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令人覺悟

苦痛令人覺悟

「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是證嚴法師常說的一句話,其中的「人」雖是指「他人,但同時也是「自己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展現出「民胞物與」的精神。而這裡的「人」不只是指「人類」,還包括人世間一切,如動植物、生態環境等。

這種「悲天憫人」的菩薩情懷,一般凡夫俗子難以體會,但如果「將心比心」,視「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則此等情懷自然流露出來。

如想到我們最摯愛的人死去,內心悲痛自是不可名狀。如我想到我女兒哪一天不在這世上,再也不能相見,過往一切化為烏有,我內心頓時沈痛起來,再也無法快樂、也不知快樂是什麼。

雖然悲劇發生機會微乎其微,然而「世事難料」,誰也不能擔保一定如何或不如何。但我們總要作好準備,不時有所警醒,一方面無常來到心理的衝擊不致於太大,一方面珍惜眼前當下所擁有,另一方面「苦人所苦」,感受別人所歷經的苦痛。

想到珍愛的一切可能失去,親愛的人可能離去,這世間種種就沒什麼好計較的。苦痛令人覺悟,時時思維苦、觀照苦,並從苦痛當中超昇和解脫,可說是佛法最深刻的教誨(儘管世間芸芸眾生仍舊是執迷不悟)。

回應

世間的人們總是以為修行是要離開苦痛。然而, 真正的修行是要在苦痛中才能完成 。世間的人們總是以為修行是要離開人間。然而, 真正的修行是要在人間才能完成 。 在苦痛中體悟 無常,無我,性空以後才能真正超脫苦痛 。也才能將心比心的去悲憫其他眾生 。沒有實際在苦痛中淬鍊過而能超脫出來 , 即使飽讀經書 , 高談闊論 ,但依然以生滅心來面對人間 ,是無法超脫於苦痛的 。 這也是不即是法,亦不離是法的核心 。

 

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雖在不安處。而吉相常為現前。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種勝辯談說甚深典籍。而即是生滅心。

-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苦痛令人覺悟?應該說苦痛令人”升起出離心“,而覺悟前必須要先”出離“。有了出離心,那麼不再攀緣五欲(色聲香味觸),心不再向外求取向外奔馳。這麼一來”心向內觀“才有可能,出欲界入色界(初禪)指日可待。

而菩薩心平等所引發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由普賢菩薩十大願可以略窺一二,在每個願後面都有”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大方廣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http://tripitaka.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T10n0293_040

人生目標--千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