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廣五蘊論講記-8、四不定心所

8、四不定心所

(1)惡作

云何惡作?謂心變悔為性。謂惡所作,故名惡作。此惡作體,非即變悔,由先惡所作,後起追悔故。此即以果從因為目,故名惡作;譬如六觸處,說為先業。此有二位,謂善、不善;於二位中,復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

下面有四個,叫做「不定心所」。第一個,「惡作」,這個讀「ˋㄨ」。對於自己做了的事,自己厭惡、討厭它,心想不應該做、做了不對;對於沒有做的事,懊悔之前怎麼不做,這都叫做惡作。「謂心變悔為性」,起一種變悔心,不像起初一樣了,起了一種厭惡心,心裡想的改變了、懊悔了、反悔了。

下面解說,「謂惡所作,故名惡作。此惡作體,非即變悔,由先惡所作,後起追悔故。」什麼叫「惡作」呢?就是「惡所作」,這不是說人家,是說自己厭惡自己所做的,覺得自己所做的不對。上面說「心變悔為性」,現在再解說,這個惡作的體並不就是變悔,惡作的時候還不是變悔,是因為惡作了,引起變悔。所以,「由先惡所作」,以後「起追悔」,「哎,不應該這樣!」起追悔的心。其實,「惡作」的原意,就是因不滿自己所做而生起的一種厭惡,所以說「心變悔為性」。

下面有兩句話,本來好像沒有什麼關係的,不過這是佛法裡面解說名字的一種體例,所以它舉這個譬喻。「此即以果從因為目,故名惡作;譬如六觸處,說為先業。」這世界上的名字,有一種我們叫「因中說果」。比方拿了錢上餐館去吃飯,花了五十塊錢,這是拿五十塊錢買了飯菜來吃,我們說:「今天吃了五十塊錢。」「五十塊錢」,怎麼吃法?錢不能吃,鈔票也不能吃,當然是吃飯、吃菜,並不是吃五十塊錢。實際上,這五十塊錢是因,因為拿這五十塊錢去買飯和菜,吃的是飯和菜,但是說的時候也可以說:「我吃五十塊。」像這一種的講法,就叫「因中說果」,或者這個地方叫「此即以果從因為目」。「目」就是「名」,就是說這個「果」從「因」為名。惡作是因,因惡作引起追悔,實際上裡面要講的,是變悔為性的這一種變悔心。因惡作而變悔,但是它不說變悔,而是叫做惡作。懊悔的這一種心,從惡作來的,就叫它「惡作」,所以說是「此即以果從因為目」。這種是講文法、講文字學了。

舉個例子,經上這種例子很多,「譬如六觸處,說為先業。」什麼叫「六觸處」?我們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叫六處。依這六處起六觸,叫眼相應生起來的眼觸,耳相應生起來的耳觸……,所以六處也叫六觸處--眼觸處、耳觸處、鼻觸處、舌觸處、身觸處、意觸處,實際上主要就跟六根一樣。六根是從前生的業報所生的,我們生在人間,有人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比方生到畜生,一隻小蟲,牠就沒得眼睛、沒得耳朵、沒得鼻子的,可牠總還是有根,身體總有的。這六觸處是從過去生中的業而有的,換一句話說,是過去先業所感的果報。可是,經上不說這樣,經上說「六觸處」稱之為「先業」,是過去生中的業。如果嚴格地講清楚的話,這就不對了,可是經上就是這麼講,這就是「因中說果」。過去的業是因,因這個業感六觸處的果,所以就叫六觸處為「先業」,等於「吃五十塊」的比喻一樣。世俗上的文字語言,就有這許多的習慣,就有這種情形。所以,實際上這個地方所講的是「心變悔為性」,可是它的名字不叫悔,叫做惡作,這叫從因為名。

「此有二位,謂善、不善。」惡作不是煩惱,它可以是煩惱,也可以不是煩惱,有善的,有不善的。「於二位中,復各有二。」善與不善當中,又都各各有二。善的有兩類,不善的也有兩類。

「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比方起初應該要做好的事情,沒有做,後來生起悔心,「之前怎麼不做?」比方說方才別人來勸去做好事,「當時怎麼不去呢?」那麼,這一個懊悔的念是好的。方才善的事情、好的事情錯過了,沒有做,所以起懊悔心,那麼這個因是善的,懊悔也是善的。

「若先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假使先做惡事,後來起懊悔心了,「唉!這個事情,我怎麼做了呢?」「不應該做的事,我怎麼去做了呢?」對不好的事情,生起一個懊悔心。做不好的事情,這個因是不善的,可是生了悔改的心,這個懊悔是善的。所以,不做善而懊悔,是善的;做了惡而懊悔,也是善的。

反過來,這兩種都是壞的,都是不善的。「若不善位,先不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比方「哎!我方才應該是罵他幾句,應該要打他兩下子,可惜沒有做。」起初沒有做壞的事,後來生起個悔心,想要做壞事,這個因是不善的,這個懊悔也是不善的。再如有一個很苦的窮人,到你這裡來,你給他一點布施,給他一點東西或給他幾個錢,他走了。「幾個錢,冤冤枉枉的,這樣子丟掉了。」先做了好的事情,因是善;後來又生悔心了,那就糟了,這個心是壞的。所以,善的和不善的,都分成兩類。悔心有好、有壞,所以叫「不定」。「惡作」是個不定心所,也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不善的,看你懊悔什麼事。做了好的,生悔心,那就是壞的;做了壞事,生悔心,這個悔心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