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不是證入四種真實理體

姓名或匿稱: 
如实

導師在《成佛之道》第四章中說:

 

「四諦是漸入,猶如梯級的,這都是漸入漸證的確證。但四諦現覺的深見深信──也稱為『證信』,不是證入四種真實理體;諦是審諦不倒的意思,所以是指確認那四類價值而說。…………………
這種印定苦集滅道的確信無疑,是四類價值的深知深信,當然是先後生起而印定的。但這無礙於緣起空寂性──滅諦的體見。」( Y 42p222 )
 
请问:四谛现觉的深见深信——也称为“证信”,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按证信的标准来看,是已经证入了初果,为什么说“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后面又说“是指確認那四類價值而說”!这种对四谛的“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的确认,“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吗?对此不太明确,请指教!感谢!

回應

如實法友所提問題頗為深細,經請教厚觀院長後彙整試答如下:

一、導師在《學佛三要》pp.89-91(《般若經講記》pp.46-47有類似的看法)說:「證信」,或稱「證淨」。這是經實踐而到達證實。過去的淨信,或從聽聞(教量)而來,或從推理(比量)而來。到這時,才能「悟不由他」,「不依文字」,現量的通達,這是證位。在大乘中,是初地的「淨勝意樂」;在聲聞,是初果的得「四證淨」或「四不壞信這是導師在《妙雲集》某些通俗著作的一般性說法。

 

二、但導師在專論及《成佛之道》的看法則不同,而是「依據經論」予以嚴謹的論述,如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08 ~ p.309討論「信在佛法中的意義」時表示,「證信(淨)」可能有二種意含,一為「四善根」的有漏「內凡夫位」,二為「初果向」的無漏聖位」:

後代解說為與證智相應的淨信按:此指「不壞淨(信)」),稱為「證淨」,應該不是原始佛教的本意。…依「不壞淨」說,只是信心的堅固不壞,與「信根」的定義相合,也與「信根」的地位(至少是內凡位相當。

也就是不壞淨(信)仍屬於「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內凡夫位」,不過導師於該節後段論文中表示「不壞淨(信)」通於「無漏」,必將進趣「隨信行或隨法行(見道位)」的「預流向(初果向)」(聖位)。因此,導師在《學佛三要》等通俗著作,可能是採用部派佛教所傳「『四證淨』是證智相應」的一般性看法;而在《成佛之道》則依據經綸加以論述,而表示「『證信』,不是證入四種真實理體」。

 

三、有關「見四諦」只是「見到」四種真實理體(見道),尚未「證入」(證道),導師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567 ~ p.569)引據《順正理論》對於經部師(上座)室利邏多的現觀次第之介紹:

謂瑜伽師,於四諦境,先以世智如理觀察。次引生忍、欲、慧、觀、見。此忍增進,作無間緣,親能引生正性決定,引起聖道光明相故。此忍現前,如後聖道,於四諦境,忍可、欲樂、簡擇、觀察、推度分明,如隔輕紗,光中觀像:此位名入正性決定後於四諦,以妙抉擇無動智見,名為預流。佛說涅槃名為正性,此能定趣,得決定名,故前名入正性決定。即能入位,名諦順忍。此忍非在世第一前……。此復何殊世第一法?由聖定忍,與前有異。謂出世故,此名為聖;無動搖故,此名為定;由聖定故,名為見諦。然此猶名未得聖道若得聖道,轉名預流。…

對於以上論文,導師有一段解說:

諦順忍,就是聖定忍,雖出世而還沒有得聖道,斷煩惱。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者,八忍與八智,是間雜而起的。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上座所立的諦順忍,等於八忍,可說見諦,而還沒有智證解脫。…上座的預流八心,不離說一切有部(犢子部)漸見四諦的大原則

由此可以獲知,「見諦」(類如「見道」初果向)是「四類價值的確認」,尚未得「聖道」(證道:證入四種真實理體),所以導師於《空之探究》p.153特別指出:「阿毘達磨中,忍是無間道;稱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證入的意思

 

四、至於導師在此處後段提示「見寂滅而證道,為古代無數學者所修證的,是不容懷疑的事實,稱此為滅諦的體見,是寂滅性自身的體見,與見四諦的見──四類價值的確認不同」,這可以參考《中觀論頌講記》及《性空學探源》的解說:

(一)《中觀論頌講記》,p.438:

佛經說四諦,略有二義:一、修行者無漏真智現前,在見道的時候,如實能覺見四諦的真相。四諦都名為見,見苦、見集、見滅、見道,各各生眼智明覺。本所不知,本所不見的,而今已知了見了。此四諦,約事理的真實相說,約如實的覺悟說。二、即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唯說苦諦為見,這是約修行的過程說的。苦之所以為苦,必須正確的了解,才能起出世的正法欲,傾向於離苦的佛法;這叫見苦。見了苦,進一步探求苦的原因,知道苦是由集招感來的;要想沒有苦,必須解決集,所以集要斷。滅是寂滅空性,是出世的涅槃果,是佛子所證到的解脫;所以說證滅。滅不是無因而證得的,要修出世的解脫道,才能證得,所以說修道。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出世間的事行。如沒有四諦事理,見無所見,斷無所斷,證無所證,修也無所修了!

 

(二)《性空學探源》,p.258:

漸現觀的,先收縮其觀境,集中於一苦諦上,見苦諦不見其他三諦;如是從苦諦而集諦、而滅諦、而道諦,漸次證見,要等到四諦都證見了,才能得道。頓現觀的,對四諦的分別思辨,先已經用過一番功夫了,所以見道時,只收縮集中觀境在一滅諦上一旦生如實智,證入了滅諦,就能夠四諦皆了總之,四諦頓現觀是見滅諦得道,四諦漸現觀是見四諦得道。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