持戒外,還有不為諸惡鬼神所欺害的功德,如『雜阿含經』與『相應部』說
(5)。『增支部』說到慈心的八功德
(6);十一功德
(7)。『智度論』說:「慈以樂與眾生故,增壹阿含中說有五功德」
(8),與『大毘婆沙論』所說相近
(9),應該是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所誦的。慈心的定義,是「與眾生樂」,與儒家的「仁」,耶教的「愛」相近。在人類的德性中,這確是最高的。如能「仁心普洽」,「民胞物與」,「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那與慈無量心更類似了。
慈是與樂,觀想眾生得到安樂;悲是拔苦,想眾生遠離苦惱;喜是想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喜悅;捨是冤親平等,「一視同仁」。分別的說,這四心的觀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綜合起來說,這才是慈心的全貌。本來只是慈心,約義而分為四類,如『雜阿含經』卷二九(大正
二‧二〇九下──二一〇上)說:
「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 )斷覺想」(尋思)。
修習四類觀想,對治四類煩惱,也是『中阿含經』與『增支部』所說的
(10)。本來只說到修慈,但『中部』『教誡羅睺羅大經』,同樣的修法,卻說修慈,悲,喜,捨,不淨,無常,入出息念──七行
(11),這是將慈行分為慈、悲、喜、捨──四行了。佛法重視慈心在世間德行中崇高價值,所以約義而分別為四心;如觀想成就,就是四無量定
(12)。
以慈心為本的四無量心,是適應婆羅門教的。如舍利弗Śāriputra勸老友梵志陀然Dhānañjāni,修四無量心,命終生梵天中,就因為「彼諸梵志,長夜愛著梵天」
(13)。傳說大善見王Mahāsudarśana, Mahāsudassana本生,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
(14)。所以,依一般經文所說,四無量心是世間定法,是有漏,是俗定kullakavihāra。然在佛法初期,慈,悲,喜,捨四定,顯然的曾淨化而提升為解脫道,甘露門;從四無量心也稱為無量心解脫,最上的就是不動心解脫來說,就可以確定初期的意義了。如『雜阿含經』卷二七(大正
二‧一九七下)說:
「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經說慈心,是譯者的簡略,實際是慈,悲,喜,捨──四心
(15)。所說的「大果大福利」,或
是二果二福利,是阿那含與阿羅漢。或是四果四福利,從須陀洹到阿羅漢。或是七果七福利,是二種阿羅漢與五種阿那含。慈,悲,喜,捨與七覺分satta-bojjhaṅgā俱時而修,能得大果大功德,當然是通於無漏的解脫道。無量心解脫,包含了適應世俗,佛法不共二類。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為: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眾生,無量是眾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所以是世間定。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眾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質多羅長者以為: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於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空就是無量。這一意義,在大乘所說的「無緣慈」中,才再度的表達出來。
註解:
[註 4.00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八二(大正
二七‧四二三上)。
[註 4.002]『中阿含經』(六一)『牛糞喻經』(大正
一‧四九六中)。又(一三八)『福經』(大正
一‧六四五下)。『增支部』「七集」(南傳二〇‧三四〇)。『增壹阿含經』(一〇)「護心品」(大正
二‧五六五中──下)。
[註 4.003]『中阿含經』(八)『七日經』(大正
一‧四二九中──下)。又(一三〇)『教曇彌經』(大正
一‧六一九下)。『增支部』「六集」(南傳二〇‧一二三)。又「七集」(南傳二〇‧三五八)。
[註 4.004]『增支部』「九集」(南傳二二上‧六五)。
[註 4.005]『雜阿含經』卷四七(大正
二‧三四四中──
三四五上)。『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南傳一三‧三九〇──三九三)。
[註 4.006]『增支部』「八集」(南傳二一‧二──三)。
[註 4.007]『增支部』「一一集」(南傳二二下‧三二二──三二三)。『增壹阿含經』(四九)「放牛品」(大正
二‧八〇六上)。
[註 4.008]『大智度論』卷二〇(大正
二五‧二一一中)。
[註 4.009]『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八三(大正
二七‧四二七上)。
[註 4.010]『中阿含經』(五六)『彌醯經』(大正
一‧四九二上)。又(五七)『即為比丘說經』(大正
一‧四九二中)。『增支部』「九集」(南傳二二上‧四、一一──一二)。
[註 4.011]『中部』(六二)『教誡羅睺羅大經』(南傳一〇‧二一九──二二〇)。
[註 4.012]『成實論』卷一二說:「慈心差別為悲、喜,……能令此三平等,故名為捨」(大正
三二‧三三六中──下)。
[註 4.013]『中阿含經』(二七)『梵志陀然經』(大正
一‧四五八中)。『中部』(九七)『陀然經』(南傳一一上‧二五六)。
[註 4.014]『中阿含經』(六八)『大善見王經』(大正
一‧五一八上──下)。『長部』(一七)『大善見王經』(南傳七‧一八四──一九七)。『長阿含經』(二)『遊行經』(大正
一‧二三下──
二四上)。
[註 4.015]『相應部』(四六)「覺支相應」(南傳一六上‧三三九──三四〇)。『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八三(大正
二七‧四二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