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触是什么?

姓名或匿稱: 
happyban

触还有明触与无明触,由无明触对境界认识不清,自己认为满意的,就生起可意触;自己认为不满意的,就生起不可意触;自己觉得无所谓的,就生起俱非触。这一切,都以识触自主的立场,去反应分别所感觉的境界。--中观论颂讲记.观十二因缘品.[p532]

请问版主:能不能具体说说明触是什么呢? 感觉不太懂。

回應

本週禪修期間暫無法參與討論與回應,抱歉!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很抱歉!因其他法緣,遲至今天才回應法友的討論。

先定義「觸」的意思,如《雜阿含213經》說:「眼緣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此經說明我們的眼等六根接觸色等六境引發六識(三事和合:三種因緣條件成就)當下產生的心理狀態,就是「觸」,佛法稱為「觸心所」。南北傳的論書共同指出,我們人類(佛陀說法的對象)在六根接觸六境之任何情況都可以產生的「六識觸(眼識觸、耳識觸等…)」,被稱之為「遍一切心所(遍心所)」(例如:觸心所以外,還有「作意、受、想、思」等心所)。

至於「明觸」,《雜阿含45經》提及:

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雜阿含63經》也說:

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部派佛教的論書進一步加以解說「明觸」為「無漏觸」,也就是沒有煩惱(漏即是煩惱)的觸(心所)。阿羅漢是六根觸對一切境界的當下,都是保持沒有煩惱的心理狀態,而他的「作意、受、想、思」等心所,也一樣是無漏的。

以下列舉說一切有部的二部論書之相關論文供法友參考:

1、《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2〈4 辯七事品〉:「五觸云何?謂:有對觸、增語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CBETA, T26, no. 1542, p. 698, c16-18)

2、《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5:「云何明觸?答:無漏觸。云何無明觸?答:染污觸。云何非明非無明觸?答:不染有漏觸。」(CBETA, T26, no. 1544, p. 996, b16-18)

3、《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3〈4 辯七事品〉:「有對觸云何?謂五識身相應觸。增語觸云何?謂:意識身相應觸。明觸云何?謂:無漏觸。無明觸云何?謂:染污觸。非明非無明觸云何?謂:不染污有漏觸。」(CBETA, T26, no. 1542, p. 700, b26-29)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