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解脫阿罗汉不能解脱的定障是不是烦恼?(永恩)

姓名或匿稱: 
刘永恩

 

    导师在《成佛之道》中说到:"定與慧,都有煩惱障蔽他,所以不能現起;如能現起,就從這些障礙而得解脫。中時常說到:『離貪欲者,心(定)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註4.058]。這是說:依慧力的證入法性,無明等障得解脫。以定的寂靜力,使貪愛等障解脫。如世間的外道們,也能離欲界煩惱(欲愛等)得初禪,離初禪煩惱得二禪……離四禪煩惱(色界煩惱──色愛等盡),得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離無所有處煩惱,得非想非非想定,但不能離非非想處煩惱,所以不脫生死。在佛弟子的修證上,如約少分說,都可說有這定與慧的解脫,如依未到定或七依定而發無漏慧的,斷見道所斷惑,都可說有此二義。但如約全分來說,就大大不同。如修到阿羅漢的,以慧力斷盡無明為本──我見為本的一切煩惱,那是不消說的,大家都是一樣的。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來說,就不同。如依未到定或初禪而得阿羅漢的,就於初禪或二禪以上的定障,不得解脫。即使能得四禪八定,也還不能徹底解脫定障。如能得滅盡定的阿羅漢,無論是慧是定,都得到了究竟解脫。約得到定慧的全分離障說,稱為俱解脫阿羅漢。如慧證究竟而不能徹底解脫定障,就稱為慧解脫阿羅漢。生死苦果,依慧證法性而得解脫,所以定力不得究竟,也沒有關係。"(《成佛之道(增注本)》第245頁)
    这里说到定所以不能现起,是因为有烦恼障蔽它而不能现起,依未到地定得阿罗汉的,就于初禅以上的定障不得解脱,这使人产生疑问,有未到地定的慧解脱阿罗汉,是有定障的,是什么障碍了他们,使得更深的定不能现起呢?阿罗汉不是已断尽烦恼吗?难道也是有烦恼障蔽他们吗?
 

 

回應

您提出「心(定)解脫」與「定障」這個問題,近月來可有新的發現?

一、所謂的「定障」是指下地(如初禪)的禪心較「粗」不及上地(如二禪)禪心「細」,粗為細的障礙(依此類推),它並非指障礙生死解脫的「煩惱障」。修定的基本原理為「厭下欣上」,也就是「觀下苦、麤,(障),觀上靜、妙(離)」,因為所有禪定的進階,都是需要「厭下欣上」,才能作意前往更高階的禪定。

例如「初禪」的「定障」有以下種種的「五欲、五蓋」:

(一)

如從日常生活的如法來說:不會貪求滋味,飲食過量;不會貪著睡眠,終日昏昏的;隨時能防護根門,正知所行,這都就是去除定障。(<<成佛之道(增註本)>>p.198 ~ p.199)

(二)

不過從對治主要的定障──貪欲與散亂,引發正定而說,不能不說這二法(按:不淨想,持息念)是更有效的,更穩當的!(<<成佛之道(增註本)>>p.204)

(三)

定學呢,正勤是遠離定障,如五欲五蓋等,而修定善的努力。(<<成佛之道(增註本)>>p.230)

 

二、其實「原始佛教」的《阿含經》有些經文未明之處,常發現「部派論書」特別加以解說,乃至「大乘」經論也有相關的討論:

(一)因為「離貪欲者,心(定)解脫」的經文,引發「定障」的討論

《雜阿含‧710經》:

「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二)以下論書之內容即是解說《雜阿含‧710經》的。從中可以推知:初禪的「(有)尋、(有)伺」對於二禪的「無尋無伺」是「定障」。二禪及三禪的定障,可分別依「五禪支」之「喜」及「樂」推之。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1:「論曰。尋伺別者,謂心麁細,心之麁性,說名為尋;心之細性,說名為伺。有餘復言,為立尋伺,為定障故,說尋伺為心麁細性。云何知然?諸聖教內,處處於定立心名故。謂契經中,說四靜慮為定根已,復說四靜慮,為增上心學。又契經說:「依住淨戒,修習二法,謂止、觀已,復說:智者依住淨戒,修習心慧。」又契經(編者按:此指《雜阿含‧710經》):「離貪欲故,心得解脫,離無明故,慧得解脫。」止觀是彼親近對治,故知於定建立心名,謂大仙尊,見有觀行者,方欲趣入中間靜慮時,有法為障,推求此障,知尋為體;復有觀行者,方欲趣入第二靜慮時,有法為障,推求此障,知伺為體,既能為障,故知別有。若言煩惱足為定障,何須別立尋伺障者,此言非理,煩惱唯障離染法故,非為定障。云何知然,下地煩惱,有雖已斷,而上地定不現前故。有雖未斷,上地邊定,亦現前故。又唯煩惱為定障者,應唯未斷能與趣入上地為障,然尋伺等,要現在前,方與趣入上地為障。又契經說,靜慮中言,寂靜尋伺,離喜斷樂,已離貪者,修諸定時,方說尋等寂靜離斷。故知煩惱外別有尋等障,於染善心,為障別故,不應責言煩惱障定,何須別立尋伺為障,是故所言為立尋伺為定障故。說尋伺為心麁細性,理善成立,定之麁障說名為尋,定之細障說名為伺,由此故說心之麁性,說名為尋,心之細性,說名為伺,亦無有失。」(CBETA, T29, no. 1562, p. 394, a2-b22)

 

(三)「佛、辟支佛、(二種)阿羅漢」在「定、慧」上之差別

(1)《十住毘婆沙論》卷11〈23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解脫有三種:一者於煩惱障礙解脫,二者於定障礙解脫,三者於一切法障礙解脫。是中得慧解脫阿羅漢,得離煩惱障礙解脫;共解脫阿羅漢及辟支佛,得離煩惱障礙解脫,得離諸禪定障礙解脫唯有諸佛具三解脫,所謂煩惱障礙解脫,諸禪定障礙解脫,一切法障礙解脫。總是三種解脫故,佛名無礙解脫,常隨心共生,乃至無餘涅槃則止。」(CBETA, T26, no. 1521, p. 83, a24-b3)

 

(2)《瑜伽師地論》卷26:「云何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脫及俱分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如是名為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CBETA, T30, no. 1579, p. 427, a14-20)

 

(3)《瑜伽師地論》卷14:「次說七種,謂有七法,能於諸諦,如實覺了,圓滿解脫。謂毘鉢舍那品有三: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奢摩他品亦有三:一、安;二、三摩地;三、捨。念通二品。又由根故,果故,解脫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於向道中,依鈍根、利根故,建立隨信、隨法行。於果道中,即此二種名信解脫、見到。定障解脫,非煩惱障解脫故,建立身證煩惱障解脫,非定障解脫故,建立慧解脫。定障煩惱障俱解脫故,建立俱分解脫。」(CBETA, T30, no. 1579, p. 354, a6-16)

 

所以,「煩惱障」障礙無漏慧的產生;「解脫障(定障)」(「八解脫」是定法)會障礙一切定,例如(初禪等)四種禪之「現法樂住」其心細程度(禪支)分別不同(四無色定是純心理的)。煩惱障為染污的煩惱,而(未到地定或初禪以上的)解脫障(定障)並不一定是有煩惱染污的。慧解脫人唯藉慧力,於煩惱障得解脫,而俱解脫人先藉慧力解脫煩惱障,又得滅盡定而消除解脫障。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