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增註本)-下求增上生

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關於向上的發心修學,真是萬別千差,說不能盡。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三類:增上生心,出離心,菩提心;這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下士,中士,上士(17)

佛法中「下」品人(這是佛法中的下品,在一般世間,是上品)的發心,是「求增上生」心。什麼叫增上生?就是來生所得的果報,比起今生來,要增勝一些,上進一些。例如:相貌,壽命,名譽,財富,權位,眷屬,知識,能力,身體的健康,家庭的和樂,朋友的協助等,這一切,都希望來生比今生好得多。在佛法中,這是不徹底的,但卻是正當的,因為這確是以正當的方法,求向上的進步。這裡面,還分為二類:一、願生人間;二、願生天上。這種人天乘根性,求「現」生「樂」,更求「後」生「樂」。因為依佛法修持,能得現生安樂,來生也能得善報。不過,在某種情形下,但求後生福樂,就是現生刻苦一些,犧牲一些,也未嘗不可。所以現生樂而後生樂的,最為理想;不得已,現生苦而後生樂,也不要緊。至於現生享受而來生受苦;或者現生冤枉受苦,而來生苦痛無邊,那不屬於如來正法,而是顛倒邪行了。以人天的福樂為目標,因此發心,為此而修行,都屬於佛法的下士。凡發此增上生心,那縱然修持出世法,也不過人天福報。反之,如有此願而卻造作種種惡行,那是業力強大,下墮三途,想求增上而不可得了。

「中」品人士,「發」的是「出離心」。增上生心的人天果報,雖說不落惡道,而且是向上進步。但進步又進步,終究在三界以內流轉,並不能到達究竟地步。如生天的,從欲界而色界,從色界而無色界,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再也不能上進。一旦業力享盡,又開始墮落。由此深刻理解,感覺得『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而發起出離三界生死的志願。能這樣發心,修集出世的法行,那就能了脫生死,得「涅槃」的「解脫樂」。解脫樂,是從離去煩惱而得到的,與世間樂的樂極生悲,樂去苦來,完全不同。這是徹底了脫生死,不再流轉,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徹底究竟得多!這裡面,又分二類:一、聲聞乘,二、緣覺乘,合稱為『二乘』,發心與結果,大體相同。上面說過,發出離心的,雖修大乘勝法,而充其量也不過證得小果。反之,如發出離心而不修出離行,或者造作非法惡行,那又是業力勝過願力,連人天善報也不可能呢!

「最上」品人,發的是大「菩提心」。梵語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如來果位的一切功德,稱為『無上正等菩提』,是以大覺為中心而統攝一切功德的。發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的大志願。中士的出離心,雖說是究竟的,但還不夠高尚。這猶如船舶在中途失了事,大家落在水裡。如有人不顧一切,盡力游登岸上,望著水中的難友們,無動於衷,自己舒適的躺下來休息。從脫險來說,那人是成功的;從人類的德性來說,這人是不圓滿的。所以,有人不願獨善其身,不願個己解脫,而發願來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與一切眾生,同登彼岸。但這要怎樣才有可能呢?唯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願;佛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才能徹底的救度眾生。這樣,就以佛為榜樣,而發成佛的大志願,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了,修菩薩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圓滿時──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極「究竟」的大涅槃「樂」。本著這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目標,而發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發心,上上品人。希望學佛同人,大家能以此為目標而修行!

註解:

[註 2.017]《瑜伽師地論》卷六一(大正三〇‧六四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