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南傳教系《清淨道論》止觀禪法,教人起念作意,取緣著有,入定作觀,明顯違背佛陀教示,以不住不著不染正是三乘正法的首要共通特徵故。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周老師
 
漢譯中阿含2經、增壹阿含39品2經、南傳增支部7集69經, 三品同段經文如下。 
 
《中阿含2經》 
復次,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覺、觀已息,內靜、一心, 
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 
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 
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增壹阿含39品2經》 
若賢聖弟子無貪欲想,除不善法,念持歡喜,遊志{一}[初]禪,... 
復次,賢聖弟子有覺、有觀息,內有歡喜, 
專其一心,無覺、無觀,遊心二禪,... 
復次,賢聖弟子念而有護,自覺身有樂, 
諸賢聖所{救}[求],護念具足,遊{在}[心]三禪,... 
復次,賢聖弟子苦樂已盡,先無愁憂, 
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志四禪,... 
復次,賢聖弟子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 
現法中而自娛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 
 
《南傳增支部7集69經》 
每當聖弟子從離欲、離不善法後, 
【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時,... 
每當聖弟子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 
【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時,... 
每當聖弟子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 
『他是平靜、專注、住於樂者』的第三禪時,... 
每當聖弟子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 
【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時,... 
每當聖弟子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 
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時,... 
 
 
如上對照可見,唯獨南傳教人【進入後住於】初、二、三、四禪;
 
漢譯二經則無此【進出】語。四禪成就後,即證阿羅漢。 
 
四禪以外,南傳《清淨道論》卻更教人進進出出的,續修四無色定。 
 
這樣的南傳教法,難道不違背 佛陀教示嗎?
 
若非預先【設想】【有】一個甚麼樣的情境存在, 
 
即無所謂【進入後住於】此一情境之中。 
 
必然是預先【設想】好,【有】一個甚麼樣的情境存在, 
 
才有所謂【進入後住於】此一情境之中。 
 
面對這種如騙局一般,事先設置好、偽裝好的邪見、惡見, 
 
懵懵懂懂的初學佛人,哪有能力分辨?哪有能力保護自己?
 
-----------
 
 同修 kisc  更提供重要見解,及 佛說經證如下:
 
大多數人都以為 佛是六年苦行 禪定成道 
在這裡我要說一句 
學佛 不要經律沒翻 拿論就說 
萬一說錯 會構成 法說非法 
 
對於佛說四禪 
(一)阿含部 中阿含 已說 此法不趣智 不趣覺 不趣涅槃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 
度一切無所有處。得非有想非無想處。 此法不趣智 不趣覺 不趣涅槃。 
 
(二)阿含部 增壹阿含 再說 此法不趣智 不趣覺 不趣涅槃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遊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我六年之中 勤苦求道 而不剋獲。 
 
(三)本緣部 過去現在因果經 又說 其所知見。非究竟處。非是永斷諸結煩惱。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三 
四禪 四無色定 其所知見。非究竟處。非是永斷諸結煩惱。 
 
(四)般若部 大般若經 更提醒 於法執著有性 於法空不能信受 連三乘都未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十一 
舍利子! 
彼於 四靜慮 執著有性, 
於 四無量、四無色定 執著有性。 
.
舍利子! 
愚夫異生 以於諸法 執著有性,於諸法空 不能信受。 
由不信故,不能成辦 聲聞、獨覺、菩薩、如來 所有聖法, 
故於聖法 不能安住。 
 
(五)經集部 楞伽經 再提醒 禪者禪所緣 斷惑見真諦 此皆是妄想 了知即解脫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諸禪與無量  無色四摩提  及以想受滅  惟心不可得 
預流一來果  不還阿羅漢  如是諸聖人  悉依心妄有 
禪者禪所緣  斷惑見真諦  此皆是妄想  了知即解脫 
 
(六)法華部 金剛三昧經 直接說 禪定 是自性起禪 
 
●金剛三昧經 
如彼【想禪定】。是動 非是禪。 
何以故。 
【禪性】離諸動。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離諸分別 【本利義】 故。 
 
善男子。 
如是【觀定】乃名為【禪】。 
 
【禪性】=【本利義】 
說明禪定 是自性起禪 
 
(七)涅槃部 大般涅槃經 最後提醒 勿得調戲 放逸散心 入諸境界 受行邪法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佛復告阿難。 
吾未成佛 示入鬱頭藍弗 外道法中。 修學 四禪八定 受行其教。 
吾成佛來 毀呰其法 漸漸誘進。最後 須跋陀羅 皆入佛道 
 
如來 以大智炬 燒邪見幢。 
如乾草葉 投大火焰。 
 
阿難。 
今我親戚 諸釋種子 吾甚憂念。 
我涅槃後 汝當精勤 以善教誡 我諸眷屬 授與妙法 深心誨誘。 
勿得調戲 放逸散心 入諸境界 受行邪法。 
 
(八)佛法戒律 最後提醒 自稱得禪 南北傳都一樣斷頭 
 
北傳四分律 自稱得禪。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是大妄語 
●四分律 
若比丘 非眞實 非已有。自説言 我得上人法。 
得禪。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天來 龍來 鬼神來。 
彼非沙門非釋種子。 
 
譬喩者説。譬如大石 破爲二分 終不可還合。 
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不可還成比丘行。 
 
南傳五分律 自稱得諸禪解脫 三昧正受 諸聖道果 苦集滅道 也是大妄語 
●五分律卷第二 
若比丘,不知不見過人法,聖利滿足,自稱我如是知,如是見。 
是比丘後時,若問若不問,為出罪 求清淨故 作是言:『我不知言知,不見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 
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不知不見者: 
【不知不見過人法】。 
 
一切出要法, 
謂 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諸聖道果, 
是名【過人法】。 
 
於佛所說 苦集滅道,已辦已足,更無所求, 
是名【聖利滿足】。 
 
自說:我如是知見法,法亦知見我, 
是名【自稱我如是知,如是見】 。 
 
若一月乃至一歲後,問: 
「汝云何得?何處得?從誰得?以何法得?」 
 
若不問,而自發露所犯,求戒淨 心淨 見淨 疑淨 言: 
「我不知、不見苦集滅道,言知、言見,虛誑妄語。」 
 
雖作如此發露故【得波羅夷】 。 
 
 
所以學佛 當依經律 不依於人..............................
 
------------
《雜阿含254經》
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是【名】真實離恚解脫,是【名】真實遠離解脫,
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
 
《雜阿含474經》
佛告阿難:
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
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
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
阿難白佛: 
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
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中阿含97經/因品大因經第一》
世尊告曰:
阿難!汝莫作是念,此緣起至淺至淺。
所以者何?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
阿難!【於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故】。
念彼【眾生如織機相鎖,如蘊蔓草】,多有調亂,怱怱喧閙,
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往來不能出過生死】。
 
阿難!是為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緣老死有愁慼,
啼哭、憂苦、懊惱皆緣老死有,如此具足純生大苦陰。
 
是故當知是老死因、老死習、老死本、老死緣者,謂此生也。
 
是故當知是生因、生習、生本、生緣者,謂此有也。
 
是故當知是有因、有習、有本、有緣者,謂此受也。
 
是故當知是受因、受習、受本、受緣者,謂此愛也。
 
阿難!是為緣愛有求,緣求有利,緣利有分,緣分有染欲,
緣染欲有著,緣著有慳,緣慳有家,緣家有守。
阿難!緣守故便有刀杖,鬪諍、諛諂、欺誑、妄言、兩舌,
起無量惡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純生大苦陰。
 
【欲愛及有愛,此二法因覺、緣覺致來】。
 
按:欲愛者,我執;有愛者,法執。
 
是故當知是覺因、覺習、覺本、覺緣者,謂此更樂也。
所以者何?緣更樂故則有覺。
 
阿難!若無有眼更樂,各各無眼更樂者;
設使離眼更樂,當有緣眼更樂生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耶?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耳、鼻、舌、身、意更樂,各各無意更樂者;
設使離意更樂,當有緣意更樂生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耶?
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覺因、覺習、覺本、覺緣者,謂此更樂也。
所以者何?緣更樂故則有覺。
 
按:更樂者,六根身、色身我。
 
當知所謂緣名色有更樂。
阿難!【所行、所緣】有【名身】,離此行、離此緣有有對更樂耶?
答曰:無也。
阿難!【所行、所緣】有【色身】,離此行、離此緣有增語更樂耶?
答曰:無也。
設使離名身及色身,當有更樂施設更樂耶?
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更樂因、更樂習、更樂本、更樂緣者,謂此名色也。
所以者何?緣名色故則有更樂。
 
按:名身者,意識知見;眾生妄計意識知見實有,遂成法執。
世尊乃云:【於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故】,
【眾生如織機相鎖,如蘊蔓草】,【往來不能出過生死】。
以色依名立、名依識立故,於法執中,又生我執。
如今離識捨執、出過生死,須破名身實有之妄想。
妄識初離,我執色身欲愛先破,法執名身有愛續除。
 
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
所以者何?緣識故則有名色。
 
阿難!【若識不得名色,若識不立、不倚名色者】,
【識寧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耶】?
答曰:【無也】。
是故當知是識因、識習、識本、識緣者,謂此名色也。
所以者何?緣名色故則有識。
阿難!是為【緣名色有識,緣識亦有名色】,
由是增語,增語說傳,傳說可施設【有】,謂【識、名色共俱】也。
 
阿難!或有一不見覺是神,亦不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亦不見神無所覺。
彼【如是不見已,則不受此世間】,彼不受已,則不疲勞,不疲勞已,
【便般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難!【是謂增語,增語說傳,傳說可施設有,知是者,則無所受】。
阿難!若比丘如是【正解脫者】,此不復【有】:見如來終,見如來不終,
見如來終、不終,見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是謂【有一不見有神】也。
 
按:不見有神者,不見有我、我所,已離欲愛、有愛。
不見不受世間,我執法執俱破,涅槃空性,朗朗現前。
有一者,一相無相之心一境性,定於無定,得於無得。
 
阿難!云何有一無神施設而施設耶?......
阿難!是謂有一無神施設而施設也。
復次,阿難!有七識住及二處。......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
【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慧解脫】。
復次,阿難!有八解脫。......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
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
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按:神識者,俗稱靈魂,即神我論、梵我論之中的輪迴主體。
起般若智慧返觀自照而解脫,名慧解脫;八解脫,即定解脫。
依慧得定,依定開慧,離欲愛、有愛,定慧等持,名俱解脫。
佛法雖初以定慧二門分別令入,既入則定慧不二,止觀一心。
是故,於此緣起知如真、見如實者,當然就是定慧俱解脫者。
何以故?以定為慧之寂體,慧為定之照用,體用寂照如如故。
而一向不能開慧之定,是邪定;一向不能得定之慧,是狂慧。
如於南傳止觀入初禪卻不了阿含經中阿羅漢所悟者,即邪定!
其定既邪,其慧必狂,這就是依論不依經的學佛人常見沉痾!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五》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按:離欲,證少分空性,即破我執,出六道。
離識離相,妄想蕩盡,則破法執,頓出三界。
此一修學主軸,與大乘法完全一致,如首楞嚴經所述,
亦與金剛經『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旨趣一般無二。
 
既然教理教法無別,則阿含之定,豈得與大乘之定有別?
而首楞嚴離識離想的諸佛三摩地根本大定,
又豈是南傳教系坐在妄想之中的四禪八定?
 
如上所舉《中阿含97經》顯示,
世尊說此八解脫(八背捨)、七識住及二處,乃至九次第定等,
無不是將婆羅門所修四禪八定納入其中,並超越之。
何以故?佛陀教法之與婆羅門等外道所修者,最主要的差別,
就在於指出了【心不染著,乃得解脫】是唯一脫離輪迴之法。
 
此一超越之道,如《雜阿含254經》二十億耳尊者自述所證涅槃境云
於現前一念,不因使用【名色】、著有故,而生貪恚癡,
亦不爲了避免貪恚癡,而不使用【名色】、著於無記空,
才是真實遠離貪恚癡、名聞利養、愛取,亦遠離忘失般若觀照(忘念)。
 
又如《雜阿含474經》所示,此一超越之道,應須深刻體認,
返有歸空,從空出有,空有不二;不即名相,不離名相,即離不二;
一切只是【名】相【依緣變異】、【依緣生滅】而已,絲毫認真不得!
 
故知,於諸緣起,不住不著不染者,正是佛陀三乘正法的首要共通特徵!
以離住離著離染、【不見不受】故,乃云【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
 
許多學佛人至今尚不了解,現前南傳教系奉為根本法源之阿含諸經、
經文的注釋書,乃至於教修止觀禪法的《清淨道論》,
當初皆由覺音一人獨自翻譯、註解、著作而來。
其後,又經過了一千三百年的口傳,直到十八世紀後,才被書寫成為紙本。
這當中,因口傳所致的經文、注釋之闕漏、錯誤,不知凡幾。
而覺音本人於佛法核心要義的見解與體悟,更從來不曾經過任何祖師的印證。
 
如今對照漢譯阿含,始知南傳阿含經文錯漏,已達無從修習、不堪用的程度。
若欲勉強使用,則須參照覺音的經文注釋書,於是錯解佛經法義,更不可免。
其後若再根據《清淨道論》修習止觀禪法,求出輪迴,則實不異於緣木求魚!
猶有甚者,此等南傳學人一旦與人起諍,難免誹謗正法,而有造地獄業之虞!
 
 
 

這位周老師,只因一經的翻譯不同,就妄稱
必然是預先【設想】好,【有】一個甚麼樣的情境存在, 
才有所謂【進入後住於】此一情境之中。 
面對這種如騙局一般,事先設置好、偽裝好的邪見、惡見, 
懵懵懂懂的初學佛人,哪有能力分辨?哪有能力保護自己?
這實在是標準的斷章取義。
底下舉出數經,皆是北傳阿含,經中多用【入】、【住】等字。
《長阿含經》卷9:
「云何九證法?謂九盡: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二禪,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入】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色想刺滅。【入】識處,則空想刺滅。【入】不用處,則識想刺滅。【入】有想無想處,則不用想刺滅。【入】滅盡定,則想受刺滅。」
 
《增壹阿含經》卷18〈四意斷品 26〉:「舍利弗即住如來前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二禪;從二禪起,復【入】三禪;從三禪起,復【入】四禪;從四禪起,復【入】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滅盡定;」(CBETA, T02, no. 125, p. 640, a18-22)
 
《雜阿含經》卷41:「我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初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訶迦葉亦復如我,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欲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摩訶迦葉亦復如是。乃至第四禪具足【住】」(CBETA, T02, no. 99, p. 302, a18-23)
 
所以用周老師的標準,難道北傳的經文也是【騙局一般,事先設置好、偽裝好的邪見、惡見】嗎?
 
建議周老師先別為初學佛人擔心了,您自己讀經早已先有主見,見翻譯不同就妄加評斷,還惡言毀謗聖典,誤導他人。應該先擔心自己如此用自己的妄想而謗佛謗法,會有什麼後果吧。
 
其他諸如周老師的引言部份,也都是斷章取斷。
【北傳四分律 自稱得禪。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是大妄語】
【南傳五分律 自稱得諸禪解脫 三昧正受 諸聖道果 苦集滅道 也是大妄語】
不過相信有看原文者,就知道問題在哪裡了。
並不是自稱得禪或解脫是大妄語,重點是【未得而自言得】,才是大妄語。
周老師根本完全弄錯重點,其他論述也多是斷章取義,如此自稱老師,自言學佛,誤人誤己,實在可惜。

感謝大德指教。
 
大德何不順便解釋一下,
南傳教系一向教修出出入入的四禪八定,
何以大乘唯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做為修學總綱?
 
以下回應大德所問。
---------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
 
[0640a18] 舍利弗即住如來前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二禪;從二禪起,復入三禪;從三禪起,復入四禪;從四禪起,復入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不用處、識處、空處;從空處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時,尊者舍利弗從四禪起已,告諸比丘:「此名師子奮迅三昧。」
[0640a29] 是時,諸比丘歎未曾有:「甚奇!甚特!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爾。」
 
按:
此品經文之初[0635b12] ,已說:
『諸善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使諸善法而得長大。』
此段經文之前一段經文[0640a08] 又說:
『如是,世尊!有【四不可思議】,世界、眾生、龍宮、佛土實不可思議。』
---------
請問大德
一、前面經文所說【住不放逸之地】、【四不可思議】,
豈非大乘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之修學總綱?
二、在【不放逸】、【不思議】的前提下,
舍利弗所示『師子奮迅三昧』,豈同於南傳教修的四禪八定?
三、南傳的四禪八定,也如『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爾】』?
四、而南傳教修起念作意,取緣著有,入定作觀之止觀禪法,
又豈非明明違背了佛陀【不放逸】、【不思議】之教示?
五、【得禪。得解脱。得定】者,了無所得;
既然了無所得又要如何主張【得禪。得解脱。得定】
 
經文譯錯了,譯經者要負責;經文結集錯了,結集者要負責;
教導學人依修譯錯、結集錯誤之經文,和尚、上座要負責。
周老師不謗法不違佛言,是大德謗經謗法謗大小乘十二部。
 
 
 
 

插花一下
 
大乘也是教導「出出入入」的禪定喔,可別自以為大乘,卻偏行壞佛事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6〈淨土品 82〉:「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願言:『我當自入初禪,亦教一切眾生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心,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亦如是。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令一切眾生不遠離四禪,乃至不遠離三十七助道法。』」(CBETA, T08, no. 223, p. 409, a4-10)
 
 
《大方等大集經》卷3:「如來悉知如是等禪三昧解脫,既了知已,捨離欲惡不善之法,有觀有覺離生喜樂入於初禪入初禪出滅定,入滅定出初禪,乃至八解脫亦復如是。」(CBETA, T13, no. 397, p. 17, a4-7)
 
自命大乘者,小心引以為戒.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6〈有依行品 4〉:「少聽習無上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為求名利,唱如是言:『我是大乘,是大乘黨。唯樂聽習受持大乘,不樂聲聞、獨覺乘法,不樂親近學二乘人。』如是詐稱大乘人等,由自愚癡憍慢勢力,如是謗毀、障蔽、隱沒三乘正法,不令流布;憎嫉修學三乘法人,誹謗毀辱令無威勢。」(CBETA, T13, no. 411, p. 751, c22-29)
 
 

 
大德一向舉經文都是這樣掐頭去尾的麼?
大德請看清楚此段經文所指何人。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六
有依行品第四之二
[0751c11]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沙門旃荼羅、長者旃荼羅、茷舍旃荼羅、戍達羅旃荼羅,若男、若女,諂曲、愚癡、懷聰明慢;其性兇悖、懆厲、麁獷;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好行殺生,乃至邪見、嫉妬、慳貪、憎背善友、親近惡友,非是三乘賢聖法器】。或少聽習聲聞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獨覺乘法、無上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少聽習獨覺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聲聞乘法、無上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少聽習無上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為求名利,唱如是言:『我是大乘,是大乘黨。唯樂聽習受持大乘,不樂聲聞、獨覺乘法,不樂親近學二乘人。』如是詐稱大乘人等,由自愚癡憍慢勢力,如是謗毀、障蔽、隱沒【三乘正法】,不令流布;憎嫉修學三乘法人,誹謗毀辱令無威勢。」
 
遑論目前南傳教修的止觀禪法,【根本不是佛法,不是三乘正法】,
非【如來所說正法,或依聲聞乘所說正法,依獨覺乘所說正法】[0751b10] ,
反倒極可能是 世尊住世當時外道所修四禪八定,此等外道法,破壞佛法有餘,
云何【拔濟一切有情生死大苦】?【紹隆三寶種姓令不斷絕】[0751c04] ?
 
至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方等大集經》之『入初二三四禪』等,
皆如上《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四意斷品》舍利弗所示『師子奮迅三昧』,
謂【但有其名,而無實體】,【佛以五眼,尚不可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
善現!佛以五眼,求八解脫,尚不可得,
求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亦尚不可得,
若有決定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
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大德還是先回去老實讀通 大般若經的好,別在外面到處插花!
 

你如果有仔細看,應該會發現你是有在經文所指的人當中喔.

重點是,你的行為正是經文所反對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確是大乘經典,也的確有教導「入初禪」,可不是如周老師所謂的【唯獨南傳教人【進入後住於】初、二、三、四禪】。在周老師的見解中,大概連《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是【如騙局一般,事先設置好、偽裝好的邪見、惡見】。

心有成見的斷章取義真的很可怕。

一、前面經文所說【住不放逸之地】、【四不可思議】,
豈非大乘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之修學總綱?
這是你自己說的吧?有什麼根據呢?
二、在【不放逸】、【不思議】的前提下,
舍利弗所示『師子奮迅三昧』,豈同於南傳教修的四禪八定?
呵呵,完全無法理解怎麼會有這種問題。北傳有舍利弗,南傳也有舍利弗啊,總不會北傳的舍利弗會師子奮迅三昧,南傳的舍利弗卻不會吧。建議您先了解一下佛教的歷史,才不會提出這種問題。
三、南傳的四禪八定,也如『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爾】』?
同前。
四、而南傳教修起念作意,取緣著有,入定作觀之止觀禪法,
又豈非明明違背了佛陀【不放逸】、【不思議】之教示?
北傳與大乘也都有您所謂出出入入的禪法,難道北傳與大乘也都違背佛陀之教示?
我再怎麼看,也有你的斷章取義違背了佛陀的教示。
五、【得禪。得解脱。得定】者,了無所得;
既然了無所得又要如何主張【得禪。得解脱。得定】
自己的功課自己做,但記住要有所根據,不要斷章取義,也不要把不相關的東西胡亂牽扯在一起。

【四意斷】、離心意識的情形下,
南傳止觀禪法如何起修?
敬告周老師,四意斷與離心意識完全無關,看來您不但慣於斷章取義,對於佛法基本教導也近於無知。四意斷即四正勤,您竟然望文生義而誤以為是離心意識,數篇論述皆用這類望文生義的曲解方式在毀謗佛法,經他人告知,卻依然故我。
 
請詳閱此篇回應規則
  1. 本中心四項佛法討論平台,均可以發表回應,歡迎您遵行佛陀的教導,以「如實、柔軟、慈心」的「正語」態度回應,我們希望來訪的法友們均能得到「法義饒益、梵行饒益、正見增長」因此,不得發表任何抄襲(註)、誹謗、粗語、諍勝或其他違反法律的資料。
  2. 若您違反上述規定,我們中心有權刪除您之回應或暫停、取消你的帳戶。

若您依然不改這些習性,繼續謗佛謗法,我們只好請版主依版規處理了,請您自重。

 
『四意斷與離心意識完全無關』?
『四意斷即四正勤,您竟然望文生義而誤以為是離心意識』?
數篇論述皆用這類望文生義的曲解方式在毀謗佛法』?
看來您不但慣於斷章取義,對於佛法基本教導也近於無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
善現!
【佛以五眼】,求四念住,尚不可得,
【求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亦【尚不可得】,
若有決定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佛以五眼,求四正斷、尚不可得】,
何以故?以【四正斷、四意斷】離心意識故。
 
大德無知即得,也不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吧!

 

 

周老師在開玩笑吧?引用了一段經文,經文也沒解釋是因為離心意識故,就自己為自己下結論,這有說和沒說豈不是一樣?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