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施應如法施

戊三: 施應如法施,勿隨至怖報,求報及習先,希天要名等。

  布施功德的大小,是依動機,對象,及布施的事物而分的。所以有些不純的,不高尚的布「施」,「應」該避免,而修「如法」的布「施」。什麼是不純的,不高尚的,不合施福業的真意呢?略說七類「勿」可以的:一、「隨至」施:不能自動的發心布施,由於乞化的,募緣的逼上門來,不好意思拒絕而勉強布施,心痛不捨。二、「怖」施:這是發覺到自己的財產,權位,生命,危急而難以保持,怕什麼都失去了,於是乎去布施,希望從布施功德中,得到現生消災延壽,逢凶化吉的果報。這種布施,是一般信徒常有的現象。三、「 [P105] 報」恩施:因為受了人的恩惠,所以現在以酬謝心去布施。這不可說是種福,而只是還債。有些人遇到不順利的環境,去向神佛許願。環境順利了,於是去酬謝布施,這都是不合標準的布施。四、「求報」施:在布施時,就希望別人報答他。甚至為了希望他幫助,希望他為我而獻身命,這才時時以隆重的禮物去布施,使他感激而為自己出力。五、「習先」施;自己並無布施的意欲,只是世代或父母傳下來,每年總是布施三寶;或布施慈善機關,因而沿習下來,照例行施。六、「希天」施:這是為了求得天神的喜悅,獲得天神的護佑;或者希望上生天國而行施。七、「要名」施:為了沽名,這才行施。有些,在大庭廣眾前,為了面子,不能不慷慨的施捨。這種種布施,當然也有多少功德,但與佛法的布施真意義,到底是相去太遠了!應該出於深切的悲敬心,作如法的布施才是。

  

丁二
戊一: 克己以利他,堅忍持淨戒。

  現在要說到持戒福業。布施,(主要)是犧牲身外的財物來利益眾生,是 [P106] 極有價值的德行,但還不是難得的。止惡行善,達到自心的清淨,為佛法的宗要,所以比施捨身外物更殊勝的,是戒了。戒是從「克」制自「己」的私欲中,達到世間能和樂善生的德行,就是從克己「以利他」的。如持不盜戒,不是今日不盜,明日不盜,也不只是不盜張姓,王姓,而是從此以後,不盜取一切人,一切眾生的資具。所以持不盜戒,是對一切人,一切眾生的資財,給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如不邪淫,不是限定某些人,而是從此以後,對一切異性,決不以誘惑、強暴等手段,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壞其貞操,破壞其家庭的和好。所以,佛讚五戒為『五大施』,這種利他功德,實在比一般布施為大,更有高上的價值。

  受持戒行,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所以要有「堅」毅的決心,「忍」受種種的考驗:忍受艱難困苦;忍受外來惡劣環境的誘惑,威脅,強迫;忍受內心的私欲而不讓他胡鬧,甚至要有『寧持戒而死,不毀戒而生』的決心。要這樣堅忍的克制情欲,克伏環境,才能「持」戒而保持「淨戒」,不致毀犯戒行;不 [P107] 致多年的持戒功德,毀於一旦(只要一犯,就全部失敗了。如人一生守法,一次犯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

導師:

回應

論典裡除了《成佛之道增注本》104頁與105頁提到的「隨至」到「希天」等七種布施外,還說到第八種施,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十四》說的「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惠施。」說這八種布施的施福是「最為勝」的。《順正理論》對此第八種施的說明為:

「為嚴心者,謂為引發信等聖財故行惠施。

資助心者,謂欲滅除諸慳吝垢而行惠施。

資瑜伽者,謂求定樂展轉生因而行惠施,謂由施故便得無悔,展轉乃至心一境性。

得上義者,謂得涅槃。由初捨財乃至展轉一切生死皆能捨故。又行惠施是勝生因,依此能引發證涅槃法故。」

多聞思版主

欲得生人生天的樂果,需修學生人生天的正業,也就是布施、持戒、修定等三福業。就布施來說,似乎最簡易,但實際上也似乎常碰到許多兩難的困境,如疑心行乞者是否為專業詐騙集團,現出家相托缽者是否真為出家眾等等,而覺得施也不是,不施也不是。是否可以依五乘共法所說的布施之法(條件、動機、對象、是否如法),舉實例並說明理由,若遇到如此兩難的布施情境時,您會如何處理?

多聞思版主

 

能夠做到施者、受者、施物皆不可得 ,就能夠以無所得之心布施 。既是無所得,就不會再去想到對方是真的還是假的。因為自己根本看不見 “布施”。 況且,我們也不可能逐一去弄清楚那個是真的,那個是假的。再者,即便是假的,對方往往也是基於無可奈何的現實所迫,才出此下策。假的有時是比真的還要值得憐憫。

這雖然是有違世俗常情。但佛法的深奧處本來就是與世俗相違的。個人是認為,在三輪體空的布施定義上應該是如此而行布施。除非我們能夠確實的知道,若是施予,對方是拿去做惡( 比如吸毒、買醉…… 等等) ,否則只要是能夠對他人有利益的,我們是不應該存有分別心去布施的 。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記載,佛世時有一富有的長者名跋提,「慳貪不肯布施,於佛、法、眾無有毫釐之善,無有篤信。故福已盡,更不造新,懷邪見。」幾位尊者為度此長者,先後以神通進入跋提長者門禁森嚴的家。尊者大目揵特意不談財施而僅提到法施的五大施:「一者不得殺生,此名為大施。長者!當盡形壽修行之。二者不盜,名為大施,當盡形壽修行。不婬、不妄語、不飲酒,當盡形壽而修行之。是謂,長者!有此五大施,當念修行。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