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光集-一 虛老的年齡

一 虛老的年齡

虛老的年齡,依自述《年譜》為百二十歲,這是在「雲門事變」後虛老自述的。但在「自述年譜」以前,虛老的年齡,在佛教界一直是個謎。如幻生《滄海文集》卷中(頁三九五──三九六)說:「他的戒弟子優曇,在香港當面請問過虛老,而虛老卻沒有明確的答復,卻將問題岔開了」。其實,不但一般的弟子,就連受命編定《雲門山志》、《年譜》的岑學呂也不知道,如《年譜》(頁一三八)「附記」說:「師之年齡,向不告人,杜生疑謗也。予以辛卯(一九五一)編《雲門山志》序中,約計師為一百有六歲。志刊成,師再以《年譜》囑編,計其年當為一百十二歲矣。附記於此,以正山志序年齡之誤」。

「手定年譜」的年齡,是確實的嗎?胡適之早已懷疑了。我在虛老自己的詩文中,發現有少十年,也就是百十歲的可能,提出來貢讀者參考。

一、《傳略》(四四〇頁)引《聯芳集》說:「不慧繼席,又經七年,愧無大建白,而波折之經屢矣。行年八十,還鄉日短。……佛應世二千九百六十二年(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乙亥夏曆五月朔。住山幻遊老人虛雲,識於聖箭堂中(時年九十六歲)」。

《傳略》引文中的(),是《傳略》編者所附加的。「時年九十六歲」,是依百二十歲說而推定的,與虛老《聯芳集》所說不合。虛老出家、受戒,都在鼓山湧泉寺,對出家人來說,鼓山是他的家鄉。民國十八年,他回鼓山,任湧泉寺住持,二十四年離職,只有七年,所以說「又經七年」,「還鄉日短」。虛老明說「行年八十」,可論定他在民國十八年(還鄉),已是八十高齡了。這樣,到四十八年示寂,是高壽百十歲了!如把「行年八十」,解說為辭去鼓山住持那一年(二十四年),那就只有百零四歲了。這是不太可能的!

二、《傳略》(四四五──四四六頁)在虛老住持鼓山時期,附有虛老的兩首詩:一是〈別鼓山四十餘載始回感賦〉:「久與家山別,今來髮已斑」;二是〈還鼓山訪古月禪師〉:「卅載他鄉客,一筇故國香」。「四十餘載」與「卅載」,顯然是矛盾的。這兩首詩,決不是虛老回鼓山任住持時的寫作,因為古月禪師,「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己未七月」圓寂了(《傳略》四三一頁)。依《年譜》所說,虛老出家、受戒後,住山洞及任鼓山職事共七年。同治六年(一八六七)起,離鼓山而修苦行、參學他方而去。到光緒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因鼓山妙蓮和尚示寂,虛老初次回鼓山,參與荼毘典禮。從一八六七到一九〇七,是四十一年,這就是「別鼓山四十餘載」的意義。古月禪師曾任鼓山住持,是一位專修禪坐的苦行僧,有不少神奇事迹的傳說。虛老在鼓山任職事期間,《年譜》也說:「山中有古月禪師,為眾中苦行第一,(虛老)時與深談」(七六頁)。這次久別歸來,「還鼓山訪古月禪師」,也是理所當然的。「別鼓山四十餘載」,為什麼說「卅載他鄉客」呢?依我的理解:詩中的「卅載他鄉客」,是當時的實情,而詩題的「四十餘載始回」,是經過後來改定的。同時的寫作,而時間相差了十年,這與虛老住持鼓山,而說「行年八十,還鄉日短」,不是恰好相合嗎!

依虛老的詩文,推論他的實際年齡,極可能是百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