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二章 罽賓瑜伽師的發展

第十二章 罽賓瑜伽師的發展

第一節 瑜伽師與罽賓

第一項 罽賓是瑜伽勝地

瑜伽yoga是相應──契合的意思。寬泛的說,凡是止觀相應的,身心、心境或理智相應的,都可說是瑜伽。瑜伽──身心相應的修持法,名為瑜伽行。從修持以求實現特殊的宗教經驗者,名瑜伽師。所以瑜伽師,為定慧修持者的通稱。佛陀的時代,重於禪dhyāna;「專精禪思」,是古代佛弟子的日常行持。但到『大毘婆沙論』時代,更早一些,瑜伽與瑜伽師,已成為佛教界習用的名詞。這可能由於西元前三、四世紀間,印度的「瑜伽派」漸次形成,而佛教也受到他的影響。然在實際上,佛教的瑜伽,仍舊是佛教的。如從定境及修定的方法說,這本來部分與世間禪定相通。在印度,佛教界已習用「瑜伽」一辭。而傳來中國,仍依古說而稱為禪。所以印度的瑜伽師,在中國是一向稱為禪師的。

在部派佛教中,瑜伽是通於各派的。但現在要說的,是罽賓的瑜伽師,也就是與說一切有部有關的瑜伽師。說一切有部,是從摩偷羅Mathurā,而向北宏化,以罽賓為中心而大成的。在師承中,推重摩訶迦葉Mahākāśyapa,阿難Ānanda,商那和修Sāṇavāsi,優波毱多Upagupta。阿難多聞第一,重於經的,對禪也有重要的關係。如為闍知羅尼Jaḷilā等,說「無相心三昧」(1);為八城Aṭṭhakanāgara居士,說十二甘露門(2)。『分別功德論』說:阿難的弟子,都重於修禪(3)。『阿育王傳』說:商那和修與優波毱多,都是大禪師;特別是優波毱多,「教授坐禪,最為第一」(4)。這一重法與重禪的系統,發展到北方,以罽賓為中心而光大起來,就是說一切有部。

罽賓,無論其原語是什麼,然在西元二世紀前後,依中國史,及佛教古典所傳,決不限於迦溼彌羅Kaśmīra,而是以健馱羅Gandhāra為中心,迤北及向東北、西北延展的山地。這裏有著名的伽藍,如大林、闇林、離越寺等,都是罽賓的僧眾住處,賢聖所居的道場(5)。罽賓區適宜於修習禪觀,如『阿育王傳』卷五(大正五〇‧一二〇中)說:

「佛記罽賓國,坐禪無諸妨難,床敷臥具最為第一,涼冷少病」。

這是適宜修行的區域,為北方佛教力量的來源。龍樹Nāgārjuna曾有所解說,如『大智度論』卷六七(大正二五‧五三一中)說:

「北方地有雪山。雪山冷故,藥草能殺諸毒,所食米穀,三毒不能大發。三毒不能大發故,眾生柔軟,信等五根皆得勢力。如是等因緣,北方多行般若」。

其實,北方不但多行般若,般若從南方來,一到北方健馱羅一帶,而非常的隆盛起來。這實是由於罽賓的清涼,安靜,生活不太艱難,適宜於禪思──瑜伽的緣故。所以北方佛教,於修證是特別著力的。

註解:

[註 112.001]『雜阿含經』卷二〇(大正二‧一四五下──一四六中)。

[註 112.002]『中阿含經』卷六〇「八城經」(大正一‧八〇二上──下)。

[註 112.003]『分別功德論』卷二(大正二五‧三四上)。

[註 112.004]『阿育王傳』卷五(大正五〇‧一二〇中)。

[註 112.005]『阿育王傳』卷二(大正五〇‧一〇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