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常唯心系在印度有代表人物嗎?

姓名或匿稱: 
楊錦全

老師,您好, 最近看到一些法友對印度大乘,只承諾中觀唯識二派,而否定如來藏學派,其觀點是印度歷史上沒有弘揚如來藏的代表人物。末學也沒注意到這一點,請問印老的著作中,對此有何無看法? 謝謝您。

回應

一、從經典流傳的文獻觀察印度大乘佛教的真常唯系如來藏說

 

導師的看法:

由於西藏等傳說(按:西藏《四部宗義》;唐朝義淨三藏《南海寄歸內法傳》卷1所載「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一般會認為印度大乘佛法,唯有瑜伽與中觀二大流;其實,真我與真心系的如來藏說,有獨到的立場,在印度是真實存在的。

《如來藏之研究》pp.147-148:

西元三世紀起,如來藏經典,次第流傳出來。成立於三世紀的中觀(Madhyamaka)論典,還沒有提到如來藏說,但提婆Āryadeva弟子羅睺羅跋陀羅(Rāhulabhadra)傳說已以常樂我淨解釋八不了。四世紀中,推宗為未來佛──彌勒(Maitreya)菩薩的教學,稱為瑜伽Yoga派的,深受經部(Sūtravādin)思想的影響,但面對流行的如來藏說,也不能不給以解說會通。從四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界的論書或經典,都不能不對如來藏有所說明。在這些解說中,『究竟一乘寶性論』,在中國是被看作代表如來藏學的。『寶性論』比較的接近初期的如來藏說,但受到瑜伽學派的影響,也可能從瑜伽派脫出而自成體系的,所以解說的方法,近於瑜伽派,而初期的神我色采,也大為淡化了。從如來常住、遍在,引出眾生本有如來藏或佛性buddha-dhātu,起初是真我論,又與真心論合流的。印度的大乘佛教界,也許覺得這過分與梵我論類似,所以論師們(及經典),都給以方便的會通。因為這樣、西藏等傳說,印度大乘佛法,唯有瑜伽與中觀二大流;其實,真我與真心系的如來藏說,有獨到的立場,在印度是真實存在的!

 

二、從出現在經典中的人物反映:在印度歷史上提倡如來藏說的大德

 

(A)一切世間樂見(Sarvalokananda-darśana)比丘

初期的如來藏說,依經文所說,可證明是興起於南印度的。在傳說中,與一切世間樂見(Sarvalokananda-darśana)比丘有關,如『大法鼓經』說:

    「有離車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作轉輪聖王。……佛記此童子,當來有佛名釋迦牟尼,世界名忍,汝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佛涅槃後,正法欲滅,餘八十年,作比丘,持佛名,宣揚此經,不顧身命。百年壽終,生安樂國,得大神力,住第八地」。(<<如來藏之研究>>p.119)

 

這位傳說中的比丘── 一切世間樂見,就是弘揚這一法門的比丘;生於南方,娑多婆訶那──案達羅Andhra王朝時代。案達羅王朝亡於西元二三六年頃,所以這位持法比丘,不能遲於西元二世紀末。經典的集成,可能在西元三世紀間。『大般涅槃經』、『勝鬘經』、『不增不減經』,雖法門相通,但沒有說到這位持法比丘,似乎已從南方而傳宏到中印度,或西北印度了。傳說的一切世間樂見比丘,應該是龍樹、提婆那樣的歷史人物。(<<如來藏之研究>>p.120 ~ p.121)

 

一切世間樂見比丘,是大迦葉那樣的比丘。『大法鼓經』是佛為迦葉說的;『大般涅槃經』,佛為迦葉菩薩說,這都暗示了這一法門持法者的風格。『大雲經』與『大般涅槃經』,一再說到:正法將滅時,非法比丘的惡行,非常嚴重。持法比丘是戒律的謹嚴者,倡導者,與非法比丘們,形成嚴重的對立。『大般涅槃經』,要國王以武器來守護持戒比丘。『大雲經』說:惡比丘們,「尋共害是持法比丘」。『央掘魔羅經』也說:「我於爾時,當作比丘,棄捨身命而為作護」。為了護法,要不顧惜自己的身命。『勝鬘經』中有三大願,也說到捨身命財,「護持正法,於所生身不惜軀命」。如來藏法門所顯出的,就是「扶律談常」,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佛教情況。佛法說:不殺生得長壽報。如來藏學派,可能由於「佛壽無量」,「常住不變」,「一切眾生一眾生」的信仰,淨持不殺生戒而徹底禁止肉食。肉食,聲聞學派是沒有禁絕的;大乘的『般若』、『華嚴』、『大集經』等,也沒有說到。但『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大正一六‧六二四下)說:

    「象脇與大雲,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經,我皆制斷肉」。

    「象脇」,是『象腋經』。「央掘摩」,是『央掘魔羅經』;魏譯『楞伽經』作「勝鬘」,應該是「指鬘」(央掘摩羅的義譯)的誤寫。這幾部如來真實常住不變的經典,及唐代出現於中國的『佛頂首楞嚴經』,都嚴格的禁止肉食。這是印度如來藏學派的特色(婆羅門教徒,也有嚴持不肉食的),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佛教。(<<如來藏之研究>>p.122 ~ p.123)

 

(B)堅慧菩薩

論師們對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的條理、分別,都有淡化神我atman色釆的傾向。傳說為堅慧Saramati所造的『究竟一乘寶性論』,『法界無差別論』,及『無上依經』,比較接近如來藏說的本義,代表了如來藏論學的主流。(<<如來藏之研究>>p.150)

 

《印度佛教思想史》p321~323:

「西元四五五年,鳩摩羅笈多Kumāragupta王去世,笈多王朝也走向衰落。……唐玄奘西遊,西元六三0頃,經過北印度,所見佛教的衰落情況,……,都與嚈噠的侵入破壞有關。笈多王朝外患嚴重,內部也告分裂,……王朝越來越衰了……那時,在梵文學復興,印度傳統宗教復興的機運中,因無著Asaṅga、世親Vasubandhu的宏揚瑜伽大乘,大乘的論學急劇開展,那爛陀寺的建築越大,那爛陀寺論議的學風,也越來越興盛了!玄奘傳說:「五印度境,兩國重學:西南摩臘婆國,東北摩揭陀國,貴德尚仁,明敏強學」。義淨說到:「西方學法」:「多在那爛陀寺,或居跋臘毘國。……英彥雲聚,商榷是非」。摩臘婆是南羅羅Lāṭa,伐臘毘Valabhī是北羅羅,兩國的「風俗人性」相同,是正量部Saṃmatīya流行的地區弘揚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說的堅慧Sāramati,在這裏(信仰「不可說我」的教區)造論。……玄奘(西元六二九──六四四)與義淨(西元六七一──六九五)在印度所見到的,「大乘佛法」似乎還算是興盛,但已不如從前了。

 

說到堅慧論師,。依《西域記》,堅慧曾住那爛寺與伐臘毘國。他的《入大乘論》,西元四一五頃,道泰譯。《寶性論》,勒那摩提譯(五一○頃)。這兩部論,都明顯的引用了彌勒的《莊嚴經論》。還有《法界無差別論》,唐提雲般若(六九一)所譯。《寶性論》與《法界無差別論》,都是對如來藏(法界、佛性)作有體系的說明,點出眾生因位的本有淨性,修顯的佛果功德,只是真常淨性的顯發而已。真諦譯的《無上依經》與《佛性論》(都說真如不為妄法的緣起),都是同一內容的說明。 (<<以佛法研究佛法>>p.247 ~ p.248)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