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維摩詰的鬧劇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夏湖蓝

  本文只代表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法推廣中心的立場。

  某位有當代維摩詰之稱的國學大師,弟子們稱其佛菩薩再來聲稱並死後燒出完整頭骨舍離的三教聖人。這些年都在大陸發展事業,雖說以其名義開辦的大學堂收費奇贵,非達官顯貴不能邁入門庭,但是其書普及性確實很高,在大論銷量極大,其書常年擺放在書店最醒目的位置。

  我手頭有一本大陸東方出版社出版簡體中文版《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是該大師的著作,這兩年一直在學習《瑜伽師地論》,所以也不免翻開做個參考。結果越看越觸目驚心,這本451頁的書我能挑出1000多個錯誤來,所有聲聞地的修行法門沒有一個是理解正確的,全是該大師憑自己的想象力解釋出來的。

  現在我舉出大量的實例讓大家看看我有沒有說錯。

  1 先看他如何解說【界差別觀】這個修行法門的:

  【聲聞地講錄】306頁第二段:  

  人天生就有憍慢,憍慢的人是天生業力習氣帶來的,【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所以六道輪回,三界天人各有各的差別我慢;我們看人家看不起,上界的人看我們更看不起。就飲食而言,我們看狗吃大便很香,由於我們的界,地位比狗高,所以看他臟;天人看我們吃飯,像我們看狗吃飯壹樣,也覺得很臟。所以把這個界差別弄清楚,就沒有什麽憍慢心了。

  點評:這裏他把【界差別觀】的【界】說成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該書的另一個地方他又說成十八界。那【界差別觀】所說的【界】是什麼呢。《聲聞地》中說:雲何界差別所緣?謂六界差別:壹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

  該大師說【界差別觀】能破除我慢是對的,但是他說的方法是錯誤的。他說的方法是這樣的:觀這個【三界眾生地位的差別】,為什麽能破除我慢呢?因為如果妳覺得狗吃飯很臟,天人看妳吃飯還不是壹樣覺得臟嗎?,所以妳有什麽好驕傲的。  

  用這方法破除我慢也是可以的,可是這是市井的智慧,不是佛的智慧。就是我們壹般人常說的:【妳有錢,還有比妳個更有錢的,妳做個小官,比妳官大的人多了,妳拽什麽拽】!這是我們壹般人常用的邏輯。如果這就是【界差別觀】妳就太低估佛的智慧了。

  佛教的【界差別觀】是讓你觀察自己身體,分析身體中的各種元素,分析其特性歸屬於何界,從中了解身體是由五陰四大所聚合而成,其中怎麼找都找不到還有壹個【我】來,既然沒有【我】,當然也沒有【妳他】,是用這種方法來破除我慢,這個才是聲聞地中修【界差別觀的方法】。

  2 居然不懂四念處: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第97頁倒數第二段。

  【 緣身受心法作意者:謂修念住者,如理思惟身等作意。】 這句話的【身受心法】和【謂修念住】說的是修觀【身受心法】四個念住: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我們現在看看該大師是如何望文生義,信口開河的。他把身念處和受念處解釋為【身體的感受】:打起坐來腿為什麽痛?因為【身受】。身體不好,氣脈不通。身體為什麽不好?四大為什麽不調。。。。。

  然後他是怎麽解釋心念住和法念住的呢?佛法說病有業力來的,業有心造,我哪壹個心念引發的這個病?這就是【緣身受心法作意】。

 

  3 不懂數息觀

   【297頁:我們呼吸壹出壹入之間,有壹剎那不出也不入的,那就是息。心粗的時候不知道,心細壹點點就知道,息,休息也】。

  該大師匠心獨具把入出息的【息】解釋為:【休息】。那問題就來了,我們看【聲聞地】如何解釋入出息的:【入息有二。何等為二?壹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出息亦二。何等為二?壹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

  看出問題沒有?如果【息】是休息,上面這句話入息的時候在休息,出息的時候在休息,中間不出不入的時候也在休息,那什麽時候換氣呢?會不會活活憋死啊?

  我們再看【聲聞地】如何解釋該大師所說那個【不出不入的狀態】。這個狀態是有兩個:壹個是氣吸進去以後的【中間入息】,壹個是氣呼出去以後的【中間出息】。就拿【中間入息】來說: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

  其實觀呼吸很簡單,妳今天回家就把那些教妳觀呼吸的書扔了。然後妳修觀呼吸的時候只要認識壹件事:妳只是壹個旁觀者,呼吸就是隔壁鄰居吵架,妳管不了,唯壹應該做的就是壹直專心看他們吵架。【知息長,知息短,知息入,知息出】妳只要知道這十二個字,並且不要把裏面的【息】字理解成【休息】就夠了,因為休息了就是代表無法出入的。

  這種旁觀者心態能幫妳更放松愉快的修行,就像那道搞笑的IQ題:青春痘長在什麽地方妳最不擔心?答案是:別人臉上!要是欣賞自己臉上的青春痘,容易生出種種煩惱憂慮,欣賞別人的妄念自然就少了。

  接著看【聲聞地講錄】295頁中間:現在講到數息觀,天臺宗所引用的這壹法,智者大師也交待得很清楚。所謂“安那般那”,就是數息觀,又叫六妙門,數、隨、止、觀、還,凈。可惜後世壹修天臺宗,大家就抓住前面的“數”,搞了壹輩子,打坐都在那裏數錢壹樣,數自己的氣,壹二三……數了半天。妳數氣幹什麽?妳不是跟自己來賭氣嗎?有個氣進來,出去,又空掉了,妳盡在數它幹嘛?智者大師交待得很清楚,是妳們自己看不清楚。

  點評:該大師說“安那般那”就是“數息觀”,要平常泛泛而談當然沒感覺什麽問題,如果認真解釋經典那問題就來了。

  既然解釋說“安那般那”就是“數息觀”,所以聲聞地原文的【尋思六事所緣毗缽舍那】就被該大師聯想到了【數息觀】的六妙門。

  您琢磨壹件事:在公元前大約300年的古印度有壹個叫無著菩薩的記錄的《瑜伽師地論》,書中居然會出現八百年後在中國的隋朝壹個叫智者大師寫的《六妙法門》,他是用天眼通來侵犯我大中華高僧的知識產權嗎?

  而且該大師在這地方不太厚道,他說:可惜後世壹修天臺宗,大家就抓住前面的“數”,搞了壹輩子,打坐都在那裏數錢壹樣,數自己的氣,壹二三……數了半天。妳數氣幹什麽?

  按這位大師的說法,後世修天臺宗的是從智障收容所出來的嗎?六妙門:壹數 二隨 三止 四觀 五還 六凈,又不是什麽高深莫測的東西,那些學天臺宗的後人連這個都搞不清楚,那還學個什麽佛啊?現在的風氣不好也是有來由的,很多人為了貶低別人太高自己,就是用栽贓誣陷這壹招,無論如何先把妳說得很弱智,然後他就有能力來糾正妳了。

  至於【尋思六事所緣毗缽舍那】是尋思哪六中所緣境,這裏不詳談,談了就要說很長。大家可以自己找《聲聞地》的原文來看,就在《瑜伽師地論》的卷31.

  我繼續列舉該大師在這幾頁關於息的討論:

  1 毗缽舍那,觀出入息。“息”就是壹呼壹吸之間。

  2做工夫的人,我們呼吸壹出壹入之間,有壹剎那既不出又不入的,那就是息。心粗的時候不知道,心細壹點點就知道,息,休息也。聽懂了嗎?好好去體會,這壹段才是息

  3息是鼻子既不呼又不吸的中間停止那壹段。停止的這壹段,慢慢增長,成為內在息,內在息就是壹般所講的氣脈。

  4人的呼吸不壹定全靠鼻子。假使地下挖個洞,讓人站進去,只要把土埋到心臟部分,這人就死了,因為身體下面壹半的呼吸沒有了。(這句蠻搞笑的,所以列出來)

  您不懂修行法門不要緊,妳再琢磨壹件事:把出入息的息解釋成【休息】,那出入息這個詞應該是什麽什麽意思呢?出入都在休息嗎?

  聲聞地說【風】就是【息】,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氣】或者【風】。出入息就是出入氣,出息就是出氣(呼),入息就是入氣(吸),出入息就是呼吸。

  妳可以質疑我:這樣的話妳怎麽解釋該大師說的【我們呼吸壹出壹入之間,有壹剎那既不出又不入的那壹段】,都停了那還不是息(休息)嗎?我們明明都能感覺到有這個停頓,妳可以否認嗎?

  這個很容易解釋,那個停頓也是【息】這個說法不準確,那個所謂的【停頓】聲聞地叫【中間入息】和【中間出息】,聲聞地還是承認他們在呼吸,並有完全停下來,只是非常細微,難以察覺,好像停車,車子最後停了下來,就停下來最有壹剎看似完全停住了,實際還是細微的在最後動壹下。所以聲聞地原文說【暫時相似微細風起】。

  說這麽多只是為了解釋上面沒解釋的【知息長,知息短,知息入,知息出】,這個知息長就是能觀察到出入息,知息短就是能觀察到【中間入息】和【中間出息】,出氣和吸氣到最後那個好像短暫的停頓。 要記得壹件事,妳所要做的只是【知道】而已,其他事不用去管它,更不要控制自己的呼吸,《聲聞地》說那樣會導致身心的疾病!

  而且真正不不呼也不息的短暫停頓也是確實存在,不過那只有初果見道位的聖人才能觀察得到,聲聞地中介紹修安那般那的第五個修習方法:十六勝行。裏頭清楚的說了: 【若於是時,或入息、中間入息已滅,出息、中間出息未生,緣入息出息空無位、入息出息遠離位為境;或出息、中間出息已滅,入息、中間入息未生,緣出息入息空無位、出息入息遠離位為境。】 入息、中間入息已經滅,出息、中間出息還沒生的時候,確實有壹個短暫的不呼也不息。不過這個不是該大師所說的息,該大師說的那個停頓是指【中間入息】和【中間出息】,這裏的停頓《聲聞地》給個名稱叫【空無位】,人家不叫【息】。那只有初果聖人才能察覺。妳現在只需要了解壹下就可以了,除非妳證到了初果,不然修行還用不著。

 

  4 不懂不淨觀 看320頁中間:

  【雲何名正加行?謂於所緣數起勝解,是名正加行。】(該大師聲聞地講錄原文)

  這位大師亂刪《瑜伽師地論》的原文,我們看看原文是怎樣的:【雲何名正加行?謂於所緣數起勝解,數正除遣,是名正加行。】

  這被刪改過話改動大師的解釋當然是錯的,如何錯,我們看他接下來解釋原文就知道他根本看懂《瑜伽師地論》在說什麽了?

  【如有勤修不凈觀者,數正除遣於諸不凈作意思惟諸不凈相。由隨相行毗缽舍那而起作意,於所緣境數數除遣,數數現前。】

  該大師看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他就開始扯去醫學院看人體解剖的屁事,看解剖當然跟不凈觀有關,可是跟上面這句話要表達的含義其實沒什麽關系。

 一直到下壹頁最後他才算勉強正面解釋了壹下這句話:“於所緣境數數除遣,數數現前。”對壹切外緣瑣事都要放下,觀起來的不凈觀也要把它空掉了、然後觀白骨,最後白骨也化空了,空了以後空境就現前了,就住在空境上,這才叫修不凈觀。

  每次他碰到不懂地方的就把【空】之類概念拿出來忽悠人,反正佛法處處說空嘛,就拿【空】來解釋壹切就完美了。

  該大師就是不懂修不凈觀為什麽要【數正除遣】?如何【數正除遣】,他就想當然把【數正除遣】解釋成把不凈觀空掉就糊弄過去了。 可是《瑜伽師地論》不是壹本空談妙理的書,尤其是《聲聞地》部分,每個聲聞修行的法門的細節他都詳細具體的,甚至有點啰嗦按照次第壹步壹步告訴妳。而不是動不動就拿第壹義諦諸法空相壓妳。

  該大師不懂修不凈觀的【於所緣境,數數除遣,數數現前。】只能用【空掉】來糊弄。我現在先把這句話用白話文說壹下【對修不凈觀的所緣境,要壹次次的除遣開去,再壹次次讓它現前。】

  看了白話文妳壹定還是不懂再說什麽,什麽除遣開去又現前的,到底再說什麽?沒關系,我一說你就懂,你用智能手機看照片是不是手指頭在上面划動一下,一張照片就划走了,下一張就現前,想看下一張就繼續划動。這就是於所緣境,數數除遣,數數現前。】

  比如修不淨觀觀察屍體來說吧,主要是觀察屍體的變化,就是屍體每個變化的相貌就是壹個所緣境,青淤膿爛膨脹白骨等等屍體變化的相貌就是壹個個所緣境。

  妳觀想屍體剛死【青淤】這個所緣境,妳不應該觀太久,觀壹會就【除遣】掉,讓【膿爛】這個所緣境現前,而【膿爛】也不應該觀太久,觀壹會就【除遣】掉,讓【膨脹】這個所緣境現前。。。。 隨妳學習的不凈觀的所緣境,要讓所緣境隨屍體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單純停留在壹個所緣境上不動,所以叫【於所緣境,數數除遣,數數現前。】除遣了壹個畫面再換下壹個畫面現前。

  接着看【聲聞地講錄】327頁中間:不凈觀的竅門 白骨燒化吹散

  “復令其心於內寂靜。如是名為於外身中修循身觀,依他外身而發起故。後復應於自身內外諸不凈物,善取其相,令心明了。”

  不凈觀,白骨觀,是先看外境,依他人的不凈而起觀,再回到自己身上來。開始修都是著相的。

 “又於他身內外不凈,善取其相,令心明了。於自所愛,汝當發起如是勝解。” 他身就是指外面的,就是妳所愛的人,兒女,夫婦,兄弟,

  點評:這裏就有兩個明顯的錯誤:

  1【不凈觀,白骨觀,是先看外境,依他人的不凈而起觀,再回到自己身上來。】這個原則是錯誤的,因為在該大師引用的聲聞地原文先是【於內身中修循身觀】然後接下來再到他引用的【於外身中修循身觀】。原文是先觀內再觀外,他斷章取義自己截了壹段文再胡亂解釋。

  2該大師說【先看外境,依他人的不凈而起觀,再回到自己身上來。】這句話不止斷章取義,他對【他身內外不凈】的解釋也是錯的,他把他身解釋成自己所愛的人的身體。該大師就是不會斷句,他把解釋【他身】的前面大半句給斷掉了,直接就從【復令其心於內寂靜】開始引用,我們看看【復令其心於內寂靜】前面是什麼:次應於外諸不凈物,善取其相。汝當發起青瘀勝解,廣說乃至骨鎖勝解;或狹小勝解、或廣大勝解、或無量勝解。數數發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於內寂靜。】

  看清楚原文沒有,【他身】不能望文生義的解釋成他人的身體,這裏的【他身】是指屍體來說的。

 

  5 不懂四禪八定

  【聲聞地講錄】地349頁下面: “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或念我當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壹者、世間,二、出世間。”

  該大師的解釋:這個時候可以選擇出世或者入世,換句話說,妳有了上面的定力,才有本事出世也可,入世也可。

  點評:聲聞地的這段內容的意思其實是修行人修得了未到地定之後,有兩條路走。第壹,就是修世間道,繼續修禪定,修四禪八定,即使四禪八定修習圓滿還是不能脫離三界,所以說是世間、第二,就是修三十七道品這些出世間的聖道斷煩惱得涅盤,所以說是出世間,而未到地就有能力證得慧解脫阿羅漢了。

  該大師望文生義的把【世間】和【出世間】解釋為入世和出世,得個未到地定就入世度眾生了?

  翻過來351頁下面:“此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者,復有二種。壹者、具縛,謂諸異生;二、不具縛,謂諸有學。

  聲聞地這是說樂於修世間禪定的有兩種人:壹種是被煩惱系縛的凡夫,另壹種是已經脫離了煩惱束縛的有學聖人。

  該大師把【異生】解釋為畜生和魔鬼,其實這個【異生】就是凡夫的別名。

  關於該大師不懂裝懂亂解釋名相我再舉個典型的例子,289頁他解釋修緣起觀的【愚癡為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看他怎麽解釋【不動行】這個名相的:很堅固牢固的繼續造業,動搖不了,這叫不動行。

  這個【不動行】的名相應該是什麽意思呢?是說修禪定業的意思,前面的【福行】是說造了善業死後生人和欲界天。中間的【非福行】是說造了惡業死後墮三惡道,最後的【不動行】是說修禪定業死後生色界無色界天。三種行為造就三界六道流轉。無明緣行,這裏的行就是業力或者行為的意思。

  翻壹頁。接下來說到修習四禪八定的方法,其實就四個字就能總結【欣上厭下】。先看原文:”此復雲何?謂先於欲界觀為粗性,於初靜慮若定、若生觀為靜性,發起加行,離欲界欲;如是乃至發起加行,離無所有處欲,當知亦爾。

   該大師不懂修四禪八定的原則【欣上厭下】。比如觀察欲界是粗陋的,初禪是寂靜微妙的,靜坐是常常這樣觀察,逐漸就能進入初禪。再初禪中再觀察初禪是粗陋的,二禪是更寂靜殊勝的,這樣進步到二禪。最後在四空定無所有處定中思維無所有處定是粗陋的,而非想非非想定是殊勝凈妙的,進入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叫【欣上厭下】。

  該大師根本沒看懂這段說什麽,他的解釋不但沒有欣上的意思,沒有把這個修四禪八定的原則告訴想修行的人,反而高姿態的批評了這個禪定的寂靜一頓表示自己人生境界高,結尾還說【這個還在有學位的階段】。只是四禪八定而已,凡夫也可以修,慧解脫的啊羅漢也可以修,他就是靠胡扯些名相來忽悠人。

  這兩頁還有很多錯誤,例如【學佛的大戒是絕不準使用神通】。這個《瑜伽師地論》就有很多地方是贊嘆使用神通度眾生的,我真不知道這該大師是怎麽看書的,竟然說出這種話來。

  繼續看《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第367頁開始,該大師說:作意有七種。如參話頭,念佛,都是作意,是意在造作。作意在密宗叫做生起次第,無中生有,把它生起來,到了返本還原,徹悟了,就是圓滿次第,證得了菩提。

  點評:這裏說的是由欲界的未到地定進步到色界初禪的七種作意,該大師一下扯到證得菩提是不是扯遠了點。他只要遇到不懂就搬出很高的境界來唬人。

  我們看聲聞地怎麼說的【為離欲界欲,勤修觀行諸瑜伽師,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

  然後該大師開始解釋這七種作意的第壹種【了相作意】。我在上壹篇說過,他不懂修四禪八定的原則【欣上厭下】,所以他依舊繼續旁征博引(東拉西扯)。

  “雲何名為了相作意?謂若作意,能正覺了欲界粗相,初靜慮靜相。”

   聲聞地的願意: 思維下地的粗陋,欲界是粗陋的,上地的清凈,初禪是寂靜勝妙的。在未到地中這樣思維,就能慢慢進步到初禪。然後二禪,三禪,四禪壹直到無色界的四空定都是用這種【欣上厭下】的方法,思維下地的粗陋,上地的清凈。這是了相作意。

  點評:該大師不懂原理方法,我不想再花時間輸入他原書的文字了,有書的自己看。說了壹堆廢話也沒把真實含義說出來。這種錯誤我都不知道該怎麽挑。

  接下來他說的欲界的六種事都是瞎掰。

  比如369頁這段:雲何尋思諸欲粗事?謂正尋思:於諸欲中有內貪欲,於諸欲中有外貪欲。

  聲聞地這裏的【內貪欲】是指對自己現在世的身體有愛著,還希望自己未來的身體更殊勝。【外貪欲】是指對外面色聲香味觸的種種境界的貪愛。

  我們看該大師是如何解釋【內貪欲】的。他說【內貪欲】是內在,是對某事有特別愛好,比如欲界中男女的性欲。是內向的,外表看不出來,仔細研究他的心理,他什麽都要。

  最變態的是他解釋貪欲的自相的【順苦處受】,聲聞地這是說追求欲過程很苦,或者追求到了享受的時候有時會產生苦惱。內心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該大師居然能把被虐待狂扯到這裏來(370頁),我相信這麽重的口味的人不多,這不具普遍性,妳自己在家玩就好,不要拿出來說。

  接下來看這句:“謂已證入初靜慮定,已得初靜慮者,於諸尋伺觀為粗性,能正了知,若在定地,於緣最初率爾而起,匆務行境,粗意言性,是名為尋。”

   點評:這句原文該大師的解釋很長,我不打算全部輸入了。抽壹句出來說明下【“匆務行境”是說念頭是很快的,壹下子想到新竹的貢丸,壹下子又想到臺南的海鮮,然後又想到哪裏殺人了,匆匆的,心裏抓到外境。】 點評:只有把尋伺當成妄念才會說出這種話,原文的意思是比如說【出離尋】,這個已經得了未到地定要進步到初禪的人,他內心要作出離尋,修不凈觀為所緣境,他的心在不凈的畫面上活動得很匆忙,這個叫出離尋。不是該大師解釋的:壹下子想到新竹的貢丸,壹下子又想到臺南的海鮮,然後又想到哪裏殺人了,匆匆的,心裏抓到外境。初禪的尋伺跟一般般的打妄想完全不是壹回事,比如【尋】是在壹個所緣境活動得很匆忙,不是心在很多個所緣境亂跑。妳們自己看看該大師373頁的解釋,是不是胡說八道?

  翻壹頁,【又正了知如是尋伺,是心法性,心生時共,共有相應,同壹緣轉。】

  把尋、伺的心理境界認識清楚了,妳那個能知之性,了解自己現在到了什麽情況,也很清楚現在心理的現況,這是屬於意識的現量所起的作用。“心生時生”,念頭壹動就有這個境界,念頭想清凈,就清凈現前,還是唯心所生。因為心清凈了,慢慢身體內部也靜了,呼吸、氣息也平靜下去了。

  點評:上面是该大师的解釋,他完全不懂原文這句話的含義,就是硬掰出壹段高深莫測的東西來。這句話是應該是什麽意思呢?說的是初禪的尋伺是心所法,跟心王主要是意識一同生起,一同在一個所緣境上活動。

  7 不懂無想定和滅盡定

  首先我把我們現在看【聲聞地講錄】第395頁中間: “復次,依靜慮等,當知能入二無心定。壹者、無想定,二者、滅盡定。”禪定修到了,可以證到兩種無心定的境界,就是無想定與滅盡定,都I屬於無心定的境界,大原則是無心定。 

 點評:這句話是對的,不過該大師很快就忘了他自己說過這話,往下看下去他的話就前後矛盾了。他不懂【有心定】和【無心定】這兩個名相的含義,不過不懂可不妨礙掛嘴上賣弄!

“無想定者,唯諸異生,由棄背想作意方便能入。”

點評:這壹段解說太長,我不打算手打輸入該大師的原文了。有書的自己看。 下面我直接說錯誤,我上面說過該大師不懂【異生】的含義,他壹會解釋說是畜生,壹會說是鬼,妖,神。其實這就是凡夫的意思。聲聞地這裏是主要是教妳入無想定的方法,要是畜生,神,鬼,妖才能入,人不能入,說來幹嗎? 然後該大師說入無想定的人會變成望夫石,花,青菜等等。 他想象力真的很好,壹個【異生】能聯想出這麽多東西來,可惜全是錯的。【異生】就是凡夫的別名,因凡夫輪回六道,受種種別異的果報而生,所以才叫【異生】!

  396頁“滅盡定者,唯諸聖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 得道的佛弟子們,得道的羅漢聖人,由於止息了想,妄念,有意的把身體的感受控制住,也就是能用方便,能入滅盡定。

  點評:滅盡定是在四禪八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修得的,而在非想非非天中前五識是完全關閉的,只剩下第六意識有極其細微的活動。壹個人身識已經關閉了他還會有身體的感受嗎?所以該大師說【有意的把身體的感受控制住】就太外行了。滅盡定又叫滅受想定,滅掉的是想心所和受心所。註意,是受心所法,不是什麽身體的感受。

  “若諸異生作如是念:諸想如病、諸想如癰、諸想如箭,唯有無想寂靜微妙。攝受如是背想作意,於所生起壹切想中,精勤修習不念作意。由此修習為因緣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

  點評:該大師沒有看懂這句話。所以他斷錯句了,這句後面他給挪下壹段去了,我現在給接回來【入定無間,心不復轉】。 記得壹開始他說無想定是屬於無心定。他壹看到句子裏頭出現【有心位】就望文生義:【這種修行叫做無想定加行道中有心位。因為他的心有意做到無想,不起思想,不動心,所以還不算無心位。這是講無想定。所以壓制自心不其心動念,會變成病態,甚至像石頭那樣的境界,這還是屬於有心位,因為是有心作到無想定的】 而這句話的真實含義跟有意無意不起思想沒有關系,是說修無想定還沒成功的時候心裏還是有想,所以才叫【有心位】,不是該大師說的故意不動心才叫【有心位】。

  398頁:”如是有學已離無所有處貪,或阿羅漢求暫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是名滅盡定。由是方便證得此定。。“ 這樣努力修學,離了無所有處貪,或者證得阿羅漢果,對人世間實在有點厭煩了,不是不來,是請個長假,所以心入滅盡定。

  點評:這句話開始的【如是有學已離無所有處貪】說的是已經修得非想非非想定的三果有學聖人。該大師沒看懂,就把【有學】解釋成【這樣努力修學】。這個三果和四果 羅漢的聖人只是有時想休息壹下就暫時入滅盡定休息壹下而已,被該大師說成入滅盡定是【對人世間實在有點厭煩了,不是不來,是請個長假。】三果聖人還沒所作已辦呢?你請個什麼長假?

  該大師沒有能力把修習無想定和滅盡定的方法說出來。我現在根據聲聞地把修無想定的方法略說壹下,滅盡定原理壹樣,遲點再說!

首先無想定要在四禪修,所以必須先證得四禪。在四禪妳先修了壹下止,然後就思維:心裏面這裏想不好,就像人有病了似的,就像被箭射中,搞的心裏很不舒服,只有無想的境界寂靜微妙的,心理就不斷的要厭離這個【想】。這樣思維了壹會就不思維了,就繼續修止,修壹會兒止,又修壹會兒觀。慢慢的這個【想】就停下來了,能入於無想定的境界。 要留意壹點,聲聞地這裏說修無想定用的這個詞【異生】,就是凡夫,主要還是指外道的修行者。這個無想定其實證果的聖人也能修,為什麽要說【異生】呢?因為釋迦其實是不太贊成佛弟子入無想定的,佛教最喜歡強調開智慧,妳都無想了這個智慧還怎麽開?

滅盡定的修習原理跟無想定壹樣,要在非想非非想定修,這個以後再說吧!壹碼事,必須區分開來。

該大師出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錯誤實在太多了,沒有一個修行法門他是解說正確的,還有一些例如“五神通”的修行方法很多錯誤我都時間一個一個挑出來。先說到這裏吧,看大家有什麼要批評的。

一切法不生不滅, 即是無生 。無生法, 是何所諍? 何所論?

 

若人自有所見即能起業。無知無聞。凡夫愚人不知諸法畢竟滅相。故自見其身亦見他人。以是見故便起身口意業。

- 諸法無行經

 

 

  經論中常見佛菩薩駁斥外道的言論。按閣下的邏輯佛菩薩都是不知諸法畢竟滅相的凡夫愚人囉?您一樣可以質問宣揚一切法無生的佛菩薩:一切法不生不滅, 即是無生 。無生法, 是何所諍? 何所論?你自己說一切無生嘛,你還駁斥外道幹嗎?你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嗎?

  佛菩薩說的諸法畢竟滅相是給你這麼用的?學了個諸法寂滅就用來否定批評一切,不分場合的亂用,不讓人說一點不同的意見,遇到跟自己觀點不合的就拿來給人扣帽子,跟我們大陸文革時候紅衛兵做法沒什麼兩樣。

  按閣下的邏輯:【一切法不生不滅, 即是無生 。無生法, 是何所諍? 何所論?】這個佛法推廣中心,這個佛法討論版都是沒有存在必要的。你們開這個中心,這個板塊討論佛法就是不知諸法畢竟滅相,不知道第一義諦是離文字相的,你們就是無聞愚癡不明的凡夫,不生不滅的寂滅相是你們能討論出來的嗎?你們有修行嗎?證到諸法實相了嗎?耍嘴皮有用嗎?

  按閣下的邏輯,印順老法師出那麼多書把佛教中很多宗派和其他宗教提出了批評的意見豈不也是。。。。

  正常的討論問題最好就事論事,不要動不動就搬出一堆自己也不理解的高玄名相來壓人。我們大陸現在都不流行搞這一套,沒想到在臺灣的網站還隨處可見這種人。

您不是說有某些人自以為是的上演佛法的鬧劇嗎?  這些人不就是在無生法中起戲論嗎? 所以這些人是自有所見而起身口意業 。 這與紅衛兵以及大陸台灣流行哪一套有何關聯呢??

T师兄您可以上大陆的天涯论坛或者豆瓣上面去看看,就知道附佛外道是怎么回事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任何一個系統的無序亂度 (熵 Entropy) ,   只會不斷的增加 。這是宇宙法則 , 所以佛陀早就預知了。況且 ., 這是供需的問題 。因為有市場 , 所以他們才能有立足之地 。這是沒辦法了 !

 

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憐貧念老鞠育窮厄。恒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捐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設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無復修理轉就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婬劮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諮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

- 法滅盡經

 

夏湖蓝师兄说的很好,对南怀瑾的批判也很有见地。是非正邪善恶本应明确抉择,这种明辨是非邪正善恶的努力是必要的,不明什么是邪见则也就不明正见,明确了正见,自然就明确了邪见,如果永远是非正邪不分,则永远不能建立正见。目前社会上打着佛教幌子的骗子非常多,其中不乏名人,性质相当鄙劣,正信的佛弟子是应该力所能及予以揭发以摧邪显正。但最好做到无诤之辩,只辩其是非正谬得失,有理有据,有条不紊,让事实说话,不必有情绪化色彩,那是于事无补的。同时,我们也由此更加明白,世间名人的出名,是种种因缘所生(有的骗子是善用种种手段伎俩促成)法,而大众往往人云亦云缺乏理智考量,有的是极为荒唐的,但这就是世间,芸芸众生的黑暗世间。

恰如其分的说法您都不懂吗?没有一丝一毫的虚悬可言!末学恐有得罪之处请阁下见谅,我乃地道之大陆的!

丢下一句诸如〞恰如其分的说法您都不懂吗〝这样没头没脑的话就跑了,不知想说啥!

请蓝兄多打打目前还活着的萧邪平实的大邪见“如来藏是阿赖耶识”,萧邪们在大陆论坛上非常活跃,大部分禅版或者唯识版的版主都是萧邪份子。大陆最大的地藏论坛基本全都沦陷,还有佛缘论坛。不过与萧邪诤论引经据典是下下策,他们善于此道自圆其说其邪见。但一讲到实修他们就全答不上来。。。有时候纳闷这邪帮是不是雇佣了一堆佛学院学生在做市场推广。

别与过世的诤,还是找个目前最需要杜绝的邪见,与之正面短兵相接才能显出真功夫。。。。

请斧正!http://yinshun-edu.org.tw/en/node/16934

 

 

剛好複習《聲聞地》的時候手頭有該大師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就對照來看,所以能找出這麼多的錯誤。其實書店很多佛學書都是錯漏百出,也見怪不怪。哪天再機緣巧合看其他經典的時候再有其他人的書對照看,再指出其錯誤吧。

嘩!好大堆反驳文字啊!請不要登我的回应. 我是个很低能白痴的人.

我只是想说, 瑜伽師地論是一本天書, 南師不单在这本講論中有很多需要議論的地方.

而且, 在論语別裁, 金剛經说甚麽, 周易參同契等等都有的. 因為南師有太多结缘了.

语言嘛, 也常能生誤解的.

我看他的说法, 会用一个很謙虛的態度,我也倍感覺到他好多時会吹水过了头(南師也常说自己吹水)

所以都要过濾. 畢竟, 南師的書最容易看, 方便了我們这等蠢仕刻刻都想入門佛道之人.

至於骂人外道, 對他老人家的死也不放过的, 总之是树大招風啦. 我只最後想對他说句,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重申本中心佛法討論版之「回應規則」

1.本中心佛法討論平台,歡迎您發表回應,並請您遵行佛陀的教導,以「如實、柔軟、慈心」的「正語」態度回應,我們希望來訪的法友們均能得到「法義饒益、梵行饒益、正見增長」因此,不得發表任何抄襲【註】、誹謗、粗語(涉及人身之情緒性用語)、諍勝或其他違反法律的資料。

2.若您違反上述規定,我們中心有權刪除您之回應。

3.所有的回應必須與主題有關,並須尊重其他作者及其回應,而且您必須就您自己的回應負法律完全之責。

 

【註】:「抄襲」是指竊取他人的理念或文字,而冒名據為己有,或將之發表而未註明出處,或將之改寫而當作自己的新作品發表,以上均屬國際認定之抄襲行為,而被要求禁止。

有些人回覆不知說些什麼,多責問了幾句,最多以後一律不迴應了! 諍勝可能有,抄襲絕無可能。

Sadhu, 藍師兄這篇讓我聯想到這段經文。

uppannaṃ parappavādaṃ sahadhammena suniggahitaṃ niggahetvā sappāṭihāriyaṁ Dhammaṁ desessantī.

給不懂巴利文的法友們。yap 引的應該是這段經文吧?

增支部8集70經/地震經(莊春江譯)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374.htm

世尊說過這些話:『波旬!我將不般涅槃,除非我的比丘弟子們成為聰明的、已被教導的、有自信的、已得從束縛安穩的、多聞的、持法的、法隨法行的、如法而行的、隨法行的,學習了自己阿闍梨的[教導]後,將告知、教導、安立、建立、開顯、解析、闡明,以如法善折伏對方已生起的議論,折伏後將教導神變法。』

樓上二位懂巴利文的朋友令人羨慕啊!

遠至智x大師, 近至虛x大師. 多差半个世紀的生命的天人...師.

都不懂.....巴利文.

自家文化都够繁忙啊!哈哈!

你慢慢學好印度的古文字学才修吧. 哈哈!

古代近代的某几位法师不懂印度古文字,所以今天的学佛者也不应该学?古代近代有没有精通印度古文字的法师呢?我随便说一个名气比你说的大百千倍的,玄奘法师认识吧? 【自家文化都够繁忙啊!】 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见有人用“繁忙”来形容文化。膜拜南大师的粉丝果然语出惊人,非同凡响! 至于【你慢慢學好印度的古文字学才修吧】,居然将学习巴利文或古梵文和修行对立起来了,好像要学习巴利文毕业才能修行?或者说你要修行就不能学习巴利文或古梵文?按这个逻辑,学汉传佛教的惨了,你别说读通,有生之年读完一遍【大正藏】都不容易,那是没机会修行了。 佛教不是反智的宗教,特别是大乘强调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你看到别人学习各种语言,哲学,科学,艺术等等的时候你嘲笑说:“你慢慢学好这些再修吧,哈哈。”那我只能劝你多学习“中国文化”了,《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 何况别人学习巴利文可以增强对汉传经典的理解,提高自己对汉传经典认识,那是更上一层楼,不是你学巴利文,就代表一定没学好中国文化。那不是谁越无知懂得越少就越懂中国文化。我们现在国学大师级的人物哪个不懂几门外语?我想楼上那两位懂巴利文的师兄中国文化水平再差,也不至于用“繁忙”来形容中国文化吧! 给大师粉两点建议: 1 年复一年的之阅读世面上畅销的《XXX说XX经》或者《xxx说论语》那是浪费生命,这不算是学习中国文化,顶多算个前方便,就像学龄前的儿童读《看图识字》那类书一样,不算是读文章。《大正藏》《四库全书》要是终生不敢触碰,就不要提中国文化了。 2 大师的那些畅销书既然要看就好好看,我发现很多的大师的忠实粉丝说的话跟大师书里的话是相反的。讽刺的是,我有时不得不搬出大师的“圣言量”来教育他们。你们这些忠实粉丝对偶像的书还不如我一个外人熟悉,确实不太应该。

末學是參考妙境長老的《瑜伽師地論》開示,來對照讀南師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兩位善知識對此論的解釋確實有很多的差異之處。而末學是認同對"當代維摩詰的鬧劇"的點評的。

強力推薦妙境長老的"瑜伽師地論筆錄",下載網址: http://fayun.org/index.php?p=yo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